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9290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具有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集成电路(IC1)、第二集成电路(IC2)、第三集成电路(IC3)、第四集成电路(IC4)、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保险元件(FU1)、第二保险元件(FU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四路输入、双路输出,可自动切换,保证了通信供电的不中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主要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容易制造、成本低、稳定性好、性能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是涉及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部分48V单电源交换机在通信生产运行中不满足电源可靠性要求,单一的独立电源供应在供电设备检修或故障时导致依赖交换机的自动化设备也随之停摆,大大降低了设备运行可靠性。目前荆门110kV站通信电源大多配有两组48V蓄电池组均为新旧搭配,为了不让通信站更换蓄电池时影响自动化设备正常运行,将本机电源设计为双48V输入;电池较易损坏,不太经济,也不易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揭示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具有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集成电路IC1、第二集成电路IC2、第三集成电路IC3、第四集成电路IC4、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保险元件FU1、第二保险元件FU2;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成电路IC1的第一集成电路的第一交流输入端A1及第一集成电路的第二交流输入端A2之间输入第一路220V的交流市电,第一集成电路IC1的正输出端与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第二集成电路IC2的正输出端、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集成电路IC1的负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接;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连接第一保险元件FU1的一端,第一保险元件FU1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负输出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连接第二保险元件FU2的一端,第二保险元件FU2的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第二集成电路的第一交流输入端M1与第二集成电路的第二交流输入端M2之间输入第二路220V的交流市电;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相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之间输出第一路数据网用电源;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之间输出第一路稳定电源;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间输出第二路数据网用电源;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之间输出第二路稳定电源;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相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相连接。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险元件FU1优选的型号规格为R055/2A。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险元件FU2优选的型号规格为R055/2A。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为第一个48V蓄电池的正级;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为第一个48V蓄电池的负级。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为第二个48V蓄电池的正级;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为第二个48V蓄电池的负级。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是电压电流采样集成电路模块,优选的型号为JSY-MK-211。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集成电路IC4是电压电流采样集成电路模块,优选的型号为JSY-MK-211。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电容C1的品牌优选KMQ、参数优选3300μF/100V。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波电容C2的品牌优选KMQ、参数优选3300μF/100V。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之间输出的是+48V的直流电,且第一供电端K1为电源正端,第二供电端K2为电源负端。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间输出的是+48V的直流电,且第三供电端K3为电源正端,第四供电端K4为电源负端。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间输出的是+48V的直流电,且第五供电端N1为电源负端,第六供电端N2为电源正端。上述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间输出的是+48V的直流电,且第七供电端N3为电源正端,第八供电端N4为电源负端。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具有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集成电路IC1、第二集成电路IC2;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成电路IC1的正输出端即为第一路电源正输出端U1;第一集成电路IC1的正输出端与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第二集成电路IC2的正输出端、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相连接;第一集成电路IC1的负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负输出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接;第一路电源负输出端U2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接;第二路电源负输出端U4与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相连接;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即为第二路电源正输出端U3;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与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具有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集成电路(IC1)、第二集成电路(IC2)、第三集成电路(IC3)、第四集成电路(IC4)、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保险元件(FU1)、第二保险元件(FU2);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成电路(IC1)的第一集成电路的第一交流输入端(A1)及第一集成电路的第二交流输入端(A2)之间输入第一路220V的交流市电,第一集成电路(IC1)的正输出端与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第二集成电路(IC2)的正输出端、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集成电路(IC1)的负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接;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连接第一保险元件(FU1)的一端,第一保险元件(FU1)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负输出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连接第二保险元件(FU2)的一端,第二保险元件(FU2)的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第二集成电路的第一交流输入端(M1)与第二集成电路的第二交流输入端(M2)之间输入第二路220V的交流市电;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相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之间输出第一路数据网用电源;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之间输出第一路稳定电源;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间输出第二路数据网用电源;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之间输出第二路稳定电源;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相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相连接;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为第一个48V蓄电池的正级;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为第一个48V蓄电池的负级;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为第二个48V蓄电池的正级;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为第二个48V蓄电池的负级;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是电压电流采样集成电路模块,型号为JSY-MK-211;所述第四集成电路(IC4)是电压电流采样集成电路模块,型号为JSY-MK-2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具有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一集成电路(IC1)、第二集成电路(IC2)、第三集成电路(IC3)、第四集成电路(IC4)、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一保险元件(FU1)、第二保险元件(FU2);其特征在于第一集成电路(IC1)的第一集成电路的第一交流输入端(A1)及第一集成电路的第二交流输入端(A2)之间输入第一路220V的交流市电,第一集成电路(IC1)的正输出端与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第二集成电路(IC2)的正输出端、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一集成电路(IC1)的负输出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接;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连接第一保险元件(FU1)的一端,第一保险元件(FU1)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负输出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相连接;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连接第二保险元件(FU2)的一端,第二保险元件(FU2)的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相连接;第二集成电路(IC2)的第二集成电路的第一交流输入端(M1)与第二集成电路的第二交流输入端(M2)之间输入第二路220V的交流市电;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相连接;第一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第一滤波电容(C1)的负极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之间输出第一路数据网用电源;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之间输出第一路稳定电源;第二滤波电容(C2)的正极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第二滤波电容(C2)的负极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间输出第二路数据网用电源;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之间输出第二路稳定电源;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相连接;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五供电端(N1)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八供电端(N4)相连接;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六供电端(N2)与第四集成电路(IC4)的第七供电端(N3)相连接;所述第一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B1)为第一个48V蓄电池的正级;第一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B2)为第一个48V蓄电池的负级;所述第二蓄电池的第一输出端(X1)为第二个48V蓄电池的正级;第二蓄电池的第二输出端(X2)为第二个48V蓄电池的负级;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是电压电流采样集成电路模块,型号为JSY-MK-211;所述第四集成电路(IC4)是电压电流采样集成电路模块,型号为JSY-MK-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险元件(FU1)的型号规格为R055/2A;所述第二保险元件(FU2)的型号规格为R055/2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一供电端(K1)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二供电端(K2)之间输出的是+48V的直流电,且第一供电端(K1)为电源正端,第二供电端(K2)为电源负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三供电端(K3)与第三集成电路(IC3)的第四供电端(K4)间输出的是+48V的直流电,且第三供电端(K3)为电源正端,第四供电端(K4)为电源负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换机前置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应杰廖利荣刘建国汪文超姚远秦妮娅胡若琳王昆田邓新宇廖玄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荆门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