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助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78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医用助行器,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前侧共同连接有加固梁,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上侧沿纵向轴线方向分别铰接有可相向折叠的扶手架,且扶手架的折叠弧度为π/2,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下端的前后侧均设有支撑杆,第一主架、第二主架后侧支撑杆远离加固梁的一侧倾斜设有用于行走的滚轮,且滚轮下侧的水平线高于支撑杆下侧的水平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助行器,一方面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操作强度小、节约劳动力的优点,另一方面使助行器具有可坐功能,助行器结构更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助行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医用助行器。
技术介绍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人自身或者外界因素等原因,使得许多人难以实现自身行走,因此使得助行器成为了必须辅助设备,助行器的作用是帮助支撑患者,保持平衡,进行助于行走的道具。一方面现有市面上所使用的助行器包括可滑动助行器(带轮子)和传统助行器,传统助行器需要患者通过提拉助行器达到移动的目的,虽然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的优点,但是存在费时费力、操作强度大的问题,可滑动助行器在传统助行器得基础上加装了轮子,使得患者不需要通过提拉助行器达到移动得目的,虽然具有操作强度小、节约劳动力的优点,但是具有防滑力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市面上所使用的助行器带坐架,即患者在长时间使用后可坐在坐架上便于休息,但是单独坐架的设计,增加了助行器的结构复杂性,使助行器重量更大,不易使用,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急需设计一种医用助行器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助行器,一方面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操作强度小、节约劳动力的优点,另一方面使助行器具有可坐功能,助行器结构更简单。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医用助行器,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前侧共同连接有加固梁,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上侧沿纵向轴线方向分别铰接有可相向折叠的扶手架,且扶手架的折叠弧度为π/2,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下端的前后侧均设有支撑杆,第一主架、第二主架后侧支撑杆远离加固梁的一侧倾斜设有用于行走的滚轮,且滚轮下侧的水平线高于支撑杆下侧的水平线。本技术的原理及效果:使用方法一:患者双手扶持在扶手架上,通过拉动扶手架,使第一主架、第二主架朝患者一侧倾斜,将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与地面通过支撑杆的接触转变为滚轮的接触,患者推动扶手架,使本技术移动一段距离,再将第一主架、第二主架扶正,使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与地面通过滚轮接触转变为支撑杆的接触,在上述过程中,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移动时,通过滚轮移动,解决了传统助行器需要患者通过提拉助行器达到移动得目的,存在费时费力、操作强度大的问题,第一主架、第二主架定位时,第一主架、第二主架通过支撑杆支撑,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的优点,第一主架与第二主架通过滚轮和支撑杆的切换,使本技术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操作强度小、节约劳动力的优点;使用方法二:在患者需要休息时,使两扶手架朝相对侧一侧折叠后,患者可坐在两扶手架组成的平板上,使助行器具有可坐功能,助行器结构更简单。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第一主架、第二主架均呈H形,加固梁为双杠加固结构,加固梁与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前侧通过抱箍可拆卸连接。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扶手架呈拱形,扶手架下侧的两端口分别与H形的第一主架或第二主架上侧的两端口铰接,扶手架上设有橡胶制成的防滑扶手。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两个扶手架的总高度等于第一主架与第二主架之间的间距,两个扶手架通过工形架连接,工形架纵向部的中部可拆卸对接。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支撑杆为可调节长度的伸缩杆。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滚轮为万向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技术提供了一种医用助行器,一方面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操作强度小、节约劳动力的优点,另一方面使助行器具有可坐功能,助行器结构更简单。(2)本技术通过第一主架、第二主架均呈H形,加固梁为双杠加固结构,加固梁与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前侧通过抱箍可拆卸连接。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为H形,使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前后侧能稳定连接,具有结构相对稳定的优点,加固梁为双杠加固结构,使第一主架、第二主架的连接更稳定,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与加固梁通过抱箍可拆卸连接,使本技术在不使用时能拆卸成小部件,减小整体体积,使本技术便于收藏。(3)本技术通过扶手架呈拱形,扶手架下侧的两端口分别与H形的第一主架或第二主架上侧的两端口铰接,扶手架上设有橡胶制成的防滑扶手。扶手架设计为拱形便于与H形第一主架、第二主架,使之形成助行器基本构架,防滑扶手的设计,在患者使用时具有防滑的作用。(4)本技术通过两个扶手架的总高度等于第一主架与第二主架之间的间距,两个扶手架通过工形架连接,工形架纵向部的中部可拆卸对接。工形架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助行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两扶手架对接时,工形架的中部拆卸,工形架的拆卸过后的两纵向部与地面相接,对扶手架起支撑作用,在患者坐在扶手架时,本技术稳定性更高。(5)本技术通过支撑杆为可调节长度的伸缩杆。支撑杆的设计,可调节本技术的整体高度,配合不同高度的患者使用。(6)本技术通过滚轮为万向轮。万向轮的设计,使本技术的滚动移动时,便于朝各个方向移动,具有便于调节方位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主架、2-加固梁、3-抱箍、4-扶手架、5-防滑扶手、6-工形架、7-第二主架、8-支撑杆、9-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医用助行器,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前侧共同连接有加固梁2,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上侧沿纵向轴线方向分别铰接有可相向折叠的扶手架4,且扶手架4的折叠弧度为π/2,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下端的前后侧均设有支撑杆8,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后侧支撑杆8远离加固梁2的一侧倾斜设有用于行走的滚轮9,且滚轮9下侧的水平线高于支撑杆8下侧的水平线。本技术的原理及效果:使用方法一:患者双手扶持在扶手架4上,通过拉动扶手架4,使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朝患者一侧倾斜,将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与地面通过支撑杆8的接触转变为滚轮9的接触,患者推动扶手架4,使本技术移动一段距离,再将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扶正,使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与地面通过滚轮9接触转变为支撑杆8的接触,在上述过程中,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移动时,通过滚轮9移动,解决了传统助行器需要患者通过提拉助行器达到移动得目的,存在费时费力、操作强度大的问题,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定位时,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通过支撑杆8支撑,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的优点,第一主架1与第二主架7通过滚轮9和支撑杆8的切换,使本技术具有防滑力强、稳定性高、操作强度小、节约劳动力的优点;使用方法二:在患者需要休息时,使两扶手架4朝相对侧一侧折叠后,患者可坐在两扶手架4组成的平板上,使助行器具有可坐功能,助行器结构更简单。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在是在实施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优化,具体是: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均呈H形,加固梁2为双杠加固结构,加固梁2与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前侧通过抱箍3可拆卸连接。第一主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助行器,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前侧共同连接有加固梁(2),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上侧沿纵向轴线方向分别铰接有可相向折叠的扶手架(4),且扶手架(4)的折叠弧度为π/2,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下端的前后侧均设有支撑杆(8),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后侧支撑杆(8)远离加固梁(2)的一侧倾斜设有用于行走的滚轮(9),且滚轮(9)下侧的水平线高于支撑杆(8)下侧的水平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助行器,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前侧共同连接有加固梁(2),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上侧沿纵向轴线方向分别铰接有可相向折叠的扶手架(4),且扶手架(4)的折叠弧度为π/2,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下端的前后侧均设有支撑杆(8),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后侧支撑杆(8)远离加固梁(2)的一侧倾斜设有用于行走的滚轮(9),且滚轮(9)下侧的水平线高于支撑杆(8)下侧的水平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均呈H形,所述加固梁(2)为双杠加固结构,所述加固梁(2)与第一主架(1)、第二主架(7)的前侧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炜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信望医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