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保护套及鼻腔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4299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鼻腔保护套及鼻腔保护装置,该鼻腔保护套包括中空的护套主体,所述护套主体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中,所述护套主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扩大的渐扩结构,其中,所述护套主体包括用于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的贴附平面及用于贴附在患者鼻腔的腔壁上的渐扩弧形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鼻腔保护套设置有贴附平面,整个鼻腔保护套的形状与鼻腔形状的适应性更高,该贴附平面在手术时贴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有利于避免鼻腔保护套在患者的鼻腔内转动,提高鼻腔保护套对鼻腔粘膜的防护效果,使鼻腔的可利用空间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腔保护套及鼻腔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鼻腔保护套及鼻腔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经鼻内镜手术过程中,利用鼻腔作为手术器械进出的通道,但手术器械进出的时候鼻腔内的鼻粘膜、鼻甲、鼻中隔等组织都非常容易遭受局部创伤进而出血,给患者造成伤害,同时影响内镜镜头的视野,还增加了手术感染风险。为此,手术时可以通过在鼻腔内塞入鼻腔保护套,减少器械反复进出鼻腔对鼻腔内壁组织的损伤。现有鼻腔保护套多采用尼龙等纺织材料编织而成,这种鼻腔保护套实质上是一种具有膨胀能力的编织网套,在受到器械的扩张外力时,编织网套发生形变,相应位置的直径变大,但由于手术过程中,鼻腔内会出现粘液、血液等,这些粘液、血液附着在鼻腔保护套上并凝固后,会导致鼻腔保护套在鼻腔内塌陷或扩展不充分,既不能提供良好的器械通道,不便于器械进出,又容易损伤鼻腔粘膜;另外,粘液、血液凝固前,鼻腔保护套很容易受到外力后再鼻腔内转动,导致鼻腔保护套与鼻腔之前相互摩擦,也可能会损伤鼻腔粘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鼻腔保护套及鼻腔保护装置,以提高鼻腔保护套对鼻腔粘膜的防护,减少鼻腔粘膜的在手术中的损伤、出血,避免其影响内镜镜头的视野,减少手术感染风险。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鼻腔保护套,包括中空的护套主体,所述护套主体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中,所述护套主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扩大的渐扩结构,其中,所述护套主体包括用于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的贴附平面及用于贴附在患者鼻腔的腔壁上的渐扩弧形面。可选的,所述护套主体的外端设置有用于供器械导入的护套口,所述护套口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外。可选的,所述护套口的外轮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缩小的渐缩结构。可选的,所述护套口的外轮廓与所述护套主体的外轮廓之间圆弧过渡。可选的,所述贴附平面从所述护套主体上不间断的延伸至所述护套口上。可选的,所述贴附平面从所述护套主体上间断的延伸至所述护套口上。可选的,所述贴附平面仅形成于所述护套主体上;可选的,所述鼻腔保护套在无外力作用时呈薄壁套状,所述鼻腔保护套的材料为柔性塑料或橡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鼻腔保护装置,包括左鼻腔保护套和右鼻腔保护套,所述左鼻腔保护套和右鼻腔保护套,所述左鼻腔保护套和所述右鼻腔保护套均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鼻腔保护套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鼻腔保护套设置有贴附平面,整个鼻腔保护套的形状与鼻腔的形状的适应性更高,该贴附平面在手术时贴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有利于避免鼻腔保护套在患者的鼻腔内转动,提高鼻腔保护套对鼻腔粘膜的防护效果,使鼻腔的可利用空间最大化,减少了手术感染风险。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鼻腔保护套的一示例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中鼻腔保护套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鼻腔保护套的另一示例性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鼻腔保护套的再一示例性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鼻腔保护套的又一示例性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的鼻腔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为图6中的鼻腔保护装置的在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8显示为图6中的鼻腔保护装置的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零件标号说明:护套主体1、贴附平面11、渐扩弧形面12、护套口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下述各实施例中,由外向内是指从患者鼻孔外至鼻孔内所指的方向。结合参见图1至图8,本技术的鼻腔保护套包括中空的护套主体1,所述护套主体1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中,所述护套主体1采用由外向内逐渐扩大的渐扩结构,其中,所述护套主体1包括用于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的贴附平面11及用于贴附在患者鼻腔的腔壁上的渐扩弧形面12。此处,渐扩弧形面12所贴附的腔壁为鼻腔的底壁、外侧壁和顶壁。手术前,将鼻腔保护套的护套主体1插入鼻内,插入时的护套主体1的大端朝内,且插入时贴附平面11朝向患者鼻腔的鼻中隔;手术时,贴附平面11贴附在鼻中隔上,整个鼻腔保护套的形状与鼻腔的形状的匹配度高,鼻腔保护套在受到器械外力时不易发生转动,有利于提高鼻腔保护套对鼻腔粘膜的防护效果,使鼻腔的可利用空间最大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该渐扩弧形面12可以为锥形面,其中,参见图1、图2、图5,该锥形面的中心线可以为一条直线,参见图3、图4,该锥形面的中心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当该锥形面的中心线为一条直线时,该锥形面可以采用正圆锥形面(参见图1)或椭圆锥形面或U型面(参见图5)其他截面轮廓为异形的锥形面,只要该渐扩弧形面12能够与患者鼻腔轮廓相适应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鼻腔保护套在无外力作用时呈薄壁套状,所述鼻腔保护套的材料为柔性塑料或橡胶,使得鼻腔保护套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变形而被顺利的插入患者的鼻腔中,且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鼻腔保护套被插入患者鼻腔后不会因粘液、血液等凝固导致塌陷,器械通道的尺寸不会因为粘液和血液凝固发生过大变形,却又能够根据鼻腔形状进行细微的适应性变形,有利于为鼻腔粘膜提供更可靠的防护。例如,鼻腔保护套可以采用PVC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套主体1的外端设置有用于供器械导入的护套口2,所述护套口2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套口2的外轮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缩小的渐缩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护套口2的外轮廓与所述护套主体1的外轮廓之间圆弧过渡。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5,所述贴附平面11从所述护套主体1上不间断的延伸至所述护套口2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贴附平面11从所述护套主体1上间断的延伸至所述护套口2上。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贴附平面11仅形成于所述护套主体1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鼻腔保护装置,包括左鼻腔保护套和右鼻腔保护套,所述左鼻腔保护套和右鼻腔保护套,所述左鼻腔保护套和所述右鼻腔保护套均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鼻腔保护套。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至图8,左鼻腔保护套和右鼻腔保护套可以采用对称结构,手术时,左鼻腔保护套和右鼻腔保护套对称安装在鼻中隔的两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三特征在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包括第三特征与第一特征、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三特征与第一特征、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他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本技术的描述中,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鼻腔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护套主体,所述护套主体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中,所述护套主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扩大的渐扩结构,其中,所述护套主体包括用于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的贴附平面及用于贴附在患者鼻腔的腔壁上的渐扩弧形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鼻腔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护套主体,所述护套主体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中,所述护套主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扩大的渐扩结构,其中,所述护套主体包括用于附在患者的鼻中隔上的贴附平面及用于贴附在患者鼻腔的腔壁上的渐扩弧形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腔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主体的外端设置有用于供器械导入的护套口,所述护套口在手术时位于患者的鼻腔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腔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口的外轮廓采用由外向内逐渐缩小的渐缩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鼻腔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口的外轮廓与所述护套主体的外轮廓之间圆弧过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刚郭毅军谢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