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冼波专利>正文

一种门把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947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把手,其包括相互朝向的外把手和内把手,外把手和内把手之间设置有方棒,方棒由外把手和/或内把手带动旋转;外把手和内把手之间设有用于夹紧在门板左右两侧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外把手的右端端部转动设置有第一外板,第一外板的右端端部设有多个圆柱,圆柱内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第一底座上设有供圆柱插入的第三通孔;第二底座上对应第三通孔的位置设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供沉头螺丝穿过与第一螺纹孔配合;内把手的左端端面转动连接有第二外盖,第二外盖内设有内螺纹,第二底座的外周面上设有与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靠耐用,防松脱,外把手和内把手不易产生虚位,延长使用寿命,为客户带来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门把手
本技术涉及把手
,具体是一种门把手。
技术介绍
门把手是安装在门上用于开关门的装置,门把手应用在门页上时,通常与锁舌连接,在转动把手时,把手带动转动机构跟着转动,转动机构带动门板上的锁舌完成伸缩的动作,实现门页开启与闭合的效果。现有的门把手具有一安装在门板外侧的外把手以及一安装在门板内侧的内把手,内把手和外把手之间设置有方棒,方棒转动连接在门板上,方棒在内把手或外把手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门板上的锁舌伸缩,实现解锁或上锁的功能。现有的门把手上,方棒的两端分别插接在内把手和外把手上的安装孔后,通过在内把手和外把手的侧壁上设置连通安装孔的螺纹孔,通过在螺纹孔内拧紧锁紧螺丝,锁紧螺丝将方棒的两端分别顶紧在内把手和外把手内实现固定连接。但是该连接方式在长时间重复转动把手开关门的使用过程中,锁紧螺丝会松动甚至脱落,导致内把手和外把手产生虚位,无法正常开闭门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门把手,该门把手可靠耐用,防松脱,外把手和内把手不易产生虚位,延长使用寿命,为客户带来便利。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门把手,包括相互朝向的外把手和内把手,所述外把手和所述内把手之间设置有方棒,所述方棒由所述外把手和/或所述内把手带动旋转;所述外把手和所述内把手之间设置有用于夹紧在门板左右两侧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第一外板,所述第一外板转动设置在所述外把手的右端端部,所述第一外板的右端端部设有多个圆柱,每个所述圆柱内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有多个供所述圆柱插入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底座上对应所述第三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供沉头螺丝穿过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第二外盖,所述第二外盖转动设置在所述内把手的左端端面,所述第二外盖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底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门把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方棒穿过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随后将外把手和第一外板插进方棒的一端,并压紧第一底座,使得圆柱插接在第一底座的第三通孔内,随后将沉头螺丝穿过第二底座上的第四通孔与圆柱上的第一螺纹孔配合连接,拧紧沉头螺丝后,沉头螺丝与第一螺纹孔配合使得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分别固定在门板的左右两侧,从而使得外把手、第一外板、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和方棒连接成一体,最后将内把手和第二外盖插接在方棒的另一端,并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配合,使得第二外盖拧进第二底座直至第二外盖拧紧在第二底座外,完成对门把手的安装。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沉头螺丝与第一螺纹孔配合,即可使得内把手、第一外板、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和方棒连接在门板上,降低了装配的难度,且沉头螺丝与第一螺纹孔是隐藏在门把手的内部不外露,两者不易松脱连接牢固可靠;同时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连接的方式使得内把手固定在方棒上,由于第二外盖的部分转动连接在内把手内,在旋转内把手向下转动,内把手带动方棒转动进行解锁时,第二外盖不会相对第二底座转动松脱,使得第二外盖与第二底座之间的紧固性不会随着内把手的转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避免了随着长时间的使用导致内把手和外把手产生虚位而无法正常开闭门锁的现象。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把手的右端端部设置有第一方孔,所述内把手的左端端部对应所述第一方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方孔,所述方棒的一端嵌装在所述第一方孔内,另一端嵌装在所述第二方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把手的右端内设置有第一圆凸台,所述第一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凸台上,所述第一外板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圆凸台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圆凸台的侧壁右端设置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内嵌装有第一卡簧,所述第一卡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把手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圆凸台,所述第二方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圆凸台上;所述第二外盖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圆凸台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圆凸台的侧壁左端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内嵌装有第二卡簧,所述第二卡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把手的左端设置有安装腔,所述第二圆凸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外盖内设置有空腔,所述内螺纹设置在所述空腔的腔壁上;所述第二外盖的右端凸设有第三圆台,所述第三圆台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外盖的直径,所述第三圆台与所述安装腔过渡配合,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第三圆台的中部与所述空腔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把手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方孔的第二螺纹孔,所述内把手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方孔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三螺纹孔分别供紧固螺丝旋入,以将所述方棒的两端分别顶紧在所述第一方孔和所述第二方孔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底座内转动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方棒相匹配的第三方孔;所述第二底座内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上对应所述第三方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方孔,所述第四方孔与所述方棒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圆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圆柱沿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外板的右端端部,且两个所述圆柱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外板的中心的两侧;所述第三通孔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三通孔沿周向均布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装配在门板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内把手和第二外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外把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底座和第二转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外板和第一底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外把手、110-第一方孔、120-第一圆凸台、121-第一环形槽、130-第一卡簧;200-内把手、210-第二方孔、220-第二圆凸台、221-第二环形槽、230-第二卡簧、240-安装腔;300-方棒;400-第一底座、410-第三通孔、420-第一转盘、421-第三方孔;500-第二底座、510-第四通孔、520-外螺纹、530-第二转盘、531-第四方孔;600-门板;700-第一外板、710-圆柱、711-第一螺纹孔、720-第一通孔;800-沉头螺丝;900-第二外盖、910-内螺纹、920-第二通孔、930-空腔、940-第三圆台。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n相互朝向的外把手(100)和内把手(200),所述外把手(100)和所述内把手(200)之间设置有方棒(300),所述方棒(300)由所述外把手(100)和/或所述内把手(200)带动旋转;所述外把手(100)和所述内把手(200)之间设置有用于夹紧在门板(600)左右两侧的第一底座(400)和第二底座(500);/n第一外板(700),转动设置在所述外把手(100)的右端端部,所述第一外板(700)的右端端部设有多个圆柱(710),每个所述圆柱(710)内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711),所述第一底座(400)上设置有多个供所述圆柱(710)插入的第三通孔(410);所述第二底座(500)上对应所述第三通孔(410)的位置设置有第四通孔(510),所述第四通孔(510)供沉头螺丝(800)穿过与所述第一螺纹孔(711)配合;/n第二外盖(900),转动设置在所述内把手(200)的左端端面,所述第二外盖(900)内设置有内螺纹(910),所述第二底座(50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910)相匹配的外螺纹(5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互朝向的外把手(100)和内把手(200),所述外把手(100)和所述内把手(200)之间设置有方棒(300),所述方棒(300)由所述外把手(100)和/或所述内把手(200)带动旋转;所述外把手(100)和所述内把手(200)之间设置有用于夹紧在门板(600)左右两侧的第一底座(400)和第二底座(500);
第一外板(700),转动设置在所述外把手(100)的右端端部,所述第一外板(700)的右端端部设有多个圆柱(710),每个所述圆柱(710)内均设置有第一螺纹孔(711),所述第一底座(400)上设置有多个供所述圆柱(710)插入的第三通孔(410);所述第二底座(500)上对应所述第三通孔(410)的位置设置有第四通孔(510),所述第四通孔(510)供沉头螺丝(800)穿过与所述第一螺纹孔(711)配合;
第二外盖(900),转动设置在所述内把手(200)的左端端面,所述第二外盖(900)内设置有内螺纹(910),所述第二底座(50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910)相匹配的外螺纹(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把手(100)的右端端部设置有第一方孔(110),所述内把手(200)的左端端部对应所述第一方孔(11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方孔(210),所述方棒(300)的一端嵌装在所述第一方孔(110)内,另一端嵌装在所述第二方孔(2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把手(100)的右端内设置有第一圆凸台(120),所述第一方孔(110)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凸台(120)上,所述第一外板(700)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圆凸台(120)相匹配的第一通孔(720),所述第一圆凸台(120)的侧壁右端设置有第一环形槽(121),所述第一环形槽(121)内嵌装有第一卡簧(130),所述第一卡簧(130)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720)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把手(200)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圆凸台(220),所述第二方孔(210)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冼波
申请(专利权)人:冼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