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脑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85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颅脑引流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转换接头,第一管体内设有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一注药通道,第一引流通道上设有引流口,第一注药通道上设有注药口;第二管体内设有第二引流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连通,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通过转换接头连通。临床应用中,需要辅助使用皮下潜行针,通过皮下潜行针将第一管体的一端穿过头皮下并且远离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第一管体从患者头部头皮引出的创伤位置形成一段距离,能够避免交叉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医疗器材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脑引流管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脑引流管。
技术介绍
现有颅脑外引流导管分为单腔引流导管及多腔引流导管;在临床应用中,引流导管既要为颅内血肿、积液等引流出颅腔提供通道作用,又要为向颅内注射药物(如抗生素或生理盐水)提供通道作用,单腔引流导管由于只有一个通道供引流及注射药物使用,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这种方式使用单腔引流导管会增加患者颅内感染的风险,同时不能实现一边注射药物一边向外引流;因而,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双腔引流导管,该双腔引流导管的末端形成分叉,形成的分叉的一头用于注药,另一头用于引流,该双腔引流导管可以使注药通道和引流通道分开。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在患者颅内放置双腔引流导管后,由于该双腔引流导管上的分叉,皮下潜行针不能将双腔引流导管穿过头皮下并且远离患者颅骨创伤位置,从而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在同一个地方,患者头皮创伤位置由于与外界接触,容易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感染了之后,会很容易使感染从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传染至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从而使患者的颅内发生感染。授权号为CN205084184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双腔颅脑引流管,其包括有双腔导管、冲洗管,所述双腔导管和冲洗管后端连接有输液接头,所述双腔导管设有引流腔和冲洗腔,双腔导管前端引流腔的管壁上设有引流孔,引流孔后部引流腔和冲洗腔之间的内壁上设有两腔相通的冲洗孔;所述冲洗管插入双腔导管,与后端封闭的冲洗腔连通。所述双腔导管的管壁上还轴向设有显影线。上述专利文件中的技术方案对于上述技术问题没有任何技术启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颅脑引流管,临床应用中,需要辅助使用皮下潜行针,通过皮下潜行针将第一管体的一端穿过头皮下并且远离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第一管体从患者头部头皮引出的创伤位置形成一段距离,能够避免交叉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颅脑引流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转换接头,所述第一管体内设有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一注药通道,所述第一引流通道上设有引流口,所述第一注药通道上设有注药口;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第二引流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通过转换接头连通。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二管体远离转换接头的一端分叉延伸有主管和支管,所述第二注药通道延伸至支管内,所述第二引流通道延伸至主管内。形成分叉的主管和支管可以让第二注药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之间完全隔离开,防止相互干扰。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转换接头包括固定块、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插设在固定块上,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平行,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分别可拆卸套设在第一连接管的两端,所述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分别可拆卸套设在第二连接管的两端。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相连后,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连成一个通道,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形成另一个通道,两个通道不会相互干扰,实现同时注射药物及向外引流,并且避免由于向颅内注射药物和向外引流血肿等使用同一个通道产生相互感染。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分别为硬质管,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均为柔性管。通过柔性管和硬质管之间对接,能够使对接的密封性更好。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硬质管为金属管或非金属管或高分子管;所述柔性管为硅胶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使用本技术的颅脑引流管,先将第一管体的一端从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放入患者颅内,再用皮下潜行针插入第一管体的另一端,通过皮下潜行针拖动第一管体的另一端在患者头皮下穿过一段距离,然后从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将第一管体的另一端引出,此时,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和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患者头皮创伤位置由于与外界接触,容易发生感染,当患者头部头皮的创伤位置处发生感染时,不易使患者颅骨的创伤位置也发生感染,减少了患者颅内发生感染的风险。然后,将转换接头连接在第一管体上,最后将第二管体连接在转换接头上。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对接时,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连通,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连通,可以从第二注药通道的末端注入药物,药物从第二注药通道流入第一注药通道,并从第一注药通道的注药口注入患者颅内;同时,患者颅内的血肿、积液等可以沿引流口进入第一引流通道,从第一引流通道进入第二引流通道,最后从第二引流通道末端的开口排出。本技术的颅脑引流管,能够实现同时向颅内注射药物及向外引流,能够避免交叉感染引起的颅内感染,并且拆装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颅脑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颅脑引流管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转换接头的立体图;图4为转换接头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以上,例如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颅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转换接头,所述第一管体内设有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一注药通道,所述第一引流通道上设有引流口,所述第一注药通道上设有注药口;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第二引流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通过转换接头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转换接头,所述第一管体内设有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一注药通道,所述第一引流通道上设有引流口,所述第一注药通道上设有注药口;所述第二管体内设有第二引流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对接,所述第一引流通道和第二引流通道通过转换接头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注药通道和第二注药通道通过转换接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脑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体远离转换接头的一端分叉延伸有主管和支管,所述第二注药通道延伸至支管内,所述第二引流通道延伸至主管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以刚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博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