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泽松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7158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桌体,且桌体下部设置有主机腔体,两个所述桌体之间连接有散热装置本体,所述散热装置本体内开设有螺旋腔体,所述螺旋腔体为立体螺旋结构,且螺旋腔体的下端内壁连通有出水管,所述螺旋腔体的上端口连通有进水管,且出水管与进水管的端口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并延伸至外侧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BIM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利用在桌体之间设置循环水流降温的散热装置本体,进而对主机腔体起到吸热降温的效果,避免主机设备在密闭的空间内大量的热量,集聚在一起难以散发,容易造成局部环境温度过高,使得设计人员感觉不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BIM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BIM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在一些采用专业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大型公司,常常需要多个计算机同时进行建筑施工操作,这些主机设备在密闭的空间内大量的热量,集聚在一起难以散发,容易造成局部环境温度过高,造成设计人员感觉不适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在一些采用专业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的大型公司,常常需要多个计算机同时进行建筑施工操作,这些主机设备在密闭的空间内大量的热量,集聚在一起难以散发,容易造成局部环境温度过高,造成设计人员感觉不适的情况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桌体,且桌体下部设置有主机腔体,两个所述桌体之间连接有散热装置本体,所述散热装置本体内开设有螺旋腔体,所述螺旋腔体为立体螺旋结构,且螺旋腔体的下端内壁连通有出水管,所述螺旋腔体的上端口连通有进水管,且出水管与进水管的端口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并延伸至外侧设置,所述螺旋腔体的下端内壁连通有T型管,且T型管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并延伸至主机腔体内设置,所述T型管与螺旋腔体的连接管体内嵌设有气泵,所述T型管与螺旋腔体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层隔水透气膜,所述螺旋腔体的上端管口连通有W型管,且W型管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并延伸至主机腔体内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T型管位于出水管上方设置,且T型管同时位于进水管的下方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隔水透气膜为聚四氟乙烯膜,且隔水透气膜的形状尺寸与T型管的管内形状尺寸相适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散热装置本体外部设置有控制气泵的控制器和电源,所述散热装置本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且控制开关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W型管位于T型管上方设置,且W型管和T型管与螺旋腔体的连接处均嵌设有一层橡胶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利用在桌体之间设置循环水流降温的散热装置本体,进而对主机腔体起到吸热降温的效果,避免主机设备在密闭的空间内大量的热量,集聚在一起难以散发,容易造成局部环境温度过高,使得设计人员感觉不适的情况。2、本技术中,T型管位于出水管上方设置,且T型管同时位于进水管的下方设置,使得T型管内的热气沿螺旋腔体上升,且与螺旋腔体内的水流方向相反,进而使得热气与水流充分接触,进而提升热气降温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桌体、2主机腔体、3散热装置本体、4螺旋腔体、5出水管、6进水管、7T型管、8气泵、9隔水透气膜、10W型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桌体1,且桌体1下部设置有主机腔体2,主机腔体2内放置有主机,两个桌体1之间连接有散热装置本体3,散热装置本体内开设有螺旋腔体4,螺旋腔体4为立体螺旋结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螺旋腔体4内填充有水,采用立体结构的螺旋腔体4能够延长散热装置本体3内气体的散热途径,提升降温效果,且螺旋腔体4的下端内壁连通有出水管5,螺旋腔体4的上端口连通有进水管6,且出水管5与进水管6的端口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外侧设置,便于操作人员在散热装置本体3外部沿进水管6向螺旋腔体4内注入水流,而出水管5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可回收散热降温后的水流,螺旋腔体4的下端内壁连通有T型管7,且T型管7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主机腔体2内设置,T型管7的设置用于将主机腔体2内的热气引入螺旋腔体4内,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管体内嵌设有气泵8(气泵8的型号为ZR370-02PM,气泵8的内部构造为现有技术,本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气泵8的出气口朝螺旋腔体4设置,使得主机腔体2内的热气可在气泵8的吸力作用下引入螺旋腔体4内,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层隔水透气膜9,隔水透气膜9的设置使得气泵8吸入的热气可注入到螺旋腔体4内,而螺旋腔体4内的水不会漏出到T型管7内,螺旋腔体4的上端管口连通有W型管10,且W型管10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主机腔体2内设置,由W型管10两端排出的降温后的气体注入到主机腔体2内,进而起到降温的效果,W型管10位于进水管6上方设置,避免进水管6内的水沿W型管10进入主机腔体2。具体的,T型管7位于出水管5上方设置,且T型管7同时位于进水管6的下方设置,使得T型管7内的热气沿螺旋腔体4上升,且与螺旋腔体4内的水流方向相反,使得热气与水流充分接触,进而提升热气降温效果。具体的,隔水透气膜9为聚四氟乙烯膜,且隔水透气膜9的形状尺寸与T型管7的管内形状尺寸相适配,聚四氟乙烯膜具有防水透气的效果,保证螺旋腔体4内的水不会渗透到T型管7中。具体的,散热装置本体3外部设置有控制气泵8的控制器和电源,散热装置本体3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且控制开关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便于操作人员在散热装置本体3外部控制气泵8的启停。具体的,W型管10位于T型管7上方设置,且W型管10和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处均嵌设有一层橡胶圈,橡胶圈的设置使得连接处能够紧密贴合,避免发生漏水的情况。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操作人员将水流沿进水管6注入,并通过控制开关启动气泵8,气泵8的出气口朝螺旋腔体4设置,使得主机腔体2内的热气可在气泵8的吸力作用下沿T型管7引入螺旋腔体4内,并沿螺旋腔体4上升,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层隔水透气膜9,隔水透气膜9的设置使得气泵8吸入的热气可注入到螺旋腔体4内,而螺旋腔体4内的水不会漏出到T型管7内,T型管7位于出水管5上方设置,且T型管7同时位于进水管6的下方设置,使得T型管7内的热气沿螺旋腔体4上升,且与螺旋腔体4内的水流方向相反,使得热气与水流充分接触,进而提升热气降温效果,螺旋腔体4的上端管口连通有W型管10,且W型管10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桌体(1),且桌体(1)下部设置有主机腔体(2),两个所述桌体(1)之间连接有散热装置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本体内开设有螺旋腔体(4),所述螺旋腔体(4)为立体螺旋结构,且螺旋腔体(4)的下端内壁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螺旋腔体(4)的上端口连通有进水管(6),且出水管(5)与进水管(6)的端口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外侧设置,所述螺旋腔体(4)的下端内壁连通有T型管(7),且T型管(7)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主机腔体(2)内设置,所述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管体内嵌设有气泵(8),所述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层隔水透气膜(9),所述螺旋腔体(4)的上端管口连通有W型管(10),且W型管(10)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主机腔体(2)内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BIM的循环散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桌体(1),且桌体(1)下部设置有主机腔体(2),两个所述桌体(1)之间连接有散热装置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本体内开设有螺旋腔体(4),所述螺旋腔体(4)为立体螺旋结构,且螺旋腔体(4)的下端内壁连通有出水管(5),所述螺旋腔体(4)的上端口连通有进水管(6),且出水管(5)与进水管(6)的端口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外侧设置,所述螺旋腔体(4)的下端内壁连通有T型管(7),且T型管(7)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主机腔体(2)内设置,所述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管体内嵌设有气泵(8),所述T型管(7)与螺旋腔体(4)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层隔水透气膜(9),所述螺旋腔体(4)的上端管口连通有W型管(10),且W型管(10)的两端均贯穿散热装置本体(3)并延伸至主机腔体(2)内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泽松何烽
申请(专利权)人:许泽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