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9184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该装置包括高压源、第一高压电容、第二高压电容、球隙,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以及两根连接线,高压源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高压插座与球隙的第一端连接,球隙的第二端作为高压输出端,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高压插座,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且同时与第三高压插座连接,高压源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高压插座与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每一连接线的两头均连接有高压插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增加重量和高度的前提下,输出不同的冲击高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缆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缆故障检测过程中,需要给故障电缆提供一个直流冲击高压,输出电压0-32KV,间隔3-10秒,高压持续时间0.1mS-10mS。一般是由一个高压源给高压电容充电,当电容上的电压充的足够高时,通过球隙(简易的高压开关)把冲击高压加到故障电缆上。冲击高压的冲击能量一定要大,一般高压电缆需要35KV/4UF电容,低压电缆需要17.5KV/16UF电容。目前,冲击高压产生装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高压源、高压电容、球隙、硅堆、水电阻等各部件在现场接线连接,俗称“散件”,属于低端产品;第二种是把上述部件集成在一起,俗称“高压一体机”,内置电容是固定值,比如35KV/4UF,属于中端产品;第三种也是高压一体机,但是内置“多路高压开关”,内置电容可以切换,比如35KV/4UF或17.5KV/16UF,可以输出不同的冲击高压,以同时适应高压电缆和低压电缆对冲击能量的要求,属高端产品。“散件”的缺点很明显,接线麻烦,容易接错线,不安全。中端产品的“高压一体机”优点是接线简单,重量适中,在30KG左右,使用方便,缺点是电容固定,不能同时适用高压电缆故障和低压电缆故障。高端产品的“高压一体机”优点是接线简单,操作也简单,能同时适用高压电缆故障和低压电缆故障,缺点是因为有了“多路高压开关”,重量和体积太大,重量一般都有100KG以上,高度通常达到1.2米,现场搬动很不方便,另外就是造价太高,比中端产品的“高压一体机”高了5-10倍。用户难以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能够在不增加重量和高度的前提下,输出不同的冲击高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包括高压源、第一高压电容、第二高压电容、球隙,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以及两根连接线,所述高压源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高压插座与球隙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球隙的第二端作为高压输出端,所述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高压插座,所述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且同时与第三高压插座连接,所述高压源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高压插座与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每一所述连接线的两头均连接有高压插头;其中,当仅所述第一高压插座和第二高压插座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所述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串联,所述高压源为串联后的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充电,充电后的第一电压通过高压输出端输出;当所述第一高压插座和第三高压插座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所述第二高压插座和第四高压插座与另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所述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并联。所述高压源为并联后的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充电,充电后的第二电压通过高压输出端输出。优选的,所述冲击高压产生装置还包括机壳,所述高压源、第一高压电容、第二高压电容、球隙设在机壳内,所述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的插接口露出在机壳表面。优选的,所述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插座外壳和接头座,所述插座外壳为柱形且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接头座埋设于插座外壳内,用于连接电源线,所述插座外壳的顶端开口为插接口,所述机壳开设有与插座外壳的外廓形状相适配的圆孔,所述插座外壳的顶端露出圆孔,所述连接线的高压插头包括插头外壳、接头螺母和香蕉接头,所述插头外壳为柱形且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插头外壳的外廓形状与插座外壳的内廓形状相适配,所述接头螺母旋接于插头外壳的底端开口内,所述香蕉接头旋接并伸出于接头螺母外,并至少部分露出插头外壳,所述香蕉接头用于与接头座插接,所述连接线从插头外壳的顶端开口插入并与接头螺母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插座外壳的顶端开口旋接有压盖,所述压盖从机壳外侧将插座外壳固定,所述压盖设有过线孔。优选的,所述压盖侧面设有辅助孔。优选的,所述插座外壳设有用于密封顶端开口的防水塞。优选的,所述防水塞通过硅胶带与插座外壳绑定。优选的,所述硅胶带的一端设有套孔,用于套在插座外壳的顶端,并通过所述压盖压紧,所述硅胶带的另一端开设有螺孔,所述防水塞和螺孔通过螺母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接头座与电源线连接后,所述插座外壳的底端开口采用环氧胶灌封。优选的,所述插座外壳的底端开口旋接有螺纹盖,所述螺纹盖设有过线孔。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省掉了多路高压开关,重量可以保持在30KG左右,重量适中,便于现场搬运。2.用插拔连接线的方式,实现电容切换,操作方便。3.高压插头和高压插座绝缘电压足够,安全可靠。4.高压插座有防水设计,保证寿命和安全。5.相对于中端产品成本几乎没有增加,比高端产品便宜很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图2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输出第一电压时的接线示意图。图3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输出第二电压时的接线示意图。图4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第一高压插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第一高压插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高压插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高压插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高压插头与第一高压插座插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机壳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图10是冲击高压产生装置的硅胶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包括高压源U、第一高压电容C1、第二高压电容C2、球隙Q,第一高压插座D1、第二高压插座D2、第三高压插座D3、第四高压插座D4以及两根连接线(图未示)。连接线需要选用满足高压需求的电源线。高压源U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高压插座D1与球隙Q的第一端连接,球隙Q的第二端作为高压输出端,第一高压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高压插座D2,第一高压电容C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高压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且同时与第三高压插座D3连接,高压源U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高压插座D4与第二高压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每一连接线的两头均连接有高压插头。其中,当仅第一高压插座D1和第二高压插座D2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第一高压电容C1和第二高压电容C2串联,高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源、第一高压电容、第二高压电容、球隙,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以及两根连接线,所述高压源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高压插座与球隙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球隙的第二端作为高压输出端,所述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高压插座,所述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且同时与第三高压插座连接,所述高压源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高压插座与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每一所述连接线的两头均连接有高压插头;/n其中,当仅所述第一高压插座和第二高压插座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所述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串联,所述高压源为串联后的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充电,充电后的第一电压通过高压输出端输出;当所述第一高压插座和第三高压插座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所述第二高压插座和第四高压插座与另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所述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并联,所述高压源为并联后的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充电,充电后的第二电压通过高压输出端输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源、第一高压电容、第二高压电容、球隙,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以及两根连接线,所述高压源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高压插座与球隙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球隙的第二端作为高压输出端,所述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二高压插座,所述第一高压电容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且同时与第三高压插座连接,所述高压源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高压插座与第二高压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每一所述连接线的两头均连接有高压插头;
其中,当仅所述第一高压插座和第二高压插座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所述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串联,所述高压源为串联后的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充电,充电后的第一电压通过高压输出端输出;当所述第一高压插座和第三高压插座与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所述第二高压插座和第四高压插座与另一根连接线的两个高压插头分别插接时,所述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并联,所述高压源为并联后的第一高压电容和第二高压电容充电,充电后的第二电压通过高压输出端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高压产生装置还包括机壳,所述高压源、第一高压电容、第二高压电容、球隙设在机壳内,所述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的插接口露出在机壳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输出电压的冲击高压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压插座、第二高压插座、第三高压插座、第四高压插座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插座外壳和接头座,所述插座外壳为柱形且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接头座埋设于插座外壳内,用于连接电源线,所述插座外壳的顶端开口为插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珩黄伟忠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三芯易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