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029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包括泵体,泵体内部设有泵腔体,泵体内部、泵腔体所在位置上方设有泵转阀,泵体中部外侧设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泵转阀上设有用于连通进液口与泵腔体或出液口与泵腔体的流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口与出液口呈角度90度;所述的流道槽数量为两个,呈角度180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是进液口与出液口呈90度,运行一周360度可执行两个进液到出液再到进液和出液的运行周期,效率提高一倍。同时泵转阀不再回转运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结构简单、可靠,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属于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柱塞泵如图1所示,泵转阀11采用单流道槽13,流道槽13通过与进液口12对齐后,泵体15往下拉(见箭头18),液体进入泵腔体14,然后泵转阀11转过60度(见箭头17),流道槽13与出液口16对齐,泵体15往上推(见箭头18),液体从出液口16推出。然后泵转阀11再回转,流道槽13与进液口12对齐后泵体15往下拉(见箭头18),液体进入泵腔体14,如此循环运行。该结构缺点是进液口12与出液口16夹角过小,液体在进液口12与出液口16之间容易互窜,影响出液的精度,同时只在60度夹角往返运行,泵体局部易过快被磨损且运行稳定性较差。现有另一种柱塞泵如图4所示,泵转阀21采用单流道槽23,流道槽23通过与进液口22对齐后,泵体25往下拉(见箭头28),液体进入泵腔体24,然后泵转阀21转过180度(见箭头27),转阀槽23与出液口26对齐,泵体25往上推(见箭头28),液体从出液口26推出。然后泵转阀再继续转180度,流道槽23与进液口22对齐后泵体25往下拉(见箭头28),液体进入泵腔体24,如此循环运行。该结构缺点是进液口22与出液口26呈180度,运行一周360度才执行了一个进液到出液再到进液的运行周期,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柱塞泵旋转出液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包括泵体,泵体内部设有泵腔体,泵体内部、泵腔体所在位置上方设有泵转阀,泵体中部外侧设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泵转阀上设有用于连通进液口与泵腔体或出液口与泵腔体的流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口与出液口呈角度90度;所述的流道槽数量为两个,呈角度180度。本技术的优点是进液口与出液口呈90度,运行一周360度可执行两个进液到出液再到进液和出液的运行周期,效率提高一倍。同时泵转阀不再回转运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结构简单、可靠,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单流道槽柱塞泵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现有的单流道槽柱塞泵结构示意图二;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图4的B-B剖视图;图7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图9为图7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本技术如图3所示,泵体5内部留有泵腔体4,泵转阀1采用双流道槽3a和3b,流道槽3a和3b之间呈180度,泵体5中部外侧的出液口6和进液口2呈90度,泵转阀1的流道槽3a通过与进液口2对齐后,泵体5往下拉(见箭头8),液体进入泵腔体4,然后泵转阀1转过90度(见箭头7),流道槽3a与出液口6对齐,泵体5往上推(见箭头8),液体从出液口6推出,然后泵转阀1再继续转90度,另一个流道槽3b与进液口2对齐后泵体5往下拉(见箭头8),液体进入泵腔体4,如此两个流道槽3a、3b交替循环运行。该结构优点是进液口2与出液口6呈90度,运行一周360度可执行两个进液到出液再到进液和出液的运行周期,效率提高一倍。同时泵转阀1不再回转运行,提高了运行稳定性。结构简单、可靠,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包括泵体,泵体内部设有泵腔体,泵体内部、泵腔体所在位置上方设有泵转阀,泵体中部外侧设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泵转阀上设有用于连通进液口与泵腔体或出液口与泵腔体的流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口与出液口呈角度90度;所述的流道槽数量为两个,呈角度180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流道槽柱塞泵,包括泵体,泵体内部设有泵腔体,泵体内部、泵腔体所在位置上方设有泵转阀,泵体中部外侧设有出液口和进液口,泵转阀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效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东富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