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RFID打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352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RFID打卡装置,涉及射频识别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打卡装置本体,打卡装置本体包括:RFID芯片,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内部;显示屏,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侧面;防护架,分别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和底部,每个防护架具有两支撑脚,且两支撑脚分别内嵌于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顶部和底部的凹槽内,防护架包括:第一防护架,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第二防护架,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第三防护架,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第四防护架,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防护硅胶,包裹于每个防护架的外围,且防护硅胶与防护架之间填充有若干橡胶球。对外壳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减小了内部元器件可能损坏的几率;散热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RFID打卡装置
本技术涉及射频识别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RFID打卡装置。
技术介绍
考勤管理是企业事业单位对员工出勤进行考察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企业规定员工的工作日、上下班时间,请假、加班、出差、外出等制度,考勤管理人员月底需要向主管和财务提供员工的考勤数据,包括迟到、请假、加班、早退、旷工等,以备主管对员工打绩效,财务对员工做工资等条目。上述考勤数据的获取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打卡装置,RFID打卡装置由于无需接触式打卡,且能够同时识别多人的打卡信息,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它是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的一项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强,可全天候、无接触地完成自动识别、跟踪和管理功能,且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强,因此在出勤考核以及门禁管理的打卡装置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RFID打卡装置一般放置在高处,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跌落,容易造成外壳或内部元器件的损坏,增加不必要的维修成本的同时影响员工考勤。且RFID打卡装置内部仅设有一组RFID天线,一旦该RFID天线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打卡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RFID打卡装置,具体包括:打卡装置本体,所述打卡装置本体包括:RFID芯片,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内部;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侧面,且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RFID芯片;防护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防护架具有两支撑脚,且两所述支撑脚分别内嵌于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顶部和底部的凹槽内,所述防护架包括:第一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防护架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所述第一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第二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防护架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二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所述第二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且所述第一防护架的下底边与所述第二防护架的下底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宽度;第三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三防护架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三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所述第三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第四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第四防护架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四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所述第四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且所述第四防护架的下底边与所述第三防护架的下底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宽度;防护硅胶,包裹于每个所述防护架的外围,且所述防护硅胶与所述防护架之间填充有若干橡胶球。优选的,所述支撑脚为立方体,且所述立方体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优选的,所述立方体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优选的,所述支撑脚为球体,且所述球体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弹簧。优选的,所述球体的球心所在平面的面积小于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优选的,每个所述防护架的下底边上设有若干折弯部,且各所述折弯部形成的凸起背离所述打卡装置本体方向。优选的,所述RFID芯片上集成有一低功率RFID天线和一高功率天线,所述低功率RFID天线和所述高功率天线并联连接。优选的,所述RFID芯片上设有一屏蔽结构,所述屏蔽结构设置于所述低功率RFID天线和所述高功率RFID天线之间。优选的,所述屏蔽结构为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背离所述显示屏一侧设有若干孔洞。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1)RFID打卡装置跌落时,防护架直接接触地面,防护架所受的力通过防护硅胶内的橡胶球的缓冲后,随后通过防护架的支撑脚与凹槽之间弹簧的进一步缓冲,对RFID打卡装置的外壳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减小了内部元器件可能损坏的几率,延长了使用寿命,大大减少了设备成本;2)RFID打卡装置放置时,各防护架将打卡装置本体与放置区域的其他物品隔离,使得本技术的RFID打卡装置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种RFID打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防护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撑脚与凹槽的嵌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RFID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种RFID打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符合本技术的主旨,则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RFID打卡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包括:打卡装置本体1,打卡装置本体1包括:RFID芯片11,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内部;显示屏12,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侧面,且显示屏12连接RFID芯片11;防护架2,分别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顶部和底部,每个防护架2具有两支撑脚3,且两支撑脚3分别内嵌于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顶部和底部的凹槽4内,防护架2包括:第一防护架21,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顶部,第一防护架21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第一防护架21与打卡装置本体1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第一防护架21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长度;第二防护架22,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顶部,第二防护架22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第二防护架22与打卡装置本体1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倾斜角度;第二防护架22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长度,且第一防护架21的下底边与第二防护架22的下底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宽度;第三防护架23,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底部,第三防护架23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第三防护架23与打卡装置本体1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倾斜角度;第三防护架23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长度;第四防护架24,设置于打卡装置本体1的底部,第四防护架24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第四防护架24与打卡装置本体1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倾斜角度;第四防护架24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RFID打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n打卡装置本体,所述打卡装置本体包括:/nRFID芯片,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内部;/n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侧面,且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RFID芯片;/n防护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防护架具有两支撑脚,且两所述支撑脚分别内嵌于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顶部和底部的凹槽内,所述防护架包括:/n第一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防护架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n所述第一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n第二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防护架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二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n所述第二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且所述第一防护架的下底边与所述第二防护架的下底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宽度;/n第三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三防护架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三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n所述第三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n第四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第四防护架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四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n所述第四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且所述第四防护架的下底边与所述第三防护架的下底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宽度;/n防护硅胶,包裹于每个所述防护架的外围,且所述防护硅胶与所述防护架之间填充有若干橡胶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RFID打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
打卡装置本体,所述打卡装置本体包括:
RFID芯片,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内部;
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侧面,且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RFID芯片;
防护架,分别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防护架具有两支撑脚,且两所述支撑脚分别内嵌于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顶部和底部的凹槽内,所述防护架包括:
第一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防护架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一倾斜角度;
所述第一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
第二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防护架为倒置的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二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顶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
所述第二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且所述第一防护架的下底边与所述第二防护架的下底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宽度;
第三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第三防护架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三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
所述第三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
第四防护架,设置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第四防护架为上底边开口的梯形结构,且所述第四防护架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底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所述倾斜角度;
所述第四防护架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所述打卡装置本体的长度,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俊彦寿韬高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张江超艺多媒体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