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6579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筑上部的主体结构施工用水以及雨水下流影响外墙装饰施工的技术问题。包括截水槽、支撑件以及引流管,支撑件的一端与截水槽相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连接在建筑外墙的防护结构上,使截水槽紧贴建筑外墙;引流管连接在截水槽的底部,截水槽具有坡向引流管的坡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建筑外墙设置截水槽,使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用水以及雨水能够沿建筑外墙流入截水槽内,并随截水槽排入建筑排水系统,避免了对下部外墙装饰施工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时利用建筑外墙的防护结构支撑截水槽,提高了截水槽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二次周转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的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来说,是指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供,越来越多的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市场的主流。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往往是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外墙装饰施工,施工周期往往较长。建设单位为了缩短工期,通常要求外墙装饰施工与主体结构施工异层同步,即自下而上在同一个垂直面的不同楼层进行施工。这种施工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缩短工程的工期,但是由于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很容易出现作业层的施工用水及雨水顺着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外墙面而流下,从而对下部外墙装饰施工成品造成严重的污染,引起不必要的返工或者维护,造成人力财力的损失。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对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用水以及由上部流下的雨水截流的截水装置,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上部的主体结构施工用水以及雨水下流影响外墙装饰施工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包括用于建筑外墙截水的截水槽、用于支撑截水槽的支撑件以及用于将水引流至建筑排水系统的引流管,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截水槽相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连接在建筑外墙的防护结构上,使截水槽紧贴建筑外墙;所述引流管连接在截水槽的底部,所述截水槽具有坡向引流管的坡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建筑外墙截水装置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进一步,所述支撑件包括两组连接于截水槽与建筑外墙的防护结构之间的伸缩杆,两组伸缩杆与防护结构呈三角形布置,所述截水槽连接于两组伸缩杆的交接位置。进一步,所述伸缩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以及双头螺母,所述第一螺杆一端具有螺纹,所述第一螺杆另一端具有a连接孔,所述第二螺杆的结构与第一螺杆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头螺母的两端,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螺杆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截水槽与防护结构之间。进一步,所述截水槽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伸缩杆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呈L型结构焊接于截水槽的外侧壁上,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两组分别与a连接孔相连接的b连接孔。进一步,所述防护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与所述伸缩杆相垂直的伸缩杆的转向件,所述转向件呈L型结构焊接于防护结构上,所述转向件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与所述伸缩杆相垂直的伸缩杆的c连接孔。进一步,所述截水槽与建筑外墙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从截水槽与建筑外墙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密封胶。进一步,所述引流管设置于建筑外墙的阴角或者阳角位置。进一步,所述截水槽的坡度为2%至4%。进一步,所述截水槽与支撑件上涂覆有防锈漆。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建筑外墙设置截水槽,使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用水以及雨水能够沿建筑外墙流入截水槽内,并随截水槽排入建筑排水系统,避免了对下部外墙装饰施工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时利用建筑外墙的防护结构支撑截水槽,提高了截水槽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二次周转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的投入。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建筑外墙截水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件与防护结构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截水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建筑外墙截水装置的平面布置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标记名称:1、截水槽;2、连接件;21、b连接孔;3、支撑件;31、第一螺杆;32、第二螺杆;33、双头螺母;34、a连接孔;4、引流管;5、密封胶;6、转向件;61、c连接孔;7、防护结构;8、建筑外墙。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截水槽1与支撑件3,截水槽1采用切割好的铸铁焊接为U型槽结构,并且在截水槽1的表面涂覆防锈漆,以防止截水槽1的生锈。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建筑外墙8一般采用钢爬架的防护结构7,支撑件3设置于防护结构7与截水槽1之间,使截水槽1紧贴建筑外墙8。在截水槽1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引流上部主体结构施工用水以及雨水的引流管4,截水槽1具有坡向引流管4的坡度,优选地,截水槽1的坡度为2%至4%。引流管4接入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优选地,引流管4采用软管,便于钢爬架提升时回收到钢爬架内,引流管4与截水槽1采用圆形卡子连接。如图1与图2所示,具体来说,采用两组支撑件3连接于截水槽1与建筑外墙8的防护结构7之间,支撑件3整体呈可伸缩的伸缩杆结构,两组伸缩杆与防护结构7形成三角形布置,截水槽1连接于两组支撑件3的交接位置。如图1与图2所示,支撑件3包括第一螺杆31、第二螺杆32以及双头螺母33。其中,第一螺杆31一端具有螺纹,第一螺杆31另一端具有a连接孔34。第二螺杆32的结构与第一螺杆31的结构相同。双头螺母33两端分别具有与第一螺杆31上螺纹适配的螺母,并且两个螺母通过连接杆固定,第一螺杆31与第二螺杆32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头螺母33的两端。第一螺杆31与第二螺杆32的自由端分别通过a连接孔34连接于截水槽1与防护结构7之间。支撑件3上也涂覆有防锈漆,防止支撑件3的生锈。如图1至图3所示,在截水槽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支撑件3的连接件2,连接件2上设置有两组分别与a连接孔34相连接的b连接孔21,支撑件3的一端通过a连接孔34与b连接孔21相连接。连接件2呈L型结构焊接于截水槽1的外侧壁上。如图1所示,在截水槽1与建筑外墙8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从截水槽1与建筑外墙8之间的间隙泄漏的密封胶5,密封胶5优选泡沫双面胶带。安装时,在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防护结构7的钢爬架N-1层1.5米高位置安装截水槽1。先将一组支撑件3连接在钢爬架上,再将另一组支撑件3连接在钢爬架上,将两组支撑件3连接至截水槽1上的连接件2位置,形成三角形结构。调节支撑件3的伸缩长度,使截水槽1呈坡向引流管4的2%至4%的坡度,再在截水槽1与建筑外墙8之间粘贴密封胶5。使用时,上部主体结构的施工用水以及雨水能够沿建筑外墙8流入截水槽1内,并随截水槽1排入建筑排水系统,避免了对下部外墙装饰施工造成的二次污染,同时利用建筑外墙8的防护结构7支撑截水槽1,提高了截水槽1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二次周转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的投入。实施例2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结构:如图4所示,引流管4布置在建筑外墙8的阴角或者阳角位置。防护结构7上设置有转向件6,转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建筑外墙(8)截水的截水槽(1)、用于支撑截水槽(1)的支撑件(3)以及用于将水引流至建筑排水系统的引流管(4),所述支撑件(3)的一端与截水槽(1)相连接,所述支撑件(3)的另一端连接在建筑外墙(8)的防护结构(7)上,使截水槽(1)紧贴建筑外墙(8);所述引流管(4)连接在截水槽(1)的底部,所述截水槽(1)具有坡向引流管(4)的坡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建筑外墙(8)截水的截水槽(1)、用于支撑截水槽(1)的支撑件(3)以及用于将水引流至建筑排水系统的引流管(4),所述支撑件(3)的一端与截水槽(1)相连接,所述支撑件(3)的另一端连接在建筑外墙(8)的防护结构(7)上,使截水槽(1)紧贴建筑外墙(8);所述引流管(4)连接在截水槽(1)的底部,所述截水槽(1)具有坡向引流管(4)的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包括两组连接于截水槽(1)与建筑外墙(8)的防护结构(7)之间的伸缩杆,两组伸缩杆与防护结构(7)呈三角形布置,所述截水槽(1)连接于两组伸缩杆的交接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外墙截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第一螺杆(31)、第二螺杆(32)以及双头螺母(33),所述第一螺杆(31)一端具有螺纹,所述第一螺杆(31)另一端具有a连接孔(34),所述第二螺杆(32)的结构与第一螺杆(31)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螺杆(31)与第二螺杆(32)分别螺纹连接于双头螺母(33)的两端,所述第一螺杆(31)与第二螺杆(32)的自由端分别连接于截水槽(1)与防护结构(7)之间。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徐云伟徐晓艳徐兴鸿彭燕孙逊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