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其引诱装置和引诱装置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8327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其引诱装置和引诱装置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松墨天牛引诱剂包括植物源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所述植物源信息素和所述聚集信息素相互协同作用实现对松墨天牛的引诱;所述植物源信息素按体积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松节油50‑80%、乙醇10‑40%、乙醛5‑10%;所述聚集信息素为2‑十一烷氧基‑1‑乙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松墨天牛引诱剂引诱效果好。所述引诱装置包括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所述第一缓释体和所述第二缓释体同时安装于松墨天牛诱捕器上进行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源信息素的释放。所述引诱装置使用方便,缓释效果好,药效期长,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和传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其引诱装置和引诱装置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昆虫防治
,尤其是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其引诱装置和引诱装置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松墨天牛(MonlchamusalternatusHope),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墨天牛属。松墨天牛不仅以幼虫钻蛀为害长势较弱的树木,破坏树木的木质部与韧皮部,导致水分和养分运输不足或中断,严重影响了松树的生长,甚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而且更严峻的是松墨天牛成虫同时也是松树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的主要传播媒介,松材线虫病被世界各地研究者称为“松树的癌症”。日本最早在1905年长崎市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自此之后该病不断扩散蔓延。自1982年我国在南京市中山陵的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中国损失木材超过500万m3,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松材线虫病破坏了我国自然景观和森林生态环境,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并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的损失。防治松墨天牛,切断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也就成为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关键。目前,对于松材线虫病的治理主要采用病死树木清理、化学农药喷洒和引诱剂防治等方法,其中引诱剂技术具有绿色、环保、高效等特点,已经成为防治松墨天牛成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专利申请CN102986739A公开了一种松褐天牛成虫引诱剂。所述引诱剂包括一种人工合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通过加入十一醇、二氯亚砜、乙二醇、金属钠等试剂制备。该方案将植物源信息素和松墨天牛聚集信息素混合后,采用塑料缓释袋释放的技术,其配方中缺乏有效的增效剂,影响诱捕效果,而且由于聚集信息素和松节油对挥发速率的要求不同,混合在一起,都通过缓释袋释放,小分子物质先挥发掉,大分子物质后挥发,后期配方比例就容易严重失衡,降低诱捕效果,同时持效期不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松墨天牛引诱捕效果差、持效期短的问题,提供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其引诱效果好,可以较好应用于松墨天牛的防治。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包括植物源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所述植物源信息素和所述聚集信息素相互协同作用实现对松墨天牛的引诱;所述植物源信息素按体积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松节油50-80%、乙醇10-40%、乙醛5-10%;所述聚集信息素为2-十一烷氧基-1-乙醇。优选所述植物源信息素与所述聚集信息素的质量比为(20-30):(1-2)。优选所述植物源信息素按体积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松节油55-75%、乙醇15-35%、乙醛6-9%;进一步,任选的,所述植物源信息素中松节油与乙醇的体积配比为(1.5-4):1;进一步,任选的,所述植物源信息素中松节油、乙醇和乙醛的体积配比为(5.5-6.5):(2.5-3.5):(0.5-1.5)。进一步,所述聚集信息素还包括金合欢烯,金合欢烯与所述2-十一烷氧基-1-乙醇相互混合。优选所述聚集信息素中2-十一烷氧基-1-乙醇和金合欢烯体积配比为(6-70):1;更优选为(50-65):1。本专利技术的松墨天牛引诱剂由于包括植物源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两种信息素协同作用引诱松墨天牛,功效叠加,引诱效果较好。特别是植物源信息素由松节油、乙醇、乙醛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形成,较好模拟天然松树的气味,其中乙醛起增效作用,并控制体积配比在10%以下,以防止气味产生较大变化;而聚集信息素产生群集效应,有效提升了引诱效果,对松墨天牛引诱较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包含上述松墨天牛引诱剂的引诱装置,其缓释效果好,药效持续期长,跟松墨天牛诱捕器配合使用,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和传播。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松墨天牛引诱装置,包括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第一缓释体包括第一缓释袋,第一缓释袋内装有棉芯体,棉芯体中吸附有多个胶囊,胶囊中储存有上述聚集信息素,第一缓释袋的口部密封;第二缓释体包括第二缓释袋,第二缓释袋中装有棉花,棉花吸附有上述植物源信息素,第二缓释袋的口部密封;所述第一缓释体和所述第二缓释体同时安装于松墨天牛诱捕器上进行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源信息素的释放。进一步改进,所述棉芯体装于至少一端开口的塑料管内,塑料管再装于所述第一缓释袋中;以进一步提高缓释效果。所述第一缓释体和所述第二缓释体在松墨天牛诱捕器上的安装间距≦20cm。已确保植物源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协同作用。优选所述第一缓释袋由聚乙烯材质制成,聚乙烯的密度范围为0.910-0.9708g/cm3,所述第一缓释袋的壁厚为150-200μm;优选所述第二缓释袋由聚乙烯材质制成,聚乙烯的密度范围为0.910-0.9708g/cm3;所述第二缓释袋的壁厚为20-200μm;优选所述塑料管为聚乙烯管,所述塑料管的壁厚为200-400μm;进一步,所述第一缓释袋口部密封后的余留段和所述第二缓释袋口部密封后的余留段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以方便运输和使用。进一步,所述第一缓释袋口部密封后的余留段和/或第二缓释袋口部密封后的余留段上设有悬挂通孔。以便于所述第一缓释袋和所述第二缓释袋采用悬挂式安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松墨天牛引诱装置缓释效果好,药效持续期长,便于与诱捕器配合使用,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和传播。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提供上述松墨天牛引诱装置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松节油、乙醇、乙醛按照所述体积百分比进行混合形成植物源信息素液体,把设定量的棉花装于所述第二缓释袋中,往所述第二缓释袋中加入设定量的植物源信息素液体,使得植物源信息素液体吸附在棉花中,然后把第二缓释袋的口部密封,制得第二缓释体;步骤2:通过微胶囊包埋技术,将所述聚集信息素封装在囊壳内制成胶囊,将多个所述胶囊吸附在所述棉芯体上,然后把所述棉芯体装在至少一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再把塑料管装于第一缓释袋中,第一缓释袋的口部密封,制得第一缓释体;所述第一缓释体和所述第二缓释体的制作可同时进行或任意安排顺序。步骤3:将所述第一缓释袋口部密封后的余留段和所述第二缓释袋口部密封后的余留段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引诱装置。所述可拆卸连接为通过订书钉连接或通过连接条绑在一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容易实现,便于形成工厂化作业。进一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松墨天牛引诱装置的用途,把所述引诱装置悬挂或放置在松墨天牛诱捕器内,所述引诱装置释放松墨天牛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进入松墨天牛诱捕器被抓获。可以较大幅度降低松墨天牛种群密度,遏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和传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第一缓释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第二缓释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物源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所述植物源信息素和所述聚集信息素相互协同作用实现对松墨天牛的引诱;/n所述植物源信息素按体积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松节油50-80%、乙醇10-40%、乙醛5-10%;所述聚集信息素为2-十一烷氧基-1-乙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松墨天牛引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植物源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所述植物源信息素和所述聚集信息素相互协同作用实现对松墨天牛的引诱;
所述植物源信息素按体积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松节油50-80%、乙醇10-40%、乙醛5-10%;所述聚集信息素为2-十一烷氧基-1-乙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松墨天牛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源信息素与所述聚集信息素的质量比为(20-30):(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松墨天牛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源信息素按体积百分比计由如下组分组成:松节油55-75%、乙醇15-35%、乙醛6-9%;
任选的,所述植物源信息素中松节油与乙醇的体积配比为(1.5-4):1;
任选的,所述植物源信息素中松节油、乙醇和乙醛的体积配比为(5.5-6.5):(2.5-3.5):(0.5-1.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松墨天牛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信息素还包括金合欢烯,金合欢烯与所述2-十一烷氧基-1-乙醇相互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松墨天牛引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信息素中2-十一烷氧基-1-乙醇和金合欢烯体积配比为(6-70):1;更优选为(50-65):1。


6.一种松墨天牛引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缓释体和第二缓释体,第一缓释体包括第一缓释袋,第一缓释袋内装有棉芯体,棉芯体中吸附有多个胶囊,胶囊中储存有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聚集信息素,第一缓释袋的口部密封;第二缓释体包括第二缓释袋,第二缓释袋中装有棉花,棉花吸附有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植物源信息素,第二缓释袋的口部密封;所述第一缓释体和所述第二缓释体同时安装于松墨天牛诱捕器上进行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源信息素的释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雄何学友蔡守平金化亮梁景华林永旋游世奇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英格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