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76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包括:背部下框架、座板架和腿部下框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连接,背部下框架连接有背部上框架同时与座板架连接,腿部下框架连接有腿部上框架同时与座板架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背部下框架两侧上方或腿部下框架两侧上方靠近座板架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同时在背部上框架两侧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两侧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滑槽侧开有一水平的腰形通孔,滑杆穿过相对应的腰形通孔内滑动,背部上框架或腿部上框架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或腿部上框架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
本技术涉及到医疗保健领域,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
技术介绍
多功能护理床垫是根据病人常年卧床不起所受的痛苦,采用框架与软垫相结合的特点,软垫为特殊的软垫结构,可躺可卧可坐,然而市面上的护理床垫的框架在上下绕轴转动的时所需要的软垫的长度不同,故当软垫长度不变时,由于转角的变化会使得护理床垫的框架上的软垫相对于护理床垫的框架腾空或者蹦紧,从而影响到软垫对护理床垫的框架的相对厚度,由于软垫的厚度设计符合人体力学,当厚度变化时,使用者感觉不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护理床垫的框架在上下绕轴转动的时所需要的软垫的长度不同,故当软垫长度不变时,由于转角的变化会使得护理床垫的框架上的软垫相对于护理床垫的框架腾空或者蹦紧,从而影响到软垫对护理床垫的框架的相对厚度,由于软垫的厚度设计符合人体力学,当厚度变化时,使用者感觉不舒适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通过在背部下框架上方和腿部下框架上方靠近座板架两侧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同时在背部上框架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滑杆穿过滑槽侧开的腰形通孔内滑动,背部上框架和腿部上框架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和腿部上框架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包括:背部下框架2、座板架5和腿部下框架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连接,背部下框架2连接有背部上框架1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腿部下框架4连接有腿部上框架3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或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靠近座板架5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6,同时在背部上框架1两侧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3两侧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62,滑槽6侧开有一水平的腰形通孔61,滑杆62穿过相对应的腰形通孔61内滑动,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62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进一步的,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的两滑槽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平行对称,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的两滑槽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平行对称。进一步的,滑杆62的一侧设有螺母63,螺母63固定在滑杆62的一侧壁,通过螺母63锁紧滑杆62和滑槽6,使得滑杆62稳定的在滑槽6的腰形通孔61内左右移动。进一步的,背部上框架1有一拉杆7的一端,拉杆7的另一端连接在背部下框架2,拉杆7可绕连接点转轴运动,背部上框架1通过拉杆7的拉力使得背部上框架1沿背部下框架2处的滑槽6内滑动,同样的腿部上框架3连接有一拉杆7的一端,拉杆7的另一端连接在腿部下框架4,拉杆7可绕连接点转轴运动,通过拉杆7的拉力使得腿部上框架3沿腿部下框架4处的滑槽6内滑动。进一步的,背部下框架2或腿部下框架4各设有一个连动机构8,连动机构8的一端固定在背部下框架2或腿部下框架4,另一端相对应的固定在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通过连动机构8的运动带动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围绕其相应的滑杆62转动。进一步的,背部上框架1与背部下框架2形成的转角范围为0°~70°,当背部上框架1滑轮运动到靠近座板的腰形通孔61的一端时,背部上框架1的转角为0°,当背部上框架1滑轮运动到远离座板的腰形通孔61的一端时,背部上框架1的转角为70°,腿部上框架3与腿部下框架4形成的转角范围为0°~40°,当腿部上框架3滑轮运动到靠近座板的腰形通孔61的一端时,腿部上框架3的转角为0°,当腿部上框架3滑轮运动到远离座板的腰形通孔61的一端时,腿部上框架3的转角为40°。进一步的,腿部上框架3包括大腿板上框架31和小腿板上框架32,大腿板上框架31和小腿板上框架32通过旋转支点连接,小腿板上框架32自由端与腿部下框架4自由端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可通过连接点自由转动,支撑杆9使得小腿板上框架32与腿部下框架4形成的转角符合人体所需要的舒适转角。进一步的,腿部上框架3、座板架5和腿部上框架3上表面满布有承托板,承托板上面可放置有软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背部下框架2上方和腿部下框架4上方靠近座板架5两侧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6,同时在背部上框架1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3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62,滑杆62穿过滑槽6侧开的腰形通孔61内滑动,背部上框架1和腿部上框架3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62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1和腿部上框架3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滑槽的侧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滑槽的俯视结构图。背部上框架1背部下框架2腿部上框架3大腿板上框架31小腿板上框架32腿部下框架4座板架5滑槽6腰形通孔61滑杆62螺母63拉杆7连动机构8支撑杆9如下将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对附图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案例1: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的整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滑槽的侧视结构图;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滑槽的俯视结构图。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包括:背部下框架2、座板架5和腿部下框架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连接,背部下框架2连接有背部上框架1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腿部下框架4连接有腿部上框架3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或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靠近座板架5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6,同时在背部上框架1两侧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3两侧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62,滑槽6侧开有一水平的腰形通孔61,滑杆62穿过相对应的腰形通孔61内滑动,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62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所述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的两滑槽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平行对称,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的两滑槽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平行对称。所述滑杆62的一侧设有螺母63,螺母63固定在滑杆62的一侧壁,通过螺母63锁紧滑杆62和滑槽6,使得滑杆62稳定的在滑槽6的腰形通孔61内左右移动。所述背部上框架1有一拉杆7的一端,拉杆7的另一端连接在背部下框架2,拉杆7可绕连接点转轴运动,背部上框架1通过拉杆7的拉力使得背部上框架1沿背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包括:背部下框架(2)、座板架(5)和腿部下框架(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连接,背部下框架(2)连接有背部上框架(1)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腿部下框架(4)连接有腿部上框架(3)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或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靠近座板架(5)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6),同时在背部上框架(1)两侧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3)两侧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62),滑槽(6)侧开有一水平的腰形通孔(61),滑杆(62)穿过相对应的腰形通孔(61)内滑动,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62)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包括:背部下框架(2)、座板架(5)和腿部下框架(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连接,背部下框架(2)连接有背部上框架(1)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腿部下框架(4)连接有腿部上框架(3)同时与座板架(5)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或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靠近座板架(5)连接处各固定有一滑槽(6),同时在背部上框架(1)两侧下部端处和腿部上框架(3)两侧下部端处各连接有一滑杆(62),滑槽(6)侧开有一水平的腰形通孔(61),滑杆(62)穿过相对应的腰形通孔(61)内滑动,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在变化转角的同时通过滑杆(62)滑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使得背部上框架(1)或腿部上框架(3)相对于软垫的长度不变,从而使得软垫可以始终紧贴在护理床垫的框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特征在于:背部下框架(2)两侧上方的两滑槽(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平行对称,腿部下框架(4)两侧上方的两滑槽(6)在同一中心轴线上间隔平行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特征在于:滑杆(62)的一侧设有螺母(63),螺母(63)固定在滑杆(62)的一侧壁,通过螺母(63)锁紧滑杆(62)和滑槽(6),使得滑杆(62)稳定的在滑槽(6)的腰形通孔(61)内左右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挤力的多功能床框架,其特征在于:背部上框架(1)连接有一拉杆(7)的一端,拉杆(7)的另一端连接在背部下框架(2),拉杆(7)可绕连接点转轴运动,背部上框架(1)通过拉杆(7)的拉力使得背部上框架(1)沿背部下框架(2)处的滑槽(6)内滑动,同样的腿部上框架(3)连接有一拉杆(7)的一端,拉杆(7)的另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锦华陶圆道杨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惠尔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