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87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屋顶防水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包括上顶和下顶,所述上顶与所述下顶之间形成漏水腔,所述上顶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所述上顶较低的两侧均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两端倾斜设置,所述集水槽较低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下顶靠近所述上顶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可以有效减缓了屋顶渗水,屋顶墙体潮湿时的防水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屋顶防水的
,涉及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屋顶作为建筑物最上层的构件,应做好防水、排水措施,这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难题。屋顶的防水、排水工作没处理好,会影响房屋的整体寿命。为了增强屋顶的防水效果,可以直接在屋顶表面铺设防水涂层。授权公告号为CN20426648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温防水屋顶,所述屋顶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基层(也称结构层)、全水基硬发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层和陶粒混凝土保护层,所述全水基硬发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层通过喷涂方式直接成形于所述基层上。该屋顶具有优异的防水、保温性能,同时又兼具屋面负荷小、不易损伤等优点。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屋顶表面铺设的涂层易在使用过程中,会被太阳长期暴晒,涂层易出现磨损或开裂等现象或屋顶有裂缝时,导致屋顶墙体在雨天时会有漏水现象,对此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可以有效减缓了屋顶渗水,屋顶墙体潮湿时的防水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包括上顶和下顶,所述上顶与所述下顶之间形成漏水腔,所述上顶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所述上顶较低的两侧均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两端倾斜设置,所述集水槽较低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所述下顶靠近所述上顶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顶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可以驱使上顶表面的水从两侧流走;通过设置的集水槽和第一排水管,可以将上顶表面的水通过集水槽和第一排水管排走,通过设置的第二排水管,可以将从上顶渗透到下顶表面的水通过第二排水管排走,便可以有效减缓了屋顶渗水,屋顶墙体潮湿时的防水问题。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顶靠近所述上顶的一侧开设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的纵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顶有水渗透到下顶时,通过设置的收集槽,收集槽的斜坡可以将从上顶渗透掉下在下顶上的水起到引流作用,然后通过第二排水管及时将水排出,降低水在下顶堆积往房顶渗透的概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槽的槽底设置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槽底倾斜设置,所述引流槽槽底较低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收集槽内的水流到收集槽的底部时,通过设置的引流槽,可以提高收集槽内的水流向第二排水管的速度,提高排出下顶表面水的速率,降低水在下顶堆积往房顶渗透的概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顶靠近所述上顶的一侧并排设置有支柱,所述支柱的底端设置在所述收集槽侧壁上,所述支柱的顶端与所述上顶的靠近所述下顶一侧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支柱,不仅可以对上顶起到支撑的作用,由于支柱的底端是固定在收集槽侧壁上,还可以起到将从上顶渗透下的水直接引流到收集槽中的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顶靠近所述下顶的一侧倾斜连接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一端与所述支柱连接,所述引流板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引流板的弧形口,所述弧形口可将所述引流板上的水引流到所述支柱外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引流板,可以将上顶靠近下顶一侧上的水引流到支柱上,然后流到引流槽之中,然后通过第二排水管排出,可以减少掉落在下顶表面的水,降低往屋顶渗水的概率,可以起到防水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板设置为横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状,梯形的下底面与所述支柱连接,所述引流板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挡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引流板将从上顶往下渗的水引流到支柱时,引流板上的水会从引流板的两侧流出,通过设置的挡板,可以起到限制引流板上的水从两侧掉落在下顶上的作用,提高引流板的引流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防水涂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防水涂层,可以减少上顶表面的水往下渗透的概率,更好的起到防水作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水涂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防水涂层,可以减少下顶表面的水往下渗透的概率。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将上顶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可以驱使上顶表面的水从两侧流走;通过设置的集水槽和第一排水管,可以将上顶表面的水通过集水槽和第一排水管排走,通过设置的第二排水管,可以将从上顶渗透到下顶表面的水通过第二排水管排走,便可以有效减缓了屋顶渗水,屋顶墙体潮湿时的防水问题。2.将引流槽槽底倾斜设置,可以提高收集槽内的水流向第二排水管的速度,提高排水效率。3.通过设置的第一防水涂层和第二防水涂层,可以降低水从上顶和下顶表面往下渗透的概率,提高屋顶的防水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排水管与上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下顶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用于展示引流板与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引流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上顶;2、下顶;3、漏水腔;4、集水槽;5、第一排水管;6、第二排水管;7、收集槽;8、引流槽;9、支柱;11、引流板;12、弧形口;13、挡板;14、第一防水涂层;15、第二防水涂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顶1和下顶2,上顶1与下顶2之间形成漏水腔3,上顶1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上顶1表面的水可以往上顶1两侧留下,在上顶1较低的两侧均设置有集水槽4,并且集水槽4的两端倾斜设置,集水槽4较低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排水管5,从上顶1表面留下的水可以从第一排水管5排出,同时在下顶2靠近上顶1一侧连接有第二排水管6。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下顶2靠近上顶1的一侧开设有收集槽7,并且收集槽7的纵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状,从上顶1渗透而掉落在下顶2表面的水可以从收集槽7的侧壁流向收集槽7槽底,并且在收集槽7的槽底开设有引流槽8,而且引流槽8槽底倾斜设置,引流槽8槽底较低的一端与述第二排水管6连接,流到收集槽7槽底的水会通过引流槽8引流到第二排水管6排出。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加固上顶1,在下顶2靠近上顶1的一侧并排设置有若干支柱9,支柱9的底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收集槽7侧壁上,而支柱9的顶端与上顶1的靠近下顶2一侧连接,从上顶1渗下的部分水就可以通过支柱9引流到引流槽8中,同时在上顶1靠近下顶2的一侧倾斜连接有引流板11,引流板11设置为横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状,梯形的下底面与支柱9连接,在引流板11上开设有贯穿引流板11的弧形口12,弧形口12可将弧形口12可将引流板11上的水引流到支柱9外壁上,为了防止引流板11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包括上顶(1)和下顶(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1)与所述下顶(2)之间形成漏水腔(3),所述上顶(1)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所述上顶(1)较低的两侧均设置有集水槽(4),所述集水槽(4)的两端倾斜设置,所述集水槽(4)较低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5),所述下顶(2)靠近所述上顶(1)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包括上顶(1)和下顶(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1)与所述下顶(2)之间形成漏水腔(3),所述上顶(1)设置为纵截面呈三角形的形状,所述上顶(1)较低的两侧均设置有集水槽(4),所述集水槽(4)的两端倾斜设置,所述集水槽(4)较低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排水管(5),所述下顶(2)靠近所述上顶(1)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顶(2)靠近所述上顶(1)的一侧开设有收集槽(7),所述收集槽(7)的纵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槽(7)的槽底设置有引流槽(8),所述引流槽(8)槽底倾斜设置,所述引流槽(8)槽底较低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水管(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顶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顶(2)靠近所述上顶(1)的一侧并排设置有支柱(9),所述支柱(9)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慧胡志义万建星董超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嘉西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