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4578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包括板件、与板件连接的支架、与板件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铅衣罩单元,铅衣罩单元包括顶面部以及下垂围设于顶面部边缘的侧挡部,侧挡部设置有竖向开口;两个铅衣罩单元的竖向开口相对设置,侧挡部的竖向侧边叠合或者拼接贴合。该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采用板体作为铅衣罩的支撑件,铅衣罩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在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粒子上方以及周围形成底端开口的防护罩,减轻铅衣对于患者的压迫感;该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可基于现有的病床饭桌,在饭桌的顶板上连接铅衣罩单元,设备改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灵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只有微小损伤。临床采用碘125作为放射源。碘125粒子半衰期约60天。患者在植入放射性粒子后,其周围具有一定的警戒范围,该警戒范围内的辐射剂量大于辐射剂量安全值,因此通常建议患者在植入碘125粒子的患者3个月内穿上铅衣,以对周围人群,如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其它社会人群形成被动防护,否则尽量不要近距离接触孕妇、幼儿,与旁人距离在警戒距离(一般0.3~1.5米,按最大距离计算,约1.5米)以外。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现象:部分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存在腹水等其他症状,铅衣的自重会增加患者的压迫感,进而出现患者排斥穿着铅衣的问题。改进的技术方案如CN207637504U所述的局部防护罩,包括由半圆轨道和弧形铅防护层组合成的弧形防护罩,弧形防护罩用于罩设在患者放射性粒子植入位置,还包括设置于弧形防护罩底部的平面形铅防护层。上述方案能达到位于病床侧面医护人员辐射防护的效果,缺陷在于:第一、仅针对患者身体外周进行辐射防护,弧形防护罩的两端开口并没有防护措施;第二,对于可活动的患者,弧形支架封闭约束,并不利于患者离开床面;第三、防护装置与病床一体连接,或者病床更换投入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成本低、装配和使用灵活。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件、与板件连接的支架、与板件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铅衣罩单元,所述铅衣罩单元包括顶面部以及下垂围设于顶面部边缘的侧挡部,所述侧挡部设置有竖向开口;两个所述铅衣罩单元的竖向开口相对设置,所述侧挡部的竖向侧边叠合或者拼接贴合。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两个铅衣罩单元之间设置有连接件。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架包括一根竖向支杆,所述竖向支杆位于板件的下方一侧,所述竖向支杆的顶端与所述板件连接,所述竖向支杆的底端与底座连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脚轮。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板件包括板本体和设置在板本体下方的插接架,所述插接架包括定位条,定位条与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条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插接条,所述插接条由定位条向板本体两端延伸;所述顶面部与插接架连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顶面部的底面设置有与插接条相配合的插接套。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侧挡部的竖向侧边设置有磁吸件。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该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采用板体作为铅衣罩的支撑件,铅衣罩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在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粒子上方以及周围形成底端开口的防护罩,减轻铅衣对于患者的压迫感;该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可基于现有的病床饭桌,在饭桌的顶板上连接铅衣罩单元,设备改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灵活。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2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5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板件;11、板本体;12、插接架;121、定位条;122、插接条;2、支架;21、第一竖向支杆;22、底横杆;23、脚轮;24、第二竖向支杆;25、底座;3、铅衣罩单元;31、顶面部;32、侧挡部;33、插接套;4、尼龙粘扣;5、磁吸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使用时,患者的身部位于铅衣罩单元的竖向开口之间铅衣罩的侧挡部与患者身部相贴合,侧挡部部分底边位于身部两侧,搁设与病床上。进一步的,侧挡部的底端还可以设置为与患者身部相适配的弧线型,以尽量减少搁置在患者身体表面的铅衣重量。铅衣罩之间的连接件铅衣罩之间的连接件可设置在顶面部,也可设置在侧挡部之间,常用的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插接件、扣接件(尼龙粘扣)或者磁吸件,由于局有磁吸件的铅衣解除连接结构更省力,因此铅衣罩单元之间的连接件优选为磁吸件。板件和支架使用状态下,板件位于病床上方,支架的作用在于支承板件,以现有技术中的病床餐桌为例,包括单臂餐桌和双臂餐桌,单臂餐桌的顶板下方一侧设置有一根竖向支杆,竖向支杆的底端与底座连接,底座位于顶板的正下方,而双臂餐桌的下方设置有两根竖向支杆,使用状态下两根竖向支杆分别位于病床的两侧。与双臂餐桌相比,单臂餐桌的优点在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病床,包括床尾挡板较高的病床。优选的支架结构类似于单臂餐桌,支架的侧面开口便于患者离开病床。另外,支架底部的脚轮也方便防护装置的移除。板件与铅衣罩单元的连接结构铅衣罩单元经由板件的两端与板件套接,具体的,顶面部位于板件的上方,铅衣罩单元通过绑接条与板件绑缚连接。上述板体作为餐桌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对铅衣罩单元顶面部的污染。插接架插接架固定连接于板本体的下方,板本体的顶面空置,不存在上述的铅衣罩单元顶面部污染问题。进一步的,顶面部的底面设置有与插接条相配合的插接套,铅衣罩单元的顶面部设置在插接条上方,利用插接条支承铅衣罩单元的重量,确保插接套不因铅衣自重过大且长时间使用而损坏。插接套通常采用铅衣面料缝接或者粘接制成。实施例1如图1-2所示,实施例1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包括板件1、与板件1连接的支架2、与板件1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铅衣罩单元3,铅衣罩单元3包括顶面部31以及下垂围设于顶面部边缘的侧挡部32,侧挡部32设置有竖向开口;两个铅衣罩单元3的竖向开口相对设置,侧挡部32的竖向侧边拼接贴合。两个铅衣罩单元3之间设置有尼龙粘扣4,实施例1的尼龙粘扣4设置在顶面部31上。支架2包括两根第一竖向支杆21,第一竖向支杆21的底端分别与板件的两端连接,第一竖向支杆21的底端设置有底横杆22,底横杆22下方设置有脚轮23。实施例2如图3-4所示,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支架2包括一根第二竖向支杆24,第二竖向支杆24位于板件的下方一侧,第二竖向支杆24的顶端与板件1连接,第二竖向支杆24的底端与底座25连接。支架2结构同单臂餐桌,进一步的,已知结构中第二竖向支杆24的长度可调,即板面的高度可升降。实施例2底座上也设置有脚轮23。实施例2的顶面部31顶面四角设置有尼龙粘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件、与板件连接的支架、与板件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铅衣罩单元,所述铅衣罩单元包括顶面部以及下垂围设于顶面部边缘的侧挡部,所述侧挡部设置有竖向开口;两个所述铅衣罩单元的竖向开口相对设置,所述侧挡部的竖向侧边叠合或者拼接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件、与板件连接的支架、与板件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铅衣罩单元,所述铅衣罩单元包括顶面部以及下垂围设于顶面部边缘的侧挡部,所述侧挡部设置有竖向开口;两个所述铅衣罩单元的竖向开口相对设置,所述侧挡部的竖向侧边叠合或者拼接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铅衣罩单元之间设置有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一根竖向支杆,所述竖向支杆位于板件的下方一侧,所述竖向支杆的顶端与所述板件连接,所述竖向支杆的底端与底座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翠芳徐丽萍杨靖华俞叶丹曹军英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