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光正投式软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714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20
一种抗光正投式软幕,其包括透明基材层、微槽结构层、透明微结构、成像膜和黑色遮光膜,微槽结构层复合于所述透明基材层上;所述微槽结构层由透明材料制成,在所述微槽结构层上均匀设有若干个呈条状的单元微槽,所述单元微槽的开口背离所述透明基材层,在所述单元微槽的内壁上设有吸光材料涂层;所述透明微结构填充于所述单元微槽内,所述透明微结构的表面与所述微槽结构层的表面平齐;所述成像膜复合于所述微槽结构层的表面,并与所述透明微结构的表面相贴合;所述黑色遮光膜复合于所述成像膜的外侧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抗光正投式软幕可抵抗环境光干扰,且成像画面对比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光正投式软幕
本技术涉及投影屏幕,特别涉及一种抗光正投式软幕。
技术介绍
投影屏幕是与投影仪配合来显示图像、视屏等影像的工具,通常用于商业广告、教学、办公、家庭或影院娱乐等场合。作为同样用于显示影像的液晶屏幕来说,在大尺寸需求的场合中,液晶屏幕的成本高且不易搬运和收纳,在不使用的时候无法即时收存起来;并且大于50寸的液晶屏幕价格昂贵,不利于普通家庭购买使用;另外,长期观看液晶屏幕时人眼也容易因受到辐射而影响视力,不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相对于液晶屏幕,同样尺寸的投影屏幕却不存在上述问题,其不仅成本和售价远低于同样尺寸的液晶屏幕,也易于搬运和卷起收存,同时还不影响人眼健康,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投影屏幕在使用时,经常会受到环境光的干扰;当环境光越强时,投影画面就越发白发灰而导致投影画面的对比度无法满足要求,从而导致观众看不清楚,进而失去基本的演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降低环境光干扰的抗光正投式软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光正投式软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透明基材层、微槽结构层、透明微结构、黑色遮光膜、成像膜,微槽结构层复合于所述透明基材层上;所述微槽结构层由透明材料制成,在所述微槽结构层上均匀设有若干个呈条状的单元微槽,所述单元微槽的开口背离所述透明基材层,在所述单元微槽的内壁上设有吸光材料涂层;所述透明微结构填充于所述单元微槽内,所述透明微结构的表面与所述微槽结构层的表面平齐;所述成像膜复合于所述微槽结构层的表面,并与所述透明微结构的表面相贴合;所述黑色遮光膜复合于所述成像膜的外侧表面。进一步地,所述单元微槽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单元微槽设有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临接,所述吸光材料涂层至少设于所述第一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吸光材料涂层设于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吸光材料涂层由吸光材料涂覆于所述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上而形成。进一步地,所述吸光材料为黑色油墨。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单元微槽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端部相间隔,其间隔的距离为2~5mm,所述单元微槽的开口的宽度距离为1~3mm。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基材层、微槽结构层的制作材料包括PET材质、PVC材质、EVA材质、PC材质、PMMA材质、TPU材质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单元微槽由所述微槽结构层的一端沿横向延伸至其另一端。进一步地,在所述透明基材层的表面复合有一层防眩光层。本技术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抗光正投式软幕设有微槽结构层,微槽结构层中设有单元微槽,单元微槽的至少第一内壁上设有吸光材料涂层,其可用于吸收环境光,从而使得起干扰作用的环境光可被由吸光材料涂层吸收和遮挡掉,进而可有效降低环境光对成像画面的影响,使投影屏幕不受环境光的干扰,使成像画面更清晰、对比度更高、亮度更高。本技术的抗光正投式软幕既可用于强光环境,也可用于无强光环境。本技术大大改善了现有投影屏幕的成像画面,可提升用户观看体验,并且制作工艺简单,其具有方便实用,易于实施的特点,宜大力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微槽结构层3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使用原理示意图。其中,防眩光层1、透明基材层2、微槽结构层3、单元微槽31、第一内壁311、第二内壁312、透明微结构4、成像膜5、黑色遮光膜6、吸光材料涂层7、投影设备8、滤光膜9。【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抗光正投式软幕依次包括防眩光层1、滤光膜9、透明基材层2、微槽结构层3、吸光材料涂层7、透明微结构4、成像膜5和黑色遮光膜6。如图1~图3所示,所述防眩光层1用于提高光线的散射,避免光线朝单一方向出射,进而实现防眩光的目的。所述防眩光层1呈透明状,其最外侧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其能加强对光线的漫反射。所述防眩光层1的内侧表面为光滑平整面,其用于与所述滤光膜9复合。所述防眩光层1可选用公知的防眩光层1。所述滤光膜层9用于过滤特定波长的光。本实施例中,所述滤光膜9能够透过红绿蓝三色的光,且吸收红绿蓝三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光。通过所述滤光膜9吸收红绿蓝三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光,可以有效避免环境光中红绿蓝三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光束进入透明基材层2而对成像效果造成影响,避免导致成像效果较差的问题,进而提高投影屏幕成像时的对比度、色彩还原、亮度增益以及色准。所述滤光膜9可选用公知的滤光膜。如图1~图3所示,所述透明基材层2呈透明状,其允许光线穿过。所述透明基材层2复合于所述滤光膜9的内侧表面。所述透明基材层2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ET材质、PVC材质、EVA材质、PC材质、PMMA材质、TPU材质等。所述透明基材层2较薄,其具有一定的柔性而可弯曲收卷。当光线穿过所述透明基材层2时,光线将在透明基材层2内进行折射。如图1~图3所示,所述微槽结构层3通过公知工艺的复合于所述透明基材层2上,例如热压复合、胶粘复合等。所述微槽结构层3由透明材料制成,例如,PET材质、PVC材质、EVA材质、PC材质、PMMA材质、TPU材质等。所述微槽结构层3上设有若干个长条状的单元微槽31。所述单元微槽31为空心凹槽,其凹陷于所述微槽结构层3的一侧表面。所述单元微槽31的开口背离所述透明基材层2,而朝向所述成像膜5和黑色遮光膜6。如图1~图3所示,所述单元微槽31由所述微槽结构层3的一端沿横向而延伸至其另一端。相邻两个单元微槽31之间平行间隔。所述单元微槽31的大小一致,且排列均匀。如图1~图3所示,所述单元微槽3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本实施例中,所述单元微槽3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单元微槽31设有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临接,两者之间角度为锐角。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倾斜于所述透明基材层2和成像膜5。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的倾斜角度,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311、第二内壁312与所述透明基材层2之间的锐角角度为60~85°。如图1~图3所示,为吸收环境光,降低环境光对投影成像的干扰,至少在所述第一内壁311上设有吸光材料涂层7。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上均设有吸光材料涂层7。所述吸光材料涂层7由吸光材料涂覆于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上而形成。所述吸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黑色油墨、黑色油漆、黑色胶体、黑色粉体或其他深色的材料。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光材料选用黑色油墨,其通过公知的涂布工艺而涂覆于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上。需说明的,吸光材料是指该材料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远远大于其对光线的反射能力,例如,深色材料通常对光线的吸收能力远大于对光线的反射能力。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光正投式软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透明基材层(2),呈透明状;/n微槽结构层(3),复合于所述透明基材层(2)上;所述微槽结构层(3)由透明材料制成,在所述微槽结构层(3)上均匀设有若干个呈条状的单元微槽(31),所述单元微槽(31)的开口背离所述透明基材层(2),在所述单元微槽(31)的内壁上设有吸光材料涂层(7);/n透明微结构(4),填充于所述单元微槽(31)内,所述透明微结构(4)的表面与所述微槽结构层(3)的表面平齐;/n成像膜(5),复合于所述微槽结构层(3)的表面,并与所述透明微结构(4)的表面相贴合;/n黑色遮光膜(6),复合于所述成像膜(5)的外侧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光正投式软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透明基材层(2),呈透明状;
微槽结构层(3),复合于所述透明基材层(2)上;所述微槽结构层(3)由透明材料制成,在所述微槽结构层(3)上均匀设有若干个呈条状的单元微槽(31),所述单元微槽(31)的开口背离所述透明基材层(2),在所述单元微槽(31)的内壁上设有吸光材料涂层(7);
透明微结构(4),填充于所述单元微槽(31)内,所述透明微结构(4)的表面与所述微槽结构层(3)的表面平齐;
成像膜(5),复合于所述微槽结构层(3)的表面,并与所述透明微结构(4)的表面相贴合;
黑色遮光膜(6),复合于所述成像膜(5)的外侧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光正投式软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微槽(31)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单元微槽(31)设有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临接,所述吸光材料涂层(7)至少设于所述第一内壁(311)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光正投式软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材料涂层(7)设于所述第一内壁(311)和第二内壁(312)上。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祥元杨大海
申请(专利权)人:国创视讯广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