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8481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包括:翻身装置、座椅装置、升降装置、防护装置;翻身装置由沿Y轴方向两侧各三个床板构成,其中一侧三个床板在传动装置作用下可实现沿Y轴方向翻转一定角度;座椅装置由沿X轴方向三组床板构成,每组有两个床板;升降装置用于床位的升降便于护理床的收纳、调整;防护装置由若干挡板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其升降装置便于护理人员根据需求调整床位高度同时便于护理床的收纳;本多功能护理床可实现床板在一定范围内连续角度自动调整,具有自动翻身装置同时可以调整成座椅状,便于身体多种姿势调整,最大限度提高病人舒适度,降低褥疮疾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护理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护理床。
技术介绍
国内医疗护理领域起步较晚,如今,身体重度虚弱的病人,如烧伤病人、瘫痪病人、老年人等,由于需要长期卧床,若不常翻身容易患上褥疮。而目前医院护士多为女性,为病人翻身难度较大,而市场上病床多为整体式,没有翻身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护理床,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装置、升降装置、翻身装置、座椅装置。所述防护装置由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第四挡板、第五挡板、第六挡板、第七挡板、第八挡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第八连接杆构成;第四挡板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铰接在第七支承架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四挡板通过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铰接在第七支承架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七挡板通过第五连接杆、第六连接杆铰接在第七支承架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七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装置、升降装置、翻身装置、座椅装置;/n所述防护装置由第一挡板149、第二挡板(150)、第三挡板(151)、第四挡板(152)、第五挡板153、第六挡板(154)、第七挡板(155)、第八挡板(156)、第一连接杆69、第二连接杆(70)、第三连接杆(71)、第四连接杆(72)、第五连接杆(73)、第六连接杆(74)、第七连接杆(75)、第八连接杆(76)构成;第四挡板(15)通过第一连接杆(69)、第二连接杆(70)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四挡板(152)通过第三连接杆(71)、第四连接杆(7)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护理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装置、升降装置、翻身装置、座椅装置;
所述防护装置由第一挡板149、第二挡板(150)、第三挡板(151)、第四挡板(152)、第五挡板153、第六挡板(154)、第七挡板(155)、第八挡板(156)、第一连接杆69、第二连接杆(70)、第三连接杆(71)、第四连接杆(72)、第五连接杆(73)、第六连接杆(74)、第七连接杆(75)、第八连接杆(76)构成;第四挡板(15)通过第一连接杆(69)、第二连接杆(70)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四挡板(152)通过第三连接杆(71)、第四连接杆(7)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七挡板(155)通过第五连接杆(73)、第六连接杆(74)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第七挡板(155)通过第七连接杆(75)、第八连接杆(76)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同样的,第一挡板(149)、第二挡板(150)、第三挡板(151)、第五挡板(153)、第六挡板(154)、第八挡板(156)通过若干连接杆铰接在第七支承架(27)上;
所述升降装置由万向轮(1)、底盘(2)、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第一滑槽(5)、第一滑杆(6)、第三支撑杆(7)、第四支撑杆(8)、第一固定板(9)、第一T形滑槽(12)、第五支撑杆(14)、第六支撑杆(16)、第二T形滑槽(17)、第七支撑杆(18)、第八支撑杆(20)、第三T形滑槽(28)、第一带轮(29)、第九支撑杆(31)、第十支撑杆(32)、第二滑槽(33)、第四T形滑槽(34)、第十一支撑杆(35)、第十二支撑杆(36)、第三滑槽(37)、第一螺杆(38)、第五T形滑槽(39)、第二螺杆(40)、第四滑槽(41)、第十三支撑杆(42)、第十四支撑杆(43)、第六T形滑槽(44)、第十五支撑杆(45)第十六支撑杆(47)、第七T形滑槽(48)、第二固定板(49)、第十七支撑杆(51)、第十八支撑杆(52)、第二滑杆(53)、第三滑杆(54)、第五滑槽(55)、第十九支撑杆(56)、第二十支撑杆(57)、第六滑槽(58)、第二十一支撑杆(59)、第二十二支撑杆(60)、第二十三支撑杆(61)、第二十四支撑杆(62)、第一电动机(63)、第一蜗杆(64)、第二带轮(65)、第一蜗轮(66)、第一同步带(67)、第八T形滑槽(68)、第一螺母(114)、第二螺母(132)构成;第一T形滑槽(12)与第一固定板(9)固定,第一滑槽(5)固定在第二滑杆(53)一端;第十二支撑杆(36)一端通过铰链与第十一支撑杆(35)连接,其另一端通过铰链与底盘(2)上,第十一支撑杆(35)一端通过滑块与第八T形滑槽(68)连接,第八T形滑槽(68)固定在底盘(2)上,第十一支撑杆(35)另一端通过铰链与第六支撑杆(16)一端连接,第六支撑杆(16)另一端通过滑块与第二T形滑槽(17)连接,第二T形滑槽(17)固定在第四支承架(19)上,第五支撑杆(14)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第四支承架(19)上,另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第六支撑杆(16)上,第三滑槽(37)固定在第六支撑杆(16)与第十一支撑杆(35)所连接的铰链上;第九支撑杆(31)两端分别通过铰链连接在底盘(2)和第十支撑杆(32)上,第十支撑杆(32)一端通过滑块与第八T形滑槽(68)连接,第八T形滑槽(68)固定在底盘(2)上,第十支撑杆(32)另一端通过铰链与第七支撑杆(18)连接,第二滑槽(33)固定在该铰链上,第七支撑杆(18)另一端通过滑块与第二T形滑槽(17)连接,第八支撑杆(20)两端分别通过铰链与第四支承架(19)、第七支撑杆(18)上;第二十一支撑杆(59)、第二十四支撑杆(62)通过铰链固定在底盘(2)上,第二十二支撑杆(60)、第二十三支撑杆(61)通过滑块与第三T形滑槽(28)连接,第三T形滑槽(28)固定在底盘(2)上,第二十四支撑杆(62)通过铰链固定在第二十三支撑杆(61)上,第二十一支撑杆(59)通过铰链固定在第二十二支撑杆(60)上;第十四支撑杆(43)通过铰链与第二十三支撑杆(61)连接,第四滑槽(41)固定在铰链上,第十五支撑杆(45)通过铰链固定在第二十二支撑杆(60)上,第六滑槽(58)固定在铰链上;第十七支撑杆(51)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第二固定板(49)上,其另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第十八支撑杆(52)上,第十八支撑杆(52)一端通过滑块与第七T形滑槽(48)连接,第七T形滑槽(48)与第二固定板(49)固定连接,第十八支撑杆(52)另一端与第二滑杆(53)连接,第二十支撑杆(57)一端与第二滑杆(53)连接连接,另一端通过滑块与第四T形滑槽(34)连接,第四T形滑槽(34)固定在底盘(2)上,第十九支撑杆(56)两端通过铰链分别与第二十支撑杆(57)、底盘(2)连接,第五滑槽(55)固定在第二滑杆(53)另一端上;第四滑槽(41)、第五滑槽(55)、第六滑槽(58)分别与第三滑杆(54)连接;第一电动机(63)固定在底盘(2)上,第一电动机(63)与第一蜗杆(64)连接,第一蜗杆(64)与第一蜗轮(66)啮合,第二带轮(65)、第一蜗轮(66)固定在第二螺杆(40)上第一带轮(29)固定在第一螺杆(38)上,第一带轮(29)与第二带轮(65)通过第一同步带(67)连接;第一螺杆(38)、第二螺杆(40)一端固定在底盘(2)上,另一端分别与第二螺母(132)、第一螺母(114)配合,第二螺母(132)、第一螺母(114)均固定在第四支承架(19)上;
所述翻身装置由第一支承架(10)、第一床板(11)、第三支承架(15)、第二床板(21)、第五支承架(23)、第三床板(22)、第四床板(24)、第五床板(25)、第六支承架(26)、第八支承架(46)、第九支承架(50)、第一挡块(77)、第一弹簧(78)、第二弹簧(79)、第九连接杆(80)、第二蜗杆(81)、第二蜗轮(82)、第二电动机(83)、换向器(84)、第三蜗杆(85)、第十连接杆(86)、第十支承架(87)、第二挡块(88)、第一限位块(89)、第二限位块(90)、第一C形滑槽(91)、第一导杆(92)、第四滑杆(93)、第十一连接杆(94)、第三蜗轮(95)、第七滑槽(96)、第三限位块(97)、第一滑块(98)、第二导杆(99)、第四限位块(100)、第二C形滑槽(101)、第五滑杆(102)、第一固定座(103)、第二固定座(104)、固定杆(105)、第三固定座(106)、第三弹簧(107)、第四弹簧(108)、第四固定座(109)、第六床板(138)、第三滑块(141)、换向器前盖(157)、换向器后盖(158)、手动换向杆(159)、第一齿轮(160)、第一传动轴(161)、第二传动轴(162)、第二齿轮(163)、电动机输出轴(164)、第三齿轮(165)、第四齿轮(166)、第三传动轴(167)、腰槽(168)构成;第一床板(11)固定在第一支承架(10)上,第二床板(21)固定在第三支承架(15)上,第四床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华李岩郭领郭芳高燕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