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以及介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1633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具体涉及无线监测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当传感器与服务器断开时,服务器无法接收待处理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判定和报警,甚至导致故障错漏的问题。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传感器采集被监测部件的环境参数并转换为待处理数据;传感器查询与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传感器将待处理数据与报警规则匹配,若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控制对应的报警装置进入报警模式;传感器将报警信号无线上传至服务器。本方法将待处理数据的判定和报警由服务器转移至传感器,从而降低故障错漏的风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系统、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系统、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也显得越发重要。例如:振动传感器可以采集被监测部件的振动;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被监测部件的温度。且相应的传感器会将采集的环境参数转换为待处理数据并经由线缆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对接收的待处理数据进行判定并对应报警,从而实现对被监测部件的有线监测。由于有线监测是基于线缆实现的,在实际铺设中,线缆长度需要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会导致系统整体的铺设难度高、成本高、可维护性差及系统灵活性低,从而部分工业领域逐渐采用无线监测代替有线监测。但是,现有的无线监测通常是传感器将待处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由服务器进行待处理数据的判定和报警,从而当传感器与服务器断开时,服务器无法接收待处理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判定和报警,可能会导致故障错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通过将待处理数据的判定和报警由服务器转移至传感器,从而降低故障错漏的风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传感器采集被监测部件的环境参数并转换为待处理数据;传感器查询与所述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传感器将所述待处理数据与所述报警规则匹配,若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控制对应的报警装置进入报警模式;传感器将所述报警信号无线上传至服务器。进一步地,还包括以下步骤:传感器接收批量上传启动信号;传感器响应所述批量上传启动信号,获取基于所述批量上传启动信号的时间段T,查询所述时间段T内的待处理数据并组成待处理组;传感器将所述待处理组无线上传至服务器。进一步地,还包括以下步骤:服务器接收校验信号;服务器响应所述校验信号,获取被标记待处理组,查询与被标记待处理组对应的报警信号并记为报警组;服务器识别被标记待处理组内的异常的待处理数据,并组成异常组;服务器将异常组与对应的报警组进行校验,若校验失败,则标记与所述报警组对应的传感器;服务器取消被标记待处理组的标记。进一步地,传感器查询与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还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起始时间段T0内的待处理数据,并组成起始组;获取与部件对应的预存数据库;将所述起始组与各个预存数据库比对,分别得到比对值;将与最高比对值对应部件的信息做为所述被监测部件的信息;自所述被监测部件的信息中得到对应的报警规则。进一步地,所述被监测部件安装于待监测设备上,所述传感器与所述待监测设备同步启动;当所述待监测设备停机时,所述传感器在延迟预设时间Ta后关闭。进一步地,所述报警装置采用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传感器有线或无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服务器之间的无线通讯采用wifi、Bluetooth、Smart、ZigBee、Sub-1GHz、5G网、6LOWPAN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系统,通过将待处理数据的判定和报警由服务器转移至传感器,从而降低故障错漏的风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无线连接单元及服务器,所述传感器基于所述无线连接单元与所述服务器无线连接;所述传感器包括:采集转换模块,用于采集被监测部件的环境参数并转换为待处理数据;查询模块,用于查询与所述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匹配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处理数据与所述报警规则匹配,若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控制对应的报警装置进入报警模式;上传模块,用于将所述报警信号无线上传至服务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执行专利技术目的之一的电子设备,其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于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存储专利技术目的之一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传感器与服务器通过无线连接,从而具有铺设难度低、成本低、可维护性高以及灵活性高等优点;传感器通过将待处理数据与报警规则匹配,以判定是否需要报警,一方面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传感器与服务器断开时,传感器仍然可以进行判定并报警,以避免故障的错漏。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中方法的流程框图;图2为图1中步骤S20的流程框图;图3为图1中步骤S60的流程框图;图4为图1中步骤S70的流程框图;图5为实施例四为系统的结构框图;图6为实施例五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图中:1、采集转换模块;2、查询模块;3、匹配模块;4、上传模块;5、电子设备;51、处理器;52、存储器;53、输入装置;54、输出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旨在解决当传感器与服务器断开时,服务器无法接收待处理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判定和报警,甚至会导致故障错漏的问题。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该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传感器采集被监测部件的环境参数并转换为待处理数据。值得说明的是,传感器安装于被监测部件上,该传感器可以包括模拟信号采集模组、增益放大模组、A/D转换模组,其中模拟信号采集模组用于采集待处理部件的环境参数并得到相应的模拟数据,该模拟数据经由增益放大模块以及A/D转换模块得到相应的数字数据,然后将该数字数据源记为待处理数据。可以理解的是,当传感器为振动传感器时,该被监测部件可以为叶片、主轴承、齿轮箱、发电机以及机舱中的任意一个,相应的环境参数则为振动量,即通过对振动量的采集,以判定相应的被监测部件是否正常运行。当然,该传感器不限于振动传感器,其也可以为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步骤S20、传感器查询与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值得说明的是,该传感器还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可以存储有报警规则,该报警规则与传感器、被监测部件对应。因此,传感器可以查询到相应被监测部件的报警规则。值得说明的是,该报警规则不限于存储于处理单元,其还可以存储于传感器的存储模组上;处理单元不限于采用MCU;步骤S10和步骤S20不限定执行顺序。步骤S30、传感器将待处理数据与报警规则匹配,若成功,则执行步骤S40。值得说明的是,当待处理数据与报警规则匹配成功时,则说明在与待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传感器采集被监测部件的环境参数并转换为待处理数据;/n传感器查询与所述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n传感器将所述待处理数据与所述报警规则匹配,若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控制对应的报警装置进入报警模式;/n传感器将所述报警信号无线上传至服务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传感器采集被监测部件的环境参数并转换为待处理数据;
传感器查询与所述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
传感器将所述待处理数据与所述报警规则匹配,若成功,则生成报警信号,并控制对应的报警装置进入报警模式;
传感器将所述报警信号无线上传至服务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传感器接收批量上传启动信号;
传感器响应所述批量上传启动信号,获取基于所述批量上传启动信号的时间段T,查询所述时间段T内的待处理数据并组成待处理组;
传感器将所述待处理组无线上传至服务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服务器接收校验信号;
服务器响应所述校验信号,获取被标记待处理组,查询与被标记待处理组对应的报警信号并记为报警组;
服务器识别被标记待处理组内异常的待处理数据,并组成异常组;
服务器将异常组与对应的报警组进行校验,若校验失败,则标记与所述报警组对应的传感器;
服务器取消被标记待处理组的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传感器的无线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传感器查询与被监测部件对应的报警规则,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起始时间段T0内的待处理数据,并组成起始组;
获取与部件对应的预存数据库;
将所述起始组与各个预存数据库比对,分别得到比对值;
将与最高比对值对应部件的信息做为所述被监测部件的信息;
自所述被监测部件的信息中得到对应的报警规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超孙梦迪吴剑张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卷烟厂浙江倍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