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及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927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采用两段设计角度,即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包括两段曲线,分别为曲线A和曲线B,曲线A长度为30~40mm,曲线A与水平线L角度a1=5‑7°;曲线B长度为15~20mm,曲线B与水平线L之间的角度a2=3‑5°,曲线A一端与胎踵弧连接,另一端与曲线B一端连接,曲线B一端与曲线A一端连接,另一端圆滑连接有向下弯折的过渡圆弧,过渡圆弧的半径为2 mm‑3 mm。使TT/TL模具及轮辋共用,从源头降低模具切换及占用问题,为生产组织及市场销售使用提供最大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及轮胎
本技术涉及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子口及轮胎。
技术介绍
胎圈子口是与轮辋接触的部分,包括钢圈和钢圈包布。其作用是承受因内压而产生的伸张力,同时克服轮胎在拐弯行驶中所受的横向力作用,使外胎不致脱出轮辋。目前轮胎胎圈设计分为有内胎及无内胎设计。在生产组织、市场安排及顾客使用中需区分使用。增加了切换工作量,也存在生产模具、轮胎及轮辋库存占用量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子口,提供一种轮胎胎圈底部轮廓曲线,使TT/TL模具及轮辋共用,从源头降低模具切换及占用问题,为生产组织及市场销售使用提供最大便利。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采用两段设计角度,即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包括两段曲线,分别为曲线A和曲线B,曲线A长度为30~40mm,曲线A与水平线L角度a1=5-7°;曲线B长度为15~20mm,曲线B与水平线L之间的角度a2=3-5°,曲线A一端与胎踵弧连接,另一端与曲线B一端连接,曲线B一端与曲线A一端连接,另一端圆滑连接有向下弯折的过渡圆弧,过渡圆弧的半径为2mm-3mm。曲线B为直线,过渡圆弧为与直线B及与直线B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圆弧线。过渡圆弧的一端为直线B末端,另一端为与直线B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切点。曲线B为弧线,过弧线B末端端点的切线为直线C,过渡圆弧为与直线C及与直线C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圆弧线。过渡圆弧的一端为弧线B末端,另一端为与直线C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切点。曲线A和曲线B为直线,曲线A长度为30~40mm,角度a1=6°-7°;曲线B长度为15~20mm,角度a2=3°-5°。曲线A长度为30~40mm,角度a1=6.5°;曲线B长度为15~20mm,角度a2=4°。曲线B为弧线,曲线A长度为30~40mm,角度a1=6.5°;曲线B长度为15~20mm,角度a2=4°-5°。所述轮胎胎圈着合直径为631mm,轮辋为25寸轮辋。一种轮胎,包含上述的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TT/TL有无内胎轮辋共用原理:如图1中现有技术,由于现有的轮胎胎圈底部轮廓曲线设计角度较大,有内胎轮辋无法安装。本申请提供的轮胎胎圈底部轮廓曲线或轮胎胎圈着合曲线,可以使宽体自卸车无内胎有内胎轮辋同时安装,能够使TT/TL模具及轮辋共用,从源头降低模具切换及占用问题,为生产组织及市场销售使用提供最大便利。两曲线A和B角度小又与胎圈着合直径取值匹配,曲线A与B不同角度设计且着合直径过盈选取,使TT/TL轮辋易于装配且充气后紧密贴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轮胎胎圈底部轮廓曲线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1、曲线A1;2、曲线B2;4、过渡圆弧;5、水平线L;6、胎踵弧;7、胎圈侧弧。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为现有技术中的轮胎胎圈底部轮廓曲线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胎圈与轮辋配合,胎圈的轮廓由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胎踵弧6和胎圈侧弧7构成,胎踵弧6一端连接胎圈侧弧7,一端连接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胎踵弧6的直径为轮胎胎圈着合直径;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即轮胎胎圈趾口与轮辋的着合曲线采用两段设计角度,即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包括两段曲线,分别为曲线A1和曲线B2,曲线A1长度为30~40mm,曲线A1与水平线L5之间的角度为a1=5-7°;曲线B2长度为15~20mm,曲线B2与水平线/水平面5之间的角度为a2=3-5°。曲线A1一端与胎踵弧连接,另一端与曲线B2一端连接,曲线B2一端与曲线A1一端连接,另一端圆滑连接有向下弯折的过渡圆弧4,过渡圆弧4的半径a3为2mm-3mm。一般是先确定曲线A1与水平线的角度,再确定与曲线A1相切的胎踵弧6。曲线A1与胎踵弧6相切,水平线L5为过曲线A1的延长线与胎圈侧弧向下的延长线的交点的水平线。曲线B2为直线,过渡圆弧4为与直线B2及与直线B2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圆弧线。过渡圆弧4的一端为直线B2末端,另一端为与直线B2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切点。曲线B2为弧线,过弧线B2末端端点的切线为直线C,过渡圆弧4为与直线C及与直线C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圆弧线。过渡圆弧4的一端为弧线B2末端,另一端为与直线C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切点。轮胎胎圈着合直径一般取值为有内胎与无内胎着合直径的平均值。如本申请的通用轮胎胎圈,适用于25寸轮辋,所述通用轮胎胎圈的轮胎胎圈着合直径为631mm。曲线A和曲线B为直线,曲线A长度为30~40mm,角度a1=6°-7°;曲线B长度为15~20mm,角度a2=3°-5°。优选的,曲线A长度为30~40mm,角度a1=6.5°;曲线B长度为15~20mm,角度a2=4°。曲线B为弧线,曲线A长度为30~40mm,角度a1=6.5°;曲线B长度为15~20mm,角度a2=4°-5°。一种轮胎,包含上述的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本申请提供的轮胎胎圈在宽体自卸车16.00R25TT/TL★★★E-4AE401中实施,无论是否使用内胎,产品气密性与装配性均可保障。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其特征在于: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采用两段设计角度,即,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包括两段曲线,分别为曲线A和曲线B,曲线A与胎踵弧相切,曲线A长度为30~40mm,曲线A与水平线L角度a1=5-7°;曲线B长度为15~20mm ,曲线B与水平线L之间的角度a2= 3-5°,曲线A一端与胎踵弧连接,另一端与曲线B一端连接,曲线B一端与曲线A一端连接,另一端圆滑连接有向下弯折的过渡圆弧,过渡圆弧的半径为2 mm -3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其特征在于: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采用两段设计角度,即,轮胎胎圈趾口轮廓曲线包括两段曲线,分别为曲线A和曲线B,曲线A与胎踵弧相切,曲线A长度为30~40mm,曲线A与水平线L角度a1=5-7°;曲线B长度为15~20mm,曲线B与水平线L之间的角度a2=3-5°,曲线A一端与胎踵弧连接,另一端与曲线B一端连接,曲线B一端与曲线A一端连接,另一端圆滑连接有向下弯折的过渡圆弧,过渡圆弧的半径为2mm-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其特征在于:曲线B为直线,过渡圆弧为与直线B及与直线B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圆弧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其特征在于:过渡圆弧的一端为直线B末端,另一端为与直线B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切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体自卸车TT/TL通用轮胎胎圈,其特征在于:曲线B为弧线,过弧线B末端端点的切线为直线C,过渡圆弧为与直线C及与直线C向下的垂直线相切的圆弧线。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敬何跃李静陈宇王彩红
申请(专利权)人: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