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046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柔性的腕带及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固定于所述腕带上且所述容置部内安装有传感器组件,所述可穿戴式设备在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状态下形成围绕轴向的环状;所述容置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并且所述容置部的一侧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腕带不超出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0.2倍。本申请的可穿戴式设备结构简单佩戴方便,还确保了可穿戴式设备能够被正确佩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式设备
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
,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式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通常内置有传感器,可以在用户佩戴该设备时采集用户的各种运动及健康数据,随后可以将采集到的这些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传输至其他设备例如移动终端上进行查看和分析。然而有些应用场景下,例如通过手环检测用户手部动作时要求手环按照规定的方向佩戴,否则会导致手环测量到的数据不能够被准确识别。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穿戴式设备不能被用户正确佩戴的问题。在本技术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柔性的腕带及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固定于所述腕带上且所述容置部内安装有传感器组件,所述可穿戴式设备在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状态下形成围绕轴向的环状;所述容置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并且所述容置部的一侧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腕带不超出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0.2倍。优选地,所述容置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厚度的5倍,所述容置部的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的部分在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5厘米,所述容置部的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3厘米。优选地,所述容置部大致为矩形形状,其中,所述容置部的边缘中较长的一个边缘平齐于所述腕带的沿所述腕带沿延伸方向一侧的边缘;所述容置部的边缘中较长的一个边缘在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5.5厘米且不大于6厘米,所述容置部的边缘中较短的一个边缘在垂直于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3.5厘米且不大于4厘米。优选地,所述容置部和腕带由硅胶材料一体制成。优选地,所述容置部具有容置腔,所述传感器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入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传感器组件具有外壳和设置于由外壳围合形成的空腔内的无线数据收发单元和传感器,所述外壳具有由所述外壳的表面凹入形成的第一连接口;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一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传感器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口配合安装在一起从而引导所述传感器组件安装入所述容置腔,并且所述导向块限制所述传感器组件只沿预设的方向安装入所述容置腔优选地,所述腕带还具有由所述容置部的相对的两端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腕带部和第二腕带部,所述腕带还具有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腕带部末端的腕带扣钉,所述第一腕带部上具有若干个沿腕带的延伸方向设置的固定孔,所述第一腕带部的末端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腕带部穿过的环,所述腕带扣钉在所述第二腕带部的末端穿过所述环时,嵌入所述第一腕带部的所述固定孔中将所述第一腕带部和第二腕带部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具有设置于由外壳围合形成的空腔内的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制电路板上具有所述无线数据收发单元和所述传感器;所述外壳还具有第一接合面,所述第一接合面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口中并且远离所述外壳的表面,所述第一接合面上具有第一触点,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口中还具有由若干个所述第一接合面突出的导柱以及一开口,所述导柱和所述开口用于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口中的外部设备。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具有密封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匹配的形状从而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口,其中,所述密封件具有第二接合面,所述第二接合面上具有一凸起和若干个容纳孔,当所述密封件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口时,所述第二接合面接合于所述第一接合面,并且所述凸起伸入所述开口,以及所述容纳孔容纳所述导柱;所述密封件还具有由所述密封件的表面凹入形成第二连接口,当所述传感器组件安装至所述容置部时,所述导向块安装至所述第二连接口。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具有电池和充电接口,所述电池和所述充电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电池还连接至所述无线数据收发单元;所述容置部上还具有可封闭的充电开口,外部电源通过所述充电开口连接至所述充电接口从而充放电所述电池。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9轴的惯性测量单元。由以上可以看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可穿戴式设备,通过容置部在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状态下的腕带所形成的环状的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并且所述容置部的一侧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腕带不超出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0.2倍。因此,容置部相对于腕带两侧突出的程度有差别,一侧突出的距离大大地大于相对的另一侧。如果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按照正确的方向佩戴于手腕上,则突出程度大的一侧远离手部而不妨碍手掌的活动,于是用户感觉舒适;相反,如果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按照错误的方向佩戴于手腕上,则突出程度大的一侧靠近手部将妨碍手掌的活动,用户将感觉不舒适,从而意识到佩戴方向错误,于是能促使用户自觉按照正确的方向佩戴可穿戴式设备。在可拆卸式的情况下在容置腔内设置导向块,使得用户在使用该可穿戴式设备时不会发生误佩戴,同时还确保该可穿戴式设备在对内置的传感器测量数据的方向有要求的场景下被正确佩戴。附图说明本技术的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显而易见。图1显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式设备的示意图。图2显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式设备的侧视图。图3显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式设备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4显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式设备的传感器组件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穿戴式设备,参考图1至图4,可穿戴式设备10具有柔性腕带11和安装在柔性腕带11上的盒状的传感器组件12,用户通过柔性腕带11将可穿戴式设备10佩戴在手腕上,用户启动该可穿戴式设备10工作,传感器组件12开始测量用户的运动数据并将来所测量的数据传递至外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组件12可以包括有9轴的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measurementunit,IMU),IMU可以用来测量用户腕部的加速度、旋转角度和绝对方向的数据进而识别例如手腕的抬起和放下以及翻转等动作。与此同时,传感器组件12将采集到的用于表征用户腕部动作的数据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发送到外部设备。参考图1,图1显示了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可穿戴式设备10,可穿戴式设备10包括:传感器组件12和柔性腕带11,柔性腕带11具有腕带主体111,腕带主体111具有容置部112和腕带113,腕带113大体呈现为长条形状且佩戴于用户的手腕处,腕带113在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状态下形成围绕轴向的环状。容置部112设置于腕带113上用于容纳传感器组件12。容置部112设置在腕带113的中部,从而腕带113还具有由容置部112的相对的两端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腕带部114和第二腕带部115,第一腕带部114和第二腕带部115呈现为大体呈现为宽度及厚度均匀的长条形状。此外腕带113还具有过度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柔性的腕带及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固定于所述腕带上且所述容置部内安装有传感器组件,所述可穿戴式设备在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状态下形成围绕轴向的环状;/n所述容置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并且所述容置部的一侧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腕带不超出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0.2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柔性的腕带及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固定于所述腕带上且所述容置部内安装有传感器组件,所述可穿戴式设备在佩戴于用户的手腕的状态下形成围绕轴向的环状;
所述容置部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并且所述容置部的一侧在所述轴向上相对于所述腕带不超出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0.2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部的厚度大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厚度的5倍,所述容置部的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的部分在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5厘米,所述容置部的在所述轴向上的宽度不小于所述腕带的主体宽度的2倍的部分在垂直于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3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部大致为矩形形状,其中,所述容置部的边缘中较长的一个边缘平齐于所述腕带的沿所述腕带沿延伸方向一侧的边缘;所述容置部的边缘中较长的一个边缘在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5.5厘米且不大于6厘米,所述容置部的边缘中较短的一个边缘在垂直于所述腕带的延伸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3.5厘米且不大于4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部和腕带由硅胶材料一体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部具有容置腔,所述传感器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入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传感器组件具有外壳和设置于由外壳围合形成的空腔内的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具有无线数据收发单元和传感器,所述外壳具有由所述外壳的表面凹入形成的第一连接口;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具有一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传感器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口配合安装在一起从而引导所述传感器组件安装入所述容置腔,并且所述导向块限制所述传感器组件只沿预设的方向安装入所述容置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如彦廖志俊何莉杨星
申请(专利权)人: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