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698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喷淋头,能够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生成包含大量的微细气泡的热水并进行喷射。一种喷淋头(1),在喷淋头主体(2)内藏有气液溶解部(10)和微细气泡生成部(20),气液溶解部(10)构成为搅拌热水而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微细气泡生成部(20)构成为使由气液溶解部(10)搅拌后的热水成为回旋流而生成微细气泡。该喷淋头内藏有气液溶解部,因此,即便不另行设置溶解罐,也能够提高空气相对于热水的溶解浓度,通过利用这样的热水生成微细气泡,能够喷射包含大量的微细气泡的热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喷淋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喷射包含微细气泡的热水的喷淋头。
技术介绍
以往,公开了喷射包含微细气泡的热水的带微细气泡产生功能的喷淋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喷淋头通过内藏微细气泡生成机构,能够从喷射孔向皮肤直接喷射包含微细气泡的热水,从而有效地除去皮肤的污垢。【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209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喷淋头中,由于空气的溶解浓度低,所以无法大量生成微细气泡,存在无法得到所期望的效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淋头,能够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生成包含大量的微细气泡的热水并进行喷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喷淋头,在喷淋头主体内藏有气液溶解部和微细气泡生成部,所述气液溶解部构成为搅拌热水而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细气泡生成部使由气液溶解部搅拌后的热水成为回旋流而生成微细气泡,通过该喷淋头来解决上述课题。此外,优选为,喷淋头主体包括:把持部,在一端具备从混合栓供给的热水的导入孔;以及头部,与该把持部连结,具备喷射热水的洒水板,气液溶解部包括:溶解室,形成在把持部的内部;以及搅拌部件,配置在溶解室的中心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气液溶解部的搅拌部件形成为在前端部形成有底部以及在内部形成有导入流路的有底筒状,通过以使前端部相对于导入孔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的方式配置,使从导入孔供给的热水流入由搅拌部件的外周面和溶解室的内周面形成的空间并在空间内进行搅拌,并且,在外周面穿设有使溶解室与导入流路连通的贯通孔,使导入流路与微细气泡生成部连通。另外,优选为,气液溶解部的搅拌部件的前端部的外形成形为伞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喷淋头,由于在喷淋头主体中内藏有气液溶解部和微细气泡生成部的双方,所以即便不相对于喷淋头另行设置溶解罐,也能够提高空气相对于热水的溶解浓度,通过如此生成微细气泡,能够提供能够喷射包含大量的微细气泡的热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喷淋头的外观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喷淋头的纵向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喷淋头的局部放大纵向截面图。图4是从上游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喷淋头的微细气泡生成部的立体图。图5是从下游侧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喷淋头的微细气泡生成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喷淋头;2:喷淋头主体;3:把持部;3a:导入孔;4:头部;4a:洒水板;4b:洒水孔;10:气液溶解部;11:溶解室;12:搅拌部件;12a:前端部;12b:底部;12c:导入流路;12d:贯通孔;13:搅拌室;20:微细气泡生成部;21:回旋室;22:回旋流生成部;22a:上游侧回旋翼;22b:下游侧回旋翼;23:导出流路;24:狭缝;25:冲孔金属板;26:循环管;26a:下游侧贯通孔;26b:上游侧贯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1是喷淋头,通过导入从混合栓(未图示)供给的热水的把持部、以及设置在把持部3的前端并喷射导入到把持部3的热水的头部4构成喷淋头主体2。把持部3在端部连接有从混合栓延伸的软管(未图示),在该端部设置有热水的导入孔3a。头部4在前面具备穿设有多个洒水孔4b的洒水板4a,从洒水孔4b喷射热水。此外,在图2至图5中,双点划线的箭头表示热水的流动方向。如图2所示,在喷淋头主体2中内藏有:气液溶解部10,构成为搅拌热水而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以及微细气泡生成部20,构成为使由气液溶解部10搅拌后的热水成为回旋流而生成微细气泡。气液溶解部10内藏于把持部3,由形成在把持部3的内部的溶解室11、以及配置在溶解室11内的中心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搅拌部件12构成。气液溶解部10的搅拌部件12形成为在前端部12a具有底部12b的有底筒状,在内部形成有导入流路12c。搅拌部件12以使前端部12a相对于导入孔3a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搅拌部件12的外周面与溶解室11的内周面形成搅拌室13。因此,从导入孔3a供给的热水朝向前端部12a的外侧流动,流入搅拌室13。流入到搅拌室13的热水如双点划线所示的箭头那样被搅拌,成为空气的溶解浓度提高的气液混合体。此外,搅拌部件12的前端部12a优选成形为伞状。这是为了缩窄向搅拌室13的入口并且较大地设定搅拌室13的容积,如此一来,具有提高流入搅拌室13的热水的流速而提升搅拌效率的效果。另外,在搅拌部件12的外周面的两处穿设有贯通孔12d,将搅拌室13与导入流路12c连通。因此,由搅拌室13搅拌后的热水通过贯通孔12d流入导入流路12c。微细气泡生成部20内藏于喷淋头主体2的头部4,由成形在头部4的内部且与搅拌部件12的导入流路12c连通的回旋室21、以及配置在该回旋室21的中心部且产生回旋流的回旋流生成部22构成。如图4所示,回旋流生成部22形成为大致三角锥,以沿着其外形的方式还成形有回旋室21的内部形状。回旋流生成部22以将外周面朝向上游侧的方式配置,在其外周面一体成形有多个上游侧回旋翼22a。此外,如图5所示,回旋流生成部22具有一体成形于底面的多个下游侧回旋翼22b,通过这些回旋翼22a、22b,热水在回旋室21内成为如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回旋流。如图3所示,在回旋室21的出口连通有导出流路23,从该导出流路23分支出多个狭缝24。由于这些狭缝24被缩径,所以当通过狭缝24时热水(气液混合体)的流速增大,通过剪切力在热水中生成微细气泡。此外,在狭缝24的出口包围有冲孔金属板25,将通过狭缝24后的热水中包含的微细气泡进一步细分化。然后,如图1所示,从洒水板4a的洒水孔4b向外部喷射包含微细气泡的热水。此外,也可以在导出流路23中内藏循环管26。该循环管26在上下具备贯通孔26a、26b,从下游侧贯通孔26a将导出流路23内的热水取入到内部,从上游侧贯通孔26b放出。这样,循环管构成为,通过使热水在导出流路23内循环,提高气体的溶解浓度。根据上述喷淋头1,由于内藏有气液溶解部10,所以即便不相对于喷淋头另行设置溶解罐,也能够提高空气相对于热水的溶解浓度。并且,通过利用提高了空气的溶解浓度的热水生成微细气泡,能够生成大量的微细气泡。此外,由于气液溶解部10构成为在搅拌部件12的周围搅拌热水,也就是构成为在把持部3的内部在外侧搅拌热水,因此,即便在倾斜喷淋头1时在搅拌室13内未充满热水的状态下,也在搅拌室13中贮存热水,因此搅拌效率不会降低。进而,搅拌部件12的贯通孔12d设置在相对于洒水板4a成为侧面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以洒水板4a朝下的方式倾斜喷淋头1时在搅拌室13的内部未充满热水的状态下,也能够从搅拌室13向导入流路12c供给热水,因此,喷射不会停止。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各部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喷淋头,其特征在于,/n在喷淋头主体内藏有气液溶解部和微细气泡生成部,/n所述气液溶解部构成为搅拌热水而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n所述微细气泡生成部使由气液溶解部搅拌后的热水成为回旋流而生成微细气泡。/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2 JP 2019-0556521.一种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在喷淋头主体内藏有气液溶解部和微细气泡生成部,
所述气液溶解部构成为搅拌热水而提高空气的溶解浓度,
所述微细气泡生成部使由气液溶解部搅拌后的热水成为回旋流而生成微细气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淋头,其特征在于,
喷淋头主体包括:
把持部,在一端具备从混合栓供给的热水的导入孔;以及
头部,与该把持部连结,具备喷射热水的洒水板,
气液溶解部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村竜一仓内亮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