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738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液体吸收用液量大,单级吸收不充分,传统多级吸收设备组装繁琐,集液复杂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采用多级冷凝吸收,有效地提高了气体富集浓缩效果,并且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壳体夹层的顶部设置冷凝水出口,壳体夹层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进口,通过冷凝水出口和冷凝水进口使得冷凝水在壳体的夹层内流动,为壳体制造低温环境;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吸收液注入口,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三层吸收装置,三层吸收装置依次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位于壳体最底端的吸收装置的U型弯管长管伸出容器底部后与蒸发气体输入管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
本技术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属于气体吸收富集装置

技术介绍
在分析实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挥发性物质的测试,这些目标物质往往检出要求比较低,需要将其从基质中分离浓缩富集后进行检测。气体富集常用的方法有固体吸附和液体吸收两种方法。适用于固体吸附的检测设备通常为热脱富集设备在实验室的普及率较低。适用于液体进样的检测设备较多,通常采用液体吸收方式,单级吸收如果吸收液用量少,吸收不充分,所用的液体用量大又很难达到对气体有效的浓缩,这使目标气体含量较低的样品的检出率很低。目前常见的多级吸收装置为用导管将多个吸收单元串联起来,这种串联方式组装繁琐,连接接口越多出现气体逸出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必须进行多处测漏工作;另外吸收完后液体也要逐个的集中到一起,操作复杂。如何实现一种液体用量少又可以对气体充分吸收的气体吸收富集装置,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液体吸收用液量大,单级吸收不充分,传统多级吸收设备组装繁琐,集液复杂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采用多级冷凝吸收,有效地提高了气体富集浓缩效果,并且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包括带有夹层的壳体,所述壳体夹层的顶部设置冷凝水出口,所述壳体夹层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进口,通过所述冷凝水出口和冷凝水进口使得冷凝水在壳体的夹层内流动,为壳体制造低温环境;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吸收液注入口,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三层吸收装置,三层所述吸收装置依次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所述吸收装置的结构包括:卡接在壳体内侧壁上的圆形盘体,且所述圆形盘体的外侧壁与壳体内侧壁之间构成密封,所述圆形盘体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储存吸收液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液阀,所述容器的靠近上端设置有溢流口,所述容器内设置有U型弯管,所述U型弯管的一侧管比另一侧长,且所述U型弯管倒扣在容器内,其中,较长一侧的管贯穿容器底部设置,较短一端的管位于容器内,且较短一端的管端面位于溢流口以下;位于所述壳体最底端的吸收装置的U型弯管长管伸出容器底部后与蒸发气体输入管连通。所述圆形盘体的容器为标注有额定容积的容器。位于所述壳体最底层的吸收装置固定设置在壳体底部或与壳体共用底部。位于所述壳体最底层的吸收装置的溢流口与壳体外部连通,并通过导管将从溢流口流出的吸收液导入外置容器内。所述蒸发气体输入管贯穿壳体底部后与位于壳体最底层的吸收装置的U型弯管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外部蒸发气体从底部进入后利用壳体夹层内的冷凝水降温使其趋于液化,增大其溶解度,而且进入壳体内的气体依次经过三层吸收装置,使其完全溶解在吸收液里,增大测试的准确性,本技术采用多级冷凝吸收,有效地提高了气体富集浓缩效果,并且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壳体、2为冷凝水出口、3为冷凝水进口、4为吸收液注入口、5为吸收装置、51为圆形盘体、52为排液阀、53为溢流口、54为U型弯管、6为蒸发气体输入管。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包括带有夹层的壳体1,所述壳体1夹层的顶部设置冷凝水出口2,所述壳体1夹层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进口3,通过所述冷凝水出口2和冷凝水进口3使得冷凝水在壳体1的夹层内流动,为壳体1制造低温环境;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吸收液注入口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三层吸收装置5,三层所述吸收装置5依次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吸收装置5的结构包括:卡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的圆形盘体51,且所述圆形盘体51的外侧壁与壳体1内侧壁之间构成密封,可在圆形盘体51的外侧壁与壳体1内侧壁之间设置密封垫或二者的接触位置为柔性挤压接触,自身构成密封,这两种密封均为常规手段,所述圆形盘体5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储存吸收液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液阀52,所述容器的靠近上端设置有溢流口53,所述容器内设置有U型弯管54,所述U型弯管54的一侧管比另一侧长,且所述U型弯管54倒扣在容器内,其中,较长一侧的管贯穿容器底部设置,较短一端的管位于容器内,且较短一端的管端面位于溢流口53以下;位于所述壳体1最底端的吸收装置5的U型弯管54长管伸出容器底部后与蒸发气体输入管6连通。所述圆形盘体51的容器为标注有额定容积的容器。位于所述壳体1最底层的吸收装置5固定设置在壳体1底部或与壳体1共用底部。位于所述壳体1最底层的吸收装置5的溢流口53与壳体1外部连通,并通过导管将从溢流口53流出的吸收液导入外置容器内。所述蒸发气体输入管6贯穿壳体1底部后与位于壳体1最底层的吸收装置5的U型弯管54连接。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本技术为一体式多级吸收管,同时具备冷凝功能。管体为双层透明玻璃材质,在下方和上方各有一冷凝水接口,下部入水,上部出水,管体顶部有一圆形开口。每层吸收单元的底部隔层为凹形结构,以便于液体向中间聚集。在凹形隔层中间有一圆形小孔,此孔开关状态受隔板内的开关阀控制。开关阀在与排液孔对应的位置有一圆孔,旋转开关阀使此孔与排液孔对应,则上下两相邻的吸收层处于连通状态,上层的液体流入下层。反正上下两层液体处于隔离状态。所述各隔层的导气管为“n”形,其与上下两层相通,上部隔层部分的开口向下,靠近隔层底部,涉及的液体开关阀为聚四氟乙烯材质,本技术中冷凝水底部注入接口、吸收液外部排放口、外部蒸发气体导入接口为双层宝塔机构。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1、注入气体吸收试剂将最底层开关阀关闭,中间其他开关阀打开,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吸收试剂从吸收液体注入口(同时为非溶解气体排放口)注入,试剂经过顶层吸收单元内部排液口和中层吸收单元内部排液口流入最底层气体吸收单元(即一级吸收单元),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注入的试剂要能够将底层导气管的气体出口浸没,且液面同时要低于底层导气管的弯曲位置。以保证气体被吸收且液体不会倒流。2、连接冷凝水将规格匹配的外部冷凝水水管分别套于冷凝水底部注入接口和冷凝水出口接口上并用轧带扎紧,保证下进上出,开通冷凝水。3、导气管连接外部待吸收气体导管与外部蒸发气体导入接口相接,保证气密性。4、吸收液收集将外部用于收集气体吸收溶液的器具(如烧杯)置于吸收液外部排放口的正下方,一次打开底层液体排放开关阀,中层液体排放开关阀、顶层液体排放开关阀,这样的顺序可以防止液体总量集中于最底层吸收单元时液面高度高于底层导气管,发生吸收溶液从导气管中流出。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并且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夹层的壳体(1),所述壳体(1)夹层的顶部设置冷凝水出口(2),所述壳体(1)夹层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进口(3),通过所述冷凝水出口(2)和冷凝水进口(3)使得冷凝水在壳体(1)的夹层内流动,为壳体(1)制造低温环境;/n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吸收液注入口(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三层吸收装置(5),三层所述吸收装置(5)依次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吸收装置(5)的结构包括:卡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的圆形盘体(51),且所述圆形盘体(51)的外侧壁与壳体(1)内侧壁之间构成密封,所述圆形盘体(5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储存吸收液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液阀(52),所述容器的靠近上端设置有溢流口(53),所述容器内设置有U型弯管(54),所述U型弯管(54)的一侧管比另一侧长,且所述U型弯管(54)倒扣在容器内,其中,较长一侧的管贯穿容器底部设置,较短一端的管位于容器内,且较短一端的管端面位于溢流口(53)以下;/n位于所述壳体(1)最底端的吸收装置(5)的U型弯管(54)长管伸出容器底部后与蒸发气体输入管(6)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气体冷凝吸收富集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带有夹层的壳体(1),所述壳体(1)夹层的顶部设置冷凝水出口(2),所述壳体(1)夹层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水进口(3),通过所述冷凝水出口(2)和冷凝水进口(3)使得冷凝水在壳体(1)的夹层内流动,为壳体(1)制造低温环境;
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吸收液注入口(4),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三层吸收装置(5),三层所述吸收装置(5)依次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所述吸收装置(5)的结构包括:卡接在壳体(1)内侧壁上的圆形盘体(51),且所述圆形盘体(51)的外侧壁与壳体(1)内侧壁之间构成密封,所述圆形盘体(5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储存吸收液的容器,所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液阀(52),所述容器的靠近上端设置有溢流口(53),所述容器内设置有U型弯管(54),所述U型弯管(54)的一侧管比另一侧长,且所述U型弯管(54)倒扣在容器内,其中,较长一侧的管贯穿容器底部设置,较短一端的管位于容器内,且较短一端的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鲜莉燕宝峰贺宇陈波谢明佐刘涛玮刘天宇李波李冠男付楚珺闫旭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