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式燃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6970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蓄热式燃烧系统,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设于上端盖与下端盖之间以相对二者转动的蓄热室;上端盖设有放热出口和蓄热进口,下端盖设有放热进口和蓄热出口,蓄热室具有若干交替工作区;蓄热室转动以使至少两个交替工作区的两端分别与放热进口和放热出口对应对齐以形成用于释放供常温空气吸收的热量的放热区,并使至少两个交替工作区的两端分别与蓄热进口和蓄热出口对应对齐以形成用于蓄存高温烟气所释放的热量的蓄热区,放热区和蓄热区的任意两侧之间设有至少两个隔断区。交替工作区数量的增多使热交换速度加快;隔断区数量的增多使密封性有所提升,能够有效防止放热区与蓄热区之间窜风,因此能够有效提升热交换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式燃烧系统
本技术涉及蓄热式燃烧
,特别涉及一种蓄热式燃烧系统。
技术介绍
蓄热式燃烧系统具有高效回收烟气余热、高预热空气温度及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等优势,主要应用于钢铁、冶金、机械等行业。蓄热式燃烧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放热区和蓄热区,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放热区和蓄热区之间以隔开二者的隔断区。常温空气自下而上穿过放热区,常温空气被加热到较高温度后进入炉膛,与煤气混合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自上而下穿过蓄热区,蓄热区存储热量以蓄存高温烟气所释放的热量,直至排放至空气中;当蓄热区的热量蓄积饱和后,交换放热区和蓄热区的位置,常温空气自下而上蓄热区以吸收蓄热区的热量,温度升高后进入炉膛,而高温烟气自上而下穿过放热区以释放热量,冷却后排出;放热区和蓄热区循环交替工作,使热量实现回收利用。然而,放热区与蓄热区之间的隔断区数量过少,影响放热区与蓄热区之间的密封性,导致常温空气与高温烟气之间存在相互窜风,降低了热交换率;进一步地,现有的放热区和蓄热区面积有限,热交换时间过长,热量损失较多,进一步降低热交换率。因此,如何优化现有蓄热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式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盖(1)、下端盖(2)和设于所述上端盖(1)与所述下端盖(2)之间以相对二者转动的蓄热室(3);所述上端盖(1)设有放热出口(11)和蓄热进口(12),所述下端盖(2)设有放热进口(21)和蓄热出口(22),所述蓄热室(3)具有若干交替工作区(31);所述蓄热室(3)转动以使至少两个所述交替工作区(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放热进口(21)和所述放热出口(11)对应对齐以形成用于释放供常温空气吸收的热量的放热区(32),并使至少两个所述交替工作区(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蓄热进口(12)和所述蓄热出口(22)对应对齐以形成用于蓄存高温烟气所释放的热量的蓄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端盖(1)、下端盖(2)和设于所述上端盖(1)与所述下端盖(2)之间以相对二者转动的蓄热室(3);所述上端盖(1)设有放热出口(11)和蓄热进口(12),所述下端盖(2)设有放热进口(21)和蓄热出口(22),所述蓄热室(3)具有若干交替工作区(31);所述蓄热室(3)转动以使至少两个所述交替工作区(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放热进口(21)和所述放热出口(11)对应对齐以形成用于释放供常温空气吸收的热量的放热区(32),并使至少两个所述交替工作区(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蓄热进口(12)和所述蓄热出口(22)对应对齐以形成用于蓄存高温烟气所释放的热量的蓄热区(33),且所述放热区(32)和所述蓄热区(33)的任意两侧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用于隔开二者的隔断区(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室(3)内置有若干分别与所述上端盖(1)和所述下端盖(2)相抵的密封隔板(4),全部所述密封隔板(4)将所述蓄热室分隔成若干个所述交替工作区(31)并用于盛放蜂窝砖的蓄热仓(3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式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交替工作区(31)的结构相同且呈圆环状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式燃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出口(11)、所述蓄热进口(12)、所述放热进口(21)和所述蓄热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坤汪洋洋周朴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