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71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属于穿刺技术领域,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内套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第一滑套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弹簧与压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第一滑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滑杆的右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该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通过第一弹簧、第一滑杆、卡杆、拉把、第三弹簧、第二滑杆、卡齿和齿轮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使得本装置可以保持良好的水平状态,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穿刺的工作,同时本装置可以更加便捷的完成角度固定的工作,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
本技术属于穿刺
,具体为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
技术介绍
介入技术已成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其中CT是重要的影像引导方式之一,相比B超引导,CT可用的部位更为广泛,引导的图像更为直观,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中,CT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对患者进行穿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引导架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但是普通的引导架在使用时往往是直接放置在患者的身体表面使用,而患者的身体表面不是理想的水平状态,所以穿刺架难以保持水平状态,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并且普通的引导架在调节穿刺角度时使用螺栓进行固定,使得调节过程较为不便,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因此,需要一种便于水平放置且便于调节角度的三维角度引导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解决了普通的引导架在使用时往往是直接放置在患者的身体表面使用,而患者的身体表面不是理想的水平状态,所以穿刺架难以保持水平状态,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并且普通的引导架在调节穿刺角度时使用螺栓进行固定,使得调节过程较为不便,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内套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第一滑套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弹簧与压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第一滑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滑杆的右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其中一个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卡杆,所述卡杆固定连接在固定板的左侧面,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通过两个伸缩装置与支撑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量角器,所述量角器的左侧面卡接有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和齿轮,所述齿轮与卡齿啮合,所述卡齿固定连接在壳体内壁的上表面,所述壳体的上表面通过第三弹簧与第二滑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套接在第二滑杆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滑杆套接在第二滑套内,所述第二滑套固定连接在量角器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滑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的上表面和拉把的下表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和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的左侧面和支撑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卡接在量角器的左侧面,所述轴承内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套筒的右侧面和齿轮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通过丝绳与负重球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压块设置为橡胶材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卡杆的形状设置为锥形,所述卡槽的形状与卡杆的形状相适配。(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该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通过第一弹簧、第一滑杆、卡杆、拉把、第三弹簧、第二滑杆、卡齿和齿轮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使用时,通过固定板将卡杆拉出卡槽,此时第一弹簧带动压块向下移动与患者皮肤接触,然后再通过拉把拉动滑杆,使得卡齿脱离齿轮,然后再将套筒转动至合适角度,松开拉把,使得第三弹簧带动卡齿与齿轮啮合,从而使得本装置可以保持良好的水平状态,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穿刺的工作,同时本装置可以更加便捷的完成角度固定的工作,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2、该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通过设置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可以利用自身的拉力带动卡杆卡入卡槽内,从而可以对第一滑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可以保证支撑板的水平稳定性,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3、该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通过设置压块,且压块设置为橡胶材质,且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使得压块在与患者的皮肤接触时可以给患者带来良好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量角器左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齿轮右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滑杆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板、2第一滑套、3第一滑杆、4第一弹簧、5连接板、6伸缩装置、61伸缩杆、62第二弹簧、7固定板、8卡杆、9卡槽、10量角器、11旋转装置、111轴承、112转轴、12套筒、13齿轮、14壳体、15卡齿、16第三弹簧、17第二滑套、18拉把、19第二滑杆、20丝绳、21负重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如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连接板5的下表面通过丝绳20与负重球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负重球21和丝绳20,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观测本装置的垂直度,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调节支撑板1水平性的操作,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滑套2,通过设置第一滑套2,从而可以保证第一滑杆3滑动的稳定性,第一滑套2内套接有第一滑杆3,第一滑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通过设置限位块,且限位块可以对第一滑套2的位置限定,避免第一滑套2脱离第一滑杆3,压块设置为橡胶材质,通过设置压块,且压块设置为橡胶材质,且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使得压块在与患者的皮肤接触时可以给患者带来良好的舒适性,第一滑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块,第一滑套2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弹簧4与压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弹簧4,且第一弹簧4可以利用自身的弹力推动压块向下移动,从而便于与患者皮肤接触的工作,同时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支撑板1水平调整的工作,第一弹簧4套接在第一滑杆3的外表面。第一滑杆3的右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9,其中一个卡槽9内设置有卡杆8,卡杆8的形状设置为锥形,卡槽9的形状与卡杆8的形状相适配,通过设置卡杆8和卡槽9,且卡杆8的卡槽9的形状均设置为锥形,从而使得卡杆8可以更加顺利的卡入卡槽9内,卡杆8固定连接在固定板7的左侧面,固定板7的左侧面通过两个伸缩装置6与支撑板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伸缩装置6包括伸缩杆61,通过设置伸缩杆61,从而可以保证第二弹簧62伸缩的稳定性,避免第二弹簧62出现倾斜偏向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卡杆8准确的卡入卡槽9内,伸缩杆61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二弹簧62,通过设置第二弹簧62,且第二弹簧62可以利用自身的拉力带动卡杆8卡入卡槽9内,从而可以对第一滑杆3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可以保证支撑板1的水平稳定性,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第二弹簧62和伸缩杆6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板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滑套(2),所述第一滑套(2)内套接有第一滑杆(3),所述第一滑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第一滑套(2)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弹簧(4)与压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套接在第一滑杆(3)的外表面;/n所述第一滑杆(3)的右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9),其中一个所述卡槽(9)内设置有卡杆(8),所述卡杆(8)固定连接在固定板(7)的左侧面,所述固定板(7)的左侧面通过两个伸缩装置(6)与支撑板(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量角器(10),所述量角器(10)的左侧面卡接有旋转装置(11);/n所述旋转装置(11)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12)和齿轮(13),所述齿轮(13)与卡齿(15)啮合,所述卡齿(15)固定连接在壳体(14)内壁的上表面,所述壳体(14)的上表面通过第三弹簧(16)与第二滑套(1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16)套接在第二滑杆(19)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滑杆(19)套接在第二滑套(17)内,所述第二滑套(17)固定连接在量角器(10)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滑杆(1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14)的上表面和拉把(18)的下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CT穿刺三维角度引导架,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滑套(2),所述第一滑套(2)内套接有第一滑杆(3),所述第一滑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第一滑套(2)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弹簧(4)与压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套接在第一滑杆(3)的外表面;
所述第一滑杆(3)的右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卡槽(9),其中一个所述卡槽(9)内设置有卡杆(8),所述卡杆(8)固定连接在固定板(7)的左侧面,所述固定板(7)的左侧面通过两个伸缩装置(6)与支撑板(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量角器(10),所述量角器(10)的左侧面卡接有旋转装置(11);
所述旋转装置(11)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12)和齿轮(13),所述齿轮(13)与卡齿(15)啮合,所述卡齿(15)固定连接在壳体(14)内壁的上表面,所述壳体(14)的上表面通过第三弹簧(16)与第二滑套(1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16)套接在第二滑杆(19)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滑杆(19)套接在第二滑套(17)内,所述第二滑套(17)固定连接在量角器(10)的右侧面,所述第二滑杆(19)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壳体(14)的上表面和拉把(18)的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明凯
申请(专利权)人:亚太时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