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8699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包括降雨情境模拟箱和雨水回收箱,降雨情境模拟箱内形成有多个降雨情境模拟腔,降雨情境模拟箱的顶部设置多个开口,各降雨情境模拟腔分别与对应的开口贯通,各开口位置对应设置有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雨滴大小的喷洒组件;雨水回收箱的内部形成有雨水沉降过滤腔和雨水收集腔,各降雨情境模拟腔与雨水沉降过滤腔连通,雨水沉降过滤腔与雨水收集腔之间通过输水孔连通,雨水收集腔与各喷洒组件连通。本申请建立了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多重降雨情境实验的模拟系统,解决了人工降雨模拟实验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满足不同对比性降雨模拟实验的需求,同时整个实验系统结构紧凑,易于实现,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
本申请涉及人工降雨实验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可快速准确模拟不同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降雨,为降雨实验模拟装置的制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技术介绍
降雨是全球水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影响人类经济和地球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的时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降雨模拟系统是指模拟天然降雨的系统,可用于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模拟天然降雨,主要应用于降雨以及降雨影响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例如研究降雨径流关系、不同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等。作为科学研究重要输入的降雨要素,在降雨强度、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方面均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现有的降雨模拟装置占地面积较大,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进行降雨情境的设定,同时也难以完成多种降雨场景的模拟实验同步对比,以满足单一降雨要素变化对实验结果影响分析。此外,现有的降雨模拟装置多数缺乏对降雨模拟后剩余水资源的回收和二次利用,对资源造成浪费,不利于实验的连贯性开展。针对相关技术中降雨模拟实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包括降雨情境模拟箱(1)和雨水回收箱(5),其中;/n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内部形成有独立的用于开展多情境降雨同步实验的多个降雨情境模拟腔(101),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顶部开设有与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相对应的多个开口,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分别与对应的各所述开口贯通,在各所述开口位置对应设置有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雨滴大小的喷洒组件(2);/n所述雨水回收箱(5)的内部形成有对回收的雨水进行沉降处理的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和对沉降后的雨水进行收集的雨水收集腔(502),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包括降雨情境模拟箱(1)和雨水回收箱(5),其中;
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内部形成有独立的用于开展多情境降雨同步实验的多个降雨情境模拟腔(101),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的顶部开设有与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相对应的多个开口,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分别与对应的各所述开口贯通,在各所述开口位置对应设置有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和不同雨滴大小的喷洒组件(2);
所述雨水回收箱(5)的内部形成有对回收的雨水进行沉降处理的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和对沉降后的雨水进行收集的雨水收集腔(502),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通过循环回收管路(7)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连通,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之间通过输水孔(503)连通,所述雨水收集腔(502)通过循环供水管路(4)与各所述喷洒组件(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设置于所述雨水回收箱(5)的上方,各所述降雨情境模拟腔(101)在所述降雨情境模拟箱(1)内沿水平方向并排排布,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和所述雨水收集腔(502)在所述雨水回收箱(5)内水平方向并排排布,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上部和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上部通过所述输水孔(50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减力隔板(504),相邻两所述减力隔板(504)分别在顶端和底端预留有输水间隙(505),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放置的滤网隔板(506),所述滤网隔板(506)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30°,所述循环回收管路(7)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水孔(503)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另一相对端连通,各所述减力隔板(504)位于所述循环回收管路(7)与所述输水孔(50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一端连通,所述输水孔(503)与所述雨水沉降过滤腔(501)的另一相对端连通,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底部内壁为由所述输水孔(503)至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斜坡状,所述循环供水管路(4)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连通位置的高度小于所述雨水收集腔(502)的底部内壁最高位置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回收管路(7)包括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磊夏瑞王飞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