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9550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包括雨落管、过滤池和蓄渗井,蓄渗井的侧壁上设置有两组渗透件,两组渗透件分别位于蓄渗井的中部和底部,每组渗透件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渗透管,至少三个以上的渗透管沿着蓄渗井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渗透管朝向远离蓄渗井的位置延伸,渗透管上开设有渗水孔,两组渗透件的渗透管交错设置,蓄渗井内且位于每个渗透管的位置设置有封闭组件,封闭组件用于控制渗透管与蓄渗井的连通或封闭。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便于主动控制蓄渗井渗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利用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雨水利用是一种综合考虑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要求,建立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将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蓄水冲厕等城市杂用水的技术手段。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597579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屋面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包括雨落管、位于所述雨落管下方的过滤池以及嵌设于土壤内与所述过滤池相连通的蓄渗井,所述过滤池内设有用于过滤雨水中杂质的过滤装置,所述雨落管一端连接屋面,相对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过滤装置内,所述蓄渗井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蓄渗井水平相连通并向外周土壤延伸的渗透管,所述渗透管上布设有多个渗水孔,流入蓄渗井内雨水分别通过所述蓄渗井的底部和所述渗水孔渗入土壤内。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雨水通过雨落管进入过滤池,过滤装置对雨水进行过滤后,雨水进入蓄渗井内,进入蓄渗井内的雨水便可以通过渗透管渗入周围土壤中,但是雨水只要进入蓄渗井便会渗出,在雨季下雨比较频繁,土壤不需要渗水保持水分的时候,蓄渗井内的雨水依旧会渗出,导致蓄渗井内的雨水被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主动控制蓄渗井渗水的雨水蓄渗利用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包括雨落管、过滤池和蓄渗井,所述蓄渗井的侧壁上设置有两组渗透件,两组渗透件分别位于蓄渗井的中部和底部,每组所述渗透件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渗透管,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渗透管沿着蓄渗井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渗透管朝向远离蓄渗井的位置延伸,所述渗透管上开设有渗水孔,两组渗透件的渗透管交错设置,所述蓄渗井内且位于每个渗透管的位置设置有封闭组件,所述封闭组件用于控制渗透管与蓄渗井的连通或封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通过雨落管进入过滤池,雨水经过过滤后进入蓄渗井内进行储存,随后人们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在需要连通渗透管进行渗水时,人们利用封闭组件使渗透管与蓄渗井连通,蓄渗井内的雨水便可以通过渗透管上渗水孔渗入至土壤内,从而保持土壤水分,而在不需要渗水时,则利用封闭组件将渗透管封闭即可,如此便使得人们可以更主动地控制蓄渗井的渗水,减少了蓄渗井内雨水的浪费,同时人们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渗透管渗水的位置和数量,进一步方便了蓄渗井渗水的控制。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封闭组件包括设置在蓄渗井内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封闭块,另一端延伸至蓄渗井外,所述封闭块位于渗透管与蓄渗井连通的位置,所述蓄渗井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杆位置的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将渗透管与蓄渗井连通时,通过连接杆位于蓄渗井外的部位朝上移动连接杆,使连接杆带动封闭块朝上移动,并利用固定件固定连接杆的位置,从而使得封闭块不再堵在渗透管的位置,使得渗透管与蓄渗井连通,此时蓄渗井内的雨水便可以进入渗透管并通过渗水孔渗入土壤。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蓄渗井顶部的固定块,每个固定块的位置与每个连接杆的位置相对应,每个所述连接杆位于蓄渗井外的端部上均转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供固定杆移入的卡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连接杆后,转动固定杆,使固定杆卡接至固定块上的卡接槽内,便可以固定连接杆的位置,使得渗透管与蓄渗井保持连通状态,而需要封闭渗透管时,则使固定杆脱离卡接槽,并朝下移动连接杆,使封闭块再回到渗透管的位置即可。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蓄渗井的内侧壁上且位于封闭块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封闭块位于固定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槽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封闭块位于渗透管的位置,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封闭块与蓄渗井的内壁贴合,从而保证封闭块的密封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蓄渗井的内壁上且位于每个连接杆的位置设置有多个限位环,多个所述限位环沿着竖直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每个限位环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的设置可以对连接杆的移动进行导向,使连接杆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同时也可以防止连接杆的位置出现偏差,导致出现封闭块无法将渗透管封闭的情况。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蓄渗井的一侧设置有储水井,所述储水井的顶部设置有透水井盖,所述储水井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上连通设置有加水管,所述加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连通至蓄渗井内,所述蓄渗井内设置有用于显示蓄渗井内水位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通过透水井盖可以储水井内进行储存,而显示装置可以显示蓄渗井内的大概水位,人们通过显示装置可以得知蓄渗井内雨水的余量,在雨水余量不足时,人们便可以启动储水井内的水泵,将储水井内的雨水通过加水泵加入至蓄渗井内,从而使得蓄渗井可以更好地发挥渗水作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和第三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位于蓄渗井的底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位于蓄渗井的中部,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位于蓄渗井的上部,还包括显示仪,所述显示仪用于接收并显示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和第三水位传感器传递的水位信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利用显示仪接收来自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和第三水位传感器的信号,即可判断蓄渗井内水位位于哪个位置,从而得知蓄渗井内雨水的大概余量,从而便于人们加水至蓄渗井内。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滤池与蓄渗井之间设置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位于过滤池的中部,另一端位于蓄渗井的顶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进入过滤池后,通过连接管进入蓄渗井内,而将连接管的一端设置在过滤池的中部,使得雨水进入过滤池后可以进行一定的沉淀,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进入蓄渗井内的杂质。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渗透管外设置有土工布,所述土工布包裹在渗透管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的设置可以保护渗透管,同时防止土壤内杂质通过渗水孔进入渗透管。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在蓄渗井内设置多个渗透管,同时在每个渗透管上均设置封闭组件,利用封闭组件来控制渗透管的连通或封闭,使得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主动地控制蓄渗井的渗水,在需要渗水的时候则连通渗透管,不需要渗水时则封闭渗透管,使得蓄渗井的使用更加方便,同时减少了蓄渗井内雨水的浪费;2.通过设置储水井以及显示装置,在蓄渗井内雨水余量不足时,人们可以将储水井内雨水加入蓄渗井内,从而保证蓄渗井的正常渗水;3.通过在过滤池与蓄渗井之间连接管,并使连接管位于过滤池的中部,使得雨水可以在过滤池进行一定沉淀后再进入蓄渗井,进一步减少了进入蓄渗井内的杂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包括雨落管(1)、过滤池(2)和蓄渗井(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渗井(3)的侧壁上设置有两组渗透件(4),两组渗透件(4)分别位于蓄渗井(3)的中部和底部,每组所述渗透件(4)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渗透管(41),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渗透管(41)沿着蓄渗井(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渗透管(41)朝向远离蓄渗井(3)的位置延伸,所述渗透管(41)上开设有渗水孔,两组渗透件(4)的渗透管(41)交错设置,所述蓄渗井(3)内且位于每个渗透管(41)的位置设置有封闭组件(5),所述封闭组件(5)用于控制渗透管(41)与蓄渗井(3)的连通或封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包括雨落管(1)、过滤池(2)和蓄渗井(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渗井(3)的侧壁上设置有两组渗透件(4),两组渗透件(4)分别位于蓄渗井(3)的中部和底部,每组所述渗透件(4)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渗透管(41),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渗透管(41)沿着蓄渗井(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渗透管(41)朝向远离蓄渗井(3)的位置延伸,所述渗透管(41)上开设有渗水孔,两组渗透件(4)的渗透管(41)交错设置,所述蓄渗井(3)内且位于每个渗透管(41)的位置设置有封闭组件(5),所述封闭组件(5)用于控制渗透管(41)与蓄渗井(3)的连通或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组件(5)包括设置在蓄渗井(3)内的连接杆(51),所述连接杆(51)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杆(51)的一端设置有封闭块(52),另一端延伸至蓄渗井(3)外,所述封闭块(52)位于渗透管(41)与蓄渗井(3)连通的位置,所述蓄渗井(3)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杆(51)位置的固定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蓄渗井(3)顶部的固定块(53),每个固定块(53)的位置与每个连接杆(51)的位置相对应,每个所述连接杆(51)位于蓄渗井(3)外的端部上均转动连接有固定杆(511),所述固定块(53)上开设有供固定杆(511)移入的卡接槽(531)。


4.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水蓄渗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渗井(3)的内侧壁上且位于封闭块(52)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54),所述封闭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杰陈婷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环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