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0440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消能减震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隧道围岩和二次衬砌结构之间设置阻尼器,阻尼器的一端与围岩连接,阻尼器的另一端与二次衬砌结构固结,地震产生的荷载作用于阻尼器上,再分散至面积更大的二衬结构上,避免了发生在二衬结构上的应力集中现象,进而提高了隧道在地震时的抗震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耗能能力,保证隧道的减震效果;避免了发生在二衬结构上的应力集中现象,有效提高了隧道在地震时的抗震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消能减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消能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时隧道周边围岩的变形是引起隧道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围岩变形作用于隧道二衬结构时,造成隧道二衬结构的强制位移,进而使衬砌材料变形超出弹性阶段,造成钢筋进入塑性屈服阶段,混凝土脆性破坏,轻则出现衬砌混凝土开裂、剥落,重则出现二次衬砌垮塌这样的严重震害类型。目前既有的隧道减震方案中,除改变结构自身的性能外,主要是在围岩或初支结构与二衬结构中间设置橡胶、泡沫混凝土等材料,将隧道围岩或初支结构与二衬结构隔离,地震时通过减震材料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但其产生的效果有局限性,一是由于减震材料自身的弹模较低,且厚度受到限制,因此减震材料的耗能能力有限,限制了减震效果;二是减震材料在变形至极限状态后无法分散传递至二衬结构的作用力,围岩或初支结构在地震荷载下作用至二衬结构上时,由于应力集中造成二衬结构局部破坏,造成衬砌承载力降低进而产生大面积破坏,减震材料的设置无法缓解这一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消能减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围岩(1);/n初期支护结构(2),所述初期支护结构(2)设置在围岩(1)的内壁;/n二次衬砌结构(4),所述二次衬砌结构(4)设置在初期支护结构(2)内侧,且所述二次衬砌结构(4)与初期支护结构(2)之间设置有减震空间(3);/n缓冲机构(6),所述缓冲机构(6)设置在围岩(1)与二次衬砌结构(4)之间,所述缓冲机构(6)与围岩(1)连接处的初期支护结构(2)上设置有供缓冲机构(6)穿过的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岩(1);
初期支护结构(2),所述初期支护结构(2)设置在围岩(1)的内壁;
二次衬砌结构(4),所述二次衬砌结构(4)设置在初期支护结构(2)内侧,且所述二次衬砌结构(4)与初期支护结构(2)之间设置有减震空间(3);
缓冲机构(6),所述缓冲机构(6)设置在围岩(1)与二次衬砌结构(4)之间,所述缓冲机构(6)与围岩(1)连接处的初期支护结构(2)上设置有供缓冲机构(6)穿过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6)为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包括液压缸(61)和活塞杆(62),所述液压缸(61)与二次衬砌结构(4)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62)与围岩(1)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6)水平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6)设置在两个相邻初支钢架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机构、第二缓冲机构、第三缓冲机构和第四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二次衬砌结构(4)腰部的两侧,所述第三缓冲机构和第四缓冲机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二次衬砌结构(4)肩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斌陈学峰蒋小锐吕刚刘建友岳岭刘方张宇宁陈丹王杨王婷魏盼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