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157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包含底壳、光源板、上盖,底壳内部设置有凹槽,光源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上盖设置有前侧卡扣、后侧卡扣,所述底壳凹槽的外侧壁设置有前侧凸点、后侧凸点,前侧卡扣与前侧凸点卡合,后侧卡扣与后侧凸点卡合,上盖前侧壁、后侧壁、顶面合围形成混光腔,前侧壁、后侧壁的底部分别压在光源板的前后两侧边缘上将光源板压紧固定在所述凹槽内,光源板上设置有LED光源,LED光源容纳在所述混光腔内,所述顶面为光扩散出光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下式发光LED灯条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发光LED灯条。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ED)是基于半导体材料的新型发光器件,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寿命长等优势。近年来,LED半导体照明产品逐步开始替代传统照明产品,为节省能源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随着照明产品的普及,LED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不断成熟,LED产品的性价比不断提高,使得LED发光产品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直下式LED发光灯具技术的发展,为直下式LED灯条在指示、装饰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和材料基础。与照明应用中的直下式LED灯具不同,应用于移动电器中的LED指示灯产品,更强调结构的牢固性,确保在震动、冲击环境中使用不会发生产品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牢固,组装便利的直下式发光LED灯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包含底壳、光源板、上盖,所述底壳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光源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上盖设置有前侧卡扣、后侧卡扣、混光腔、前侧壁、后侧壁、顶面,所述底壳凹槽的外侧壁设置有前侧凸点、后侧凸点,所述前侧卡扣与前侧凸点卡合,所述后侧卡扣与后侧凸点卡合,所述前侧壁、后侧壁、顶面合围形成混光腔,所述前侧壁、后侧壁的底部分别压在光源板的前后两侧边缘上将光源板压紧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光源板上设置有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容纳在所述混光腔内,所述LED光源设置有出光面,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顶面,所述顶面为光扩散出光面。所述底壳还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有延伸部凹槽,所述光源板设置有光源部和端子部,所述端子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凹槽内。所述光源板上表面设置有线路层,所述LED光源焊接在所述线路层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LED光源在光源板的光源部上均匀分布。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盖的宽度小于所述凹槽的宽度,所述混光腔的宽度小于所述光源板的宽度,所述LED光源的宽度小于所述混光腔的宽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前侧凸点、后侧凸点均设置有若干个,前侧凸点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后侧凸点之间的间距。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顶面材料为内部均匀分散有硅胶颗粒的聚碳酸酯树脂。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混光腔的深度大于所述LED光源厚度的2倍,所述LED光源出光面与顶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LED光源的厚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前侧壁、后侧壁不透光,前侧壁及后侧壁材质相同,前侧壁及后侧壁与顶面材质不同,上盖采用两种树脂材料注塑而成。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前侧卡扣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左右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直下式发光LED灯条,通过将混光腔设置在上盖的下表面,上盖与底壳扣合安装后即可将LED光源自然底固定在所述混光腔内,从而光源基板与底壳之间不需要另行组装固定,不仅组装简便而且结构牢固;多颗卡扣的扣合安装,确保了上盖与底壳之间的牢固组装,可靠性高。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直下式发光LED灯条正面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上盖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上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底壳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光源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至图5,一种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包含底壳1、光源板、上盖3,所述底壳1内部设置有凹槽11,所述光源板设置于所述凹槽11内,所述上盖3设置有前侧卡扣31、后侧卡扣32、混光腔33、前侧壁35、后侧壁36、顶面34,所述底壳1凹槽11的外侧壁设置有前侧凸点12、后侧凸点13,所述前侧卡扣31与前侧凸点12卡合,所述后侧卡扣32与后侧凸点13卡合,所述前侧壁35、后侧壁36、顶面34合围形成混光腔33,所述前侧壁35、后侧壁36的底部分别压在光源板的前后两侧边缘上将光源板压紧固定在所述凹槽11内,所述光源板上设置有LED光源21,所述LED光源21容纳在所述混光腔33内,所述LED光源21设置有出光面,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顶面34,所述顶面34为光扩散出光面。所述底壳1还设置有延伸部14,所述延伸部设置有延伸部凹槽,所述光源板设置有光源部22和端子部23,所述端子部23设置于所述延伸部凹槽内。所述光源板上表面设置有线路层,所述LED光源21焊接在所述线路层上。所述LED光源21在光源板的光源部22上均匀分布。所述上盖3的宽度小于所述凹槽11的宽度,所述混光腔33的宽度小于所述光源板的宽度,所述LED光源21的宽度小于所述混光腔33的宽度。所述前侧凸点12设置有2个,后侧凸点13设置有4个,前侧凸点12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后侧凸点13之间的间距。所述顶面材料为内部均匀分散有硅胶颗粒的聚碳酸酯树脂。所述混光腔33的深度大于所述LED光源21厚度的2倍,所述LED光源21出光面与顶面34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LED光源21的厚度。所述前侧壁35、后侧壁36不透光,前侧壁35及后侧壁36材质相同,前侧壁35及后侧壁36与顶面34材质不同,上盖3采用两种树脂材料注塑而成。所述前侧卡扣31设置于所述上盖3的左右两端。实施例二所述前侧凸点12设置有4个,后侧凸点13设置有4个,所述前侧卡扣31也设置有4个,所述前侧卡扣31均匀分布在所述前侧壁35上。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包含底壳、光源板、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光源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上盖设置有前侧卡扣、后侧卡扣、混光腔、前侧壁、后侧壁、顶面,所述底壳凹槽的外侧壁设置有前侧凸点、后侧凸点,所述前侧卡扣与前侧凸点卡合,所述后侧卡扣与后侧凸点卡合,所述前侧壁、后侧壁、顶面合围形成混光腔,所述前侧壁、后侧壁的底部分别压在光源板的前后两侧边缘上将光源板压紧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光源板上设置有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容纳在所述混光腔内,所述LED光源设置有出光面,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顶面,所述顶面为光扩散出光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包含底壳、光源板、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光源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上盖设置有前侧卡扣、后侧卡扣、混光腔、前侧壁、后侧壁、顶面,所述底壳凹槽的外侧壁设置有前侧凸点、后侧凸点,所述前侧卡扣与前侧凸点卡合,所述后侧卡扣与后侧凸点卡合,所述前侧壁、后侧壁、顶面合围形成混光腔,所述前侧壁、后侧壁的底部分别压在光源板的前后两侧边缘上将光源板压紧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光源板上设置有LED光源,所述LED光源容纳在所述混光腔内,所述LED光源设置有出光面,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顶面,所述顶面为光扩散出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有延伸部凹槽,所述光源板设置有光源部和端子部,所述端子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板上表面设置有线路层,所述LED光源焊接在所述线路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发光LED灯条,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在光源板的光源部上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希英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光弘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