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2591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2
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涉及网络连接线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底盘,安装底盘为圆盘状结构,其顶端设有转动盘,其顶端圆心处垂直设有立柱,其顶端一侧垂直设有支撑杆,转动盘套接在立柱的外侧,且转动盘的顶端焊接设有转筒,转筒的数量不少于三块,且上下相邻两块转筒之间焊接固定,支撑杆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上,且支撑杆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穿槽,穿槽为矩形空腔状结构,其数量与转筒的数量相等,且穿槽均位于转筒的一侧,二者一一对应,有益效果为:本实用在安装底盘上设置有多个转筒机构,且每个转筒均可以围绕立柱旋转,以此进行收放,相比传统收放机构,本实用可同时缠绕多种规格的网线,且可以同时收放,也可以单独收放,相对而言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网络连接线
,具体为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
技术介绍
超薄屏蔽扁网线是指横截面呈矩形状,且厚度为毫米级的屏蔽网线,相较于圆头网线来说,扁网线更有利于收藏,且占有空间小,柔韧性良好,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用途越来越广泛。现如今,在扁网线的铺设过程中,常将网线预先缠绕在绕线筒上,然后再进行收放铺设,可是现有的绕线装置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值得改进,具体如下:1.现有的收放装置通常一次性只能缠绕一种规格的网线,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常需要携带多种规格或者颜色的网线,这就需要我们携带多个收放装置,非常麻烦;2.现有的很多收放装置在收放网线时还需要手动操作,无法实现电动收放,因此也可以说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另外,现有的收放装置上缺乏线头固定机构,导致线缆头拖出,这也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包括安装底盘,所述安装底盘为圆盘状结构,其顶端设有转动盘,其顶端圆心处垂直设有立柱,其顶端一侧垂直设有支撑杆,所述转动盘套接在立柱的外侧,且转动盘的顶端焊接设有转筒,所述转筒的数量不少于三块,且上下相邻两块转筒之间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杆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上,且支撑杆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穿槽,所述穿槽为矩形空腔状结构,其数量与转筒的数量相等,且穿槽均位于转筒的一侧,二者一一对应,所述立柱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上,其顶端固定安装上顶板,所述上顶版为圆盘状结构,其底端固定安装伺服电机,其底端下方设有齿槽圈,所述齿槽圈为环状结构,其固定安装在位于最上方的转筒上,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位于齿槽圈的上方,且二者之间啮合设置。优选的,所述转筒是由稳定盘和绕线筒组成,二者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均套接在立柱的外侧,所述绕线筒的外侧绕接设有线缆。优选的,所述稳定盘的顶端表面均设有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的内部均固定连接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宽度等于限位空腔的内部宽度,且弹性片的一侧呈圆弧状,所述线缆均穿过弹性片并位于限位空腔的底部内侧。优选的,所述转动盘的底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滚轮,所述滚轮的底侧均贴合在安装底盘的顶侧上。优选的,所述上顶板的顶端固定安装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与伺服电机之间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在安装底盘上设置有多个转筒机构,且每个转筒均可以围绕立柱旋转,以此进行收放,相比传统收放机构,本实用可同时缠绕多种规格的网线,且可以同时收放,也可以单独收放,相对而言更方便;2.本实用在上顶板的底端上设置有伺服电机进行驱动,在收取网线时,可直接利用电机带动转筒旋转进行收线工序,相对来说更便捷,另外,在每个转筒的顶侧均设置有限位空腔机构,限位空腔可有效夹持网线端部,避免线头拖出影响施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安装底盘、2转动盘、3立柱、4滚轮、5转筒、6稳定盘、7绕线筒、8支撑杆、9穿槽、10齿槽圈、11上顶板、12伺服电机、13主动齿轮、14电池组、15限位空腔、16弹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包括安装底盘1,安装底盘1为圆盘状结构,其顶端设有转动盘2,其顶端圆心处垂直设有立柱3,其顶端一侧垂直设有支撑杆8,转动盘2套接在立柱3的外侧,且转动盘2的顶端焊接设有转筒5,转筒5的数量不少于三块,且上下相邻两块转筒5之间焊接固定,如图1所示,位于最底端的转筒5焊接在安装底盘1上,而相邻两转筒5之间则焊接固定,因此,转筒5与安装底盘1为一个整体结构。支撑杆8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1上,且支撑杆8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穿槽9,穿槽9为矩形空腔状结构,其数量与转筒5的数量相等,且穿槽9均位于转筒5的一侧,二者一一对应,如图1和图2所示,穿槽9为矩形管状结构,在放线时,需要将线头穿过穿槽9,以此进行放线工作。立柱3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1上,其顶端固定安装上顶板11,上顶版11为圆盘状结构,其底端固定安装伺服电机12,其底端下方设有齿槽圈10,齿槽圈10为环状结构,其固定安装在位于最上方的转筒5上,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主动齿轮13,主动齿轮13位于齿槽圈10的上方,且二者之间啮合设置,齿槽圈10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转筒5上,且主动齿轮13和齿槽圈10啮合,因此通过伺服电机12,可以驱动转筒5和安装底盘1的整体转动,以此进行收线工序。转筒5是由稳定盘6和绕线筒7组成,二者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均套接在立柱3的外侧,绕线筒7的外侧绕接设有线缆,如图1所示,线缆均绕接在绕线筒7的外侧。稳定盘6的顶端表面均设有限位空腔15,限位空腔15的内部均固定连接弹性片16,弹性片16的宽度等于限位空腔15的内部宽度,且弹性片16的一侧呈圆弧状,线缆均穿过弹性片16并位于限位空腔15的底部内侧,弹性片16为金属弹片,其形状如图3所示,在未进行收放时,为了防止线头拖出,可将线头穿过弹性片16并压在弹性片16的下方。转动盘2的底端四角均转动连接滚轮4,滚轮4的底侧均贴合在安装底盘1的顶侧上,如图1所示,滚轮14的作用是减小安装底盘1转动时的摩擦阻力,使得旋转更稳定。上顶板11的顶端固定安装电池组14,电池组14与伺服电机12之间电性连接,电池组14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位于上顶板11的上方,作用是为伺服电机12供电。工作原理:本技术中,在安装底盘1的上方焊接设置有多组转筒5机构,并且网线均缠绕在绕线筒7的外侧,上下相邻两块转筒5之间也均通过焊接进行固定。在进行放线工作时,将线缆一端穿过穿槽9,然后工作人员可手动拉拽线缆一端,以此进行放线。在收线时,工作人员可开启伺服电机12,则伺服电机12通过主动齿轮13带动转筒5旋转,进而将拖出的线缆重新缠绕在绕线筒5上,相比传统方式,显然更方便。另外,在安装底盘1的底端均匀设置有滚轮4,滚轮4的作用是减小转动时的摩擦阻力,使得收放线可以更加平稳。在收线工作完成后,为了防止网线端头拖出,影响施工,可手动将线头一端压入限位空腔15内,并使其穿过弹性片16,以此进行固定,待需要放线时,再将线头拽出即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包括安装底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盘(1)为圆盘状结构,其顶端设有转动盘(2),其顶端圆心处垂直设有立柱(3),其顶端一侧垂直设有支撑杆(8),所述转动盘(2)套接在立柱(3)的外侧,且转动盘(2)的顶端焊接设有转筒(5),所述转筒(5)的数量不少于三块,且上下相邻两块转筒(5)之间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杆(8)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1)上,且支撑杆(8)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穿槽(9),所述穿槽(9)为矩形空腔状结构,其数量与转筒(5)的数量相等,且穿槽(9)均位于转筒(5)的一侧,二者一一对应,所述立柱(3)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1)上,其顶端固定安装上顶板(11),所述上顶板(11)为圆盘状结构,其底端固定安装伺服电机(12),其底端下方设有齿槽圈(10),所述齿槽圈(10)为环状结构,其固定安装在位于最上方的转筒(5)上,所述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主动齿轮(13),所述主动齿轮(13)位于齿槽圈(10)的上方,且二者之间啮合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屏蔽扁网线的收放装置,包括安装底盘(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盘(1)为圆盘状结构,其顶端设有转动盘(2),其顶端圆心处垂直设有立柱(3),其顶端一侧垂直设有支撑杆(8),所述转动盘(2)套接在立柱(3)的外侧,且转动盘(2)的顶端焊接设有转筒(5),所述转筒(5)的数量不少于三块,且上下相邻两块转筒(5)之间焊接固定,所述支撑杆(8)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1)上,且支撑杆(8)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穿槽(9),所述穿槽(9)为矩形空腔状结构,其数量与转筒(5)的数量相等,且穿槽(9)均位于转筒(5)的一侧,二者一一对应,所述立柱(3)焊接固定在安装底盘(1)上,其顶端固定安装上顶板(11),所述上顶板(11)为圆盘状结构,其底端固定安装伺服电机(12),其底端下方设有齿槽圈(10),所述齿槽圈(10)为环状结构,其固定安装在位于最上方的转筒(5)上,所述伺服电机(12)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主动齿轮(13),所述主动齿轮(13)位于齿槽圈(10)的上方,且二者之间啮合设置。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革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富鑫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