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6359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在片状的发泡体的至少一面叠层膜,并满足以下(A)~(E)的要件的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A)发泡体的厚度为0.05~1.5mm,(B)膜的厚度为25~250μm,(C)膜的表面电阻率为1×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片状的发泡体与膜进行了叠层的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即使为薄的发泡体,通过将膜叠层也能够不使其变形而以叠层体的形式进行所希望的加工,并且可以从叠层体容易并且适当地剥离膜,从而能够单独使用发泡体的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发泡体例如聚烯烃系树脂发泡体由于具有均匀且微细的独立气泡,具有缓冲性、加工性优异的特性,因此被使用于各种用途。这样的发泡体能够通过拉伸加工、切片加工等而容易地薄膜化,即使在薄膜化了的状态下也保持良好的缓冲性、冲击吸收性,因此适合用作移动电话等电子/电气设备的缓冲材料。发泡体有时以单独发泡体使用,也在发泡体的一面或两面设置了粘着剂层等的状态下使用。此外,这样的发泡体无论有无粘着剂层,在实施了用于根据电子/电气设备的形态而调整宽度的切割加工、用于与形状一致的冲裁加工等各种加工后,作为缓冲材料等并入到电子/电气设备等的壳体而使用。如上述那样使用的发泡体通常厚度为0.05~1.5mm左右,进一步为0.05~0.5mm左右,非常薄,此外为了赋予缓冲性而被低密度化,强度低,因此在要进行上述那样的各种加工时,有时产生因为输送时的张力被伸长而变形,或起褶皱等问题。此外,在提高冲击吸收性的目的等下,在超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树脂本身具有粘着性的发泡体的情况下,也具有在将发泡体卷成卷状而长期保存时,发泡体彼此密合而发生被称为粘连的现象,在为了使用该发泡体而将其剥离进行开卷时,需要对发泡体而言过剩的张力这样的问题。这样,在对厚度薄,特别是低密度的发泡体进行加工时,可能产生变形、褶皱、粘连等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将发泡体与脱模纸(包含脱模膜的概念)一起卷绕的方法等(例如,专利文献1)。然而,在仅使用脱模纸的情况下,在特别薄的发泡体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在发泡体与脱模纸之间进入空气,发泡体变形等问题。此外,也有使涂了粘着剂的膜等与发泡体贴合进行卷绕等方法,但可能产生即使为了使用而将膜剥离仅想要获得发泡体层,仍在发泡体层侧部分地附着残留有粘着剂,不易获得所希望的发泡体利用形态等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16/093133A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在对厚度薄的发泡体进行各种加工时,发泡体不变形,能够进行所希望的加工,并且可以从叠层体容易并且适当地剥离膜,从而能够不产生问题地单独使用发泡体的叠层体及该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下述记载的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来解决上述课题。即,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叠层体具有以下构成。(1)一种叠层体,是在片状的发泡体的至少一面叠层了膜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A)~(E)的要件。(A)发泡体的厚度为0.05~1.5mm(B)膜的厚度为25~250μm(C)膜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以上(D)发泡体与膜不经由粘着剂而直接接合(E)发泡体与膜的剥离强度为10mN/25mm~100mN/25mm(2)根据(1)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的厚度为0.05~0.5mm。(3)根据(1)或(2)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与膜的剥离强度在25mN/25mm~100mN/25mm的范围。(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叠层体的电位在-30~+30kV的范围。(5)根据(4)所述的叠层体,叠层体的电位在-15~+15kV的范围。(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和膜均主要由烯烃系树脂构成。(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的表观密度在100kg/m3~500kg/m3的范围。(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膜的与发泡体密合的侧的面带电。(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剥离了膜的发泡体用于将构成电子/电气设备的部件固定于设备主体。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构成。(10)一种叠层体的制造方法,是使片状的发泡体与膜密合了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具有下述工序:带电工序,向发泡体或膜的任一者提供电荷而使其带电;密合工序,使发泡体与膜密合。(11)根据(10)所述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在密合工序后,具有下述密合力增大工序:向发泡体或膜的外表面提供与发泡体和膜的密合面的电荷呈相反极性的电荷,而使上述密合面的密合力增大。(12)根据(10)或(11)所述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在带电工序中,使膜的与发泡体密合的侧的面带电。(13)根据(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密合工序包含利用轧辊将发泡体与膜压接的工序。(14)根据(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以下(A)和(B)的材料。(A)厚度为0.05~1.5mm的发泡体(B)厚度为25~250μm、且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以上的膜(15)根据(14)所述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发泡体的厚度为0.05~0.5mm。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叠层体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提供在对厚度薄的发泡体进行各种加工时,发泡体不变形,能够进行所希望的加工的叠层体。此外,可以从叠层体适当剥离膜,从而可以容易地单独使用发泡体。进一步,通过不经由粘着剂而制成叠层体,可以消除在剥离了膜后的发泡体残存粘着剂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叠层体的制造方法的概略构成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与实施方式一起对本专利技术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片状的发泡体的厚度为0.05~1.5mm。如果发泡体的厚度低于0.05mm则冲击吸收性、缓冲性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果厚度超过1.5mm,则特别是在将其用于将构成电子/电气设备的部件固定于设备主体的情况下,不能实现电子/电气设备的薄型化,因此是不优选的。更优选的范围是厚度为0.05~0.5mm。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发泡体优选主要由烯烃系树脂构成,特别优选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作为聚烯烃系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以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超低密度聚乙烯等为代表的聚乙烯系树脂(这里所谓密度的定义如下所述。超低密度:小于0.910g/cm3,低密度:0.910g/cm3以上且0.940g/cm3以下,高密度:大于0.940g/cm3且为0.965g/cm3以下)、以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或以均聚聚丙烯、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等为代表的聚丙烯系树脂等,此外可以为它们的混合物中的任一者。作为上述以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可以举出例如将乙烯与碳原子数4个以上的α-烯烃(可举出例如,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等)聚合而获得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层体,是在片状的发泡体的至少一面叠层了膜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A)~(E)的要件,/n(A)发泡体的厚度为0.05~1.5mm,/n(B)膜的厚度为25~250μm,/n(C)膜的表面电阻率为1×1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15 JP 2018-0479191.一种叠层体,是在片状的发泡体的至少一面叠层了膜的叠层体,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A)~(E)的要件,
(A)发泡体的厚度为0.05~1.5mm,
(B)膜的厚度为25~250μm,
(C)膜的表面电阻率为1×1011Ω以上,
(D)发泡体与膜不经由粘着剂而直接接合,
(E)发泡体与膜的剥离强度为10mN/25mm~100mN/2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的厚度为0.05~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与膜的剥离强度在25mN/25mm~100mN/25mm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叠层体的电位在-30~+30kV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层体,叠层体的电位在-15~+15kV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和膜均主要由烯烃系树脂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体,发泡体的表观密度在100kg/m3~500kg/m3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善之石田浩福崎裕太秋山律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