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减重机构、慢跑机构和虚拟现实机构。减重机构包括环形天轨、减重机头、减重悬架和减重马甲;慢跑机构包括条形平台、条形跑带、传动组件和坡度调节组件;虚拟现实机构包括显示屏和头部佩戴组件。显示屏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虚拟现实场景,减重机头为患者提供恒定的减重拉力,条形跑带为患者提供慢速行走或跑步的模拟跑道,并通过坡度调节组件调节坡度还原真实步行环境,条形平台为患者提供真实跑道,进行真实的步行功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尤其适于肌痉挛较重或姿势异常的情况,解决了训练形式单一问题,增加趣味性,提升了康复训练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本技术属于康复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平衡功能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运动技能,是指人体无论处于何种位置时通过抵抗破坏人体平衡的外力以保持全身处于稳定状态的能力。一般认为,人体平衡的维持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1)正常的肌张力,能支撑自己并能抗重力运动,但却不会阻碍运动;2)正常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3)交互支配或交互抑制,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稳定,同时有选择性地运动身体其它部位;4)大脑的整合作用,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5)骨骼肌系统,能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以上各方面综合作用,使身体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体就能保持平衡;否则,人体就失去平衡,产生平衡功能障碍。人体出现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卒中、骨质疏松、脑外伤、下肢损伤等疾病,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也会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在公知的
,传统的网架可以给患者一定的支撑,从而使得患者在减重状态下能够站立、步行,对患者神经系统的发育、骨骼疾病等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网架对患者只能进行生拉硬拽式的机械作用,患者在传统网架作用下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站立、步行训练,对于肌痉挛较重或姿势异常患者的平衡功能训练、步行功能训练以及感觉统合训练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传统网架所提供的模式化训练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患者长期使用后会对康复训练产生厌倦心理,康复训练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设备训练动作较少、训练模式单一,不利于激发患者的主动意识及参与康复训练的兴趣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提供多种康复训练模式、激发患者主动意识从而实现人机完美结合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减重机构,包括环形天轨、与所述环形天轨可滑动连接的减重机头、设置在所述减重机头上可调节高度的减重悬架、设置在所述减重悬架上供患者穿戴的减重马甲;慢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天轨一侧下方的条形平台、设置在所述环形天轨另一侧下方并与所述条形平台平行的条形跑带、设置在所述条形跑带上的传动组件和坡度调节组件;虚拟现实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条形平台和所述条形跑带正前方的显示屏、与所述显示屏相连接的头部佩戴组件。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减重悬架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重机头上的第一螺杆和螺母、通过所述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的套环、设置在所述套环上的四边形框架;所述减重马甲设置在所述四边形框架上。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条形跑带两端的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以及与所述第一滚筒相连接的双向电机。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坡度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滚筒和所述第二滚筒之间的第三滚筒、第四滚筒,以及与所述第三滚筒相连接以将所述条形跑带绷紧的自动紧张部、与所述第四滚筒相连接以调节所述条形跑带上表面坡度的手动升降部。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自动紧张部包括固定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滚筒和所述固定件之间的弹性件。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手动升降部包括依次首尾铰接的底连杆、顶连杆和四个侧连杆以形成六边形框架,所述底连杆与所述顶连杆水平设置且相互平行,四个所述侧连杆两两对称设置在所述底连杆、所述顶连杆两侧;在所述六边形框架的水平对角线上设置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侧连杆螺纹连接。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顶连杆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四滚筒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头部佩戴组件包括无磁耳机和头部线圈。进一步优选地,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所述头部线圈为8字型、圆圈型、蝶型的任意一种。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减重机构、慢跑机构和虚拟现实机构。减重机构包括环形天轨、与环形天轨可滑动连接的减重机头、设置在减重机头上可调节高度的减重悬架、设置在减重悬架上供患者穿戴的减重马甲;慢跑机构包括设置在环形天轨一侧下方的条形平台、设置在环形天轨另一侧下方并与条形平台平行的条形跑带、设置在条形跑带上的传动组件和坡度调节组件;虚拟现实机构包括设置在条形平台和条形跑带正前方的显示屏、与显示屏相连接的头部佩戴组件。该结构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显示屏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各种动作的虚拟现实场景,减重机头为患者提供恒定的减重拉力,条形跑带为患者提供慢速行走或跑步的模拟跑道,并可通过坡度调节组件调节坡度,还原真实的步行环境,即使患者重心变化也不会产生被生拉硬拽的感觉,同时条形平台还为患者提供了真实跑道,患者在条形跑带上经过一定时间模拟训练后,可在条形平台上进行真实的步行功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尤其适于肌痉挛较重或姿势异常的情况,解决了常规模式化训练形式单一的问题,增加了趣味性,有利于激发患者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了康复训练效果。2.本技术提供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条形跑带两端的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以及与第一滚筒相连接的双向电机,可实现条形跑带的正反转运行,可为患者提供前行、后退、慢走、慢跑等多种康复训练形式,与显示屏所提供的虚拟现实场景配合,实现人机完美的结合。3.本技术提供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第四滚筒为条形跑带提供不同的坡度,同时第三滚筒将条形跑带处于始终绷紧状态,提高了患者在条形跑带上运动的安全性。4.本技术提供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第三滚筒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手动升降部,可对第三滚筒两端同时同幅度升降调节,也可进行不同幅度的升降调节,从而实现了条形跑带坡度的多样性,可根据患者的康复训练阶段提供不同的场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减重悬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条形跑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条形跑道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手动升降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减重机构;11-环形天轨;12-减重机头;13-减重悬架;131-第一螺杆;132-螺母;133-套环;134-四边形框架;14-减重马甲;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减重机构,包括环形天轨、与所述环形天轨可滑动连接的减重机头、设置在所述减重机头上可调节高度的减重悬架、设置在所述减重悬架上供患者穿戴的减重马甲;/n慢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天轨一侧下方的条形平台、设置在所述环形天轨另一侧下方并与所述条形平台平行的条形跑带、设置在所述条形跑带上的传动组件和坡度调节组件;/n虚拟现实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条形平台和所述条形跑带正前方的显示屏、与所述显示屏相连接的头部佩戴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重机构,包括环形天轨、与所述环形天轨可滑动连接的减重机头、设置在所述减重机头上可调节高度的减重悬架、设置在所述减重悬架上供患者穿戴的减重马甲;
慢跑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天轨一侧下方的条形平台、设置在所述环形天轨另一侧下方并与所述条形平台平行的条形跑带、设置在所述条形跑带上的传动组件和坡度调节组件;
虚拟现实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条形平台和所述条形跑带正前方的显示屏、与所述显示屏相连接的头部佩戴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悬架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重机头上的第一螺杆和螺母、通过所述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的套环、设置在所述套环上的四边形框架;所述减重马甲设置在所述四边形框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条形跑带两端的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以及与所述第一滚筒相连接的双向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贤锴,张莹莹,郭凯,杨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