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承式通信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9061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承式通信电缆,它包括电缆芯、第一屏蔽层、第一绝缘层、内护套、芳纶层、第一外护套;所述第一外护套一端连接有固定件;电缆芯中轴线处设置有承重加强芯;所述承重加强芯外围套接有承压环;所述承压环外围圆周分布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包括第一内弯弧、第二内弯弧;所述第一内弯弧外侧或第二内弯弧外侧与电缆芯内侧相切;相邻两缓冲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对绞线、光纤、填充条;所述对绞线,由不同的两条单线组成;所述单线包括导体线芯、第二屏蔽层、第二绝缘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自承式通信电缆,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承式通信电缆
本技术属于线缆
,尤其是涉及一种自承式通信电缆。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承式通信电缆,主要用于城域网通信网络建设中,这种电缆摆脱了过去钢索加挂钩的笨重施工方法,提高了缆线对高空架线安装的适应性。然而,由于电缆内部应力不均,这回引起架设电缆发生不易矫正的扭转和发生结构损伤。现有自承式电缆还存在耐腐蚀性、阻燃性、防水性相对较差,这会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此外,随着电网智能化的提高,对智能电网配、用电环节信息交互的要求显著提高,通信技术与电力输送相结合是实现智能电网配、用电环节信息交互的基础,是实现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自承式通信电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结构稳定的、使用寿命长的、便于安装的自承式通信电缆,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电缆结构不稳定、耐腐蚀性相对较差、阻燃性相对较差、通信能力差的缺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承式通信电缆,包括电缆芯;所述电缆芯外围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屏蔽层、第一绝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承式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芯(23);所述电缆芯(23)外围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屏蔽层(6)、第一绝缘层(5)、内护套(4)、芳纶层(2)、第一外护套(1);所述第一外护套(1)一端固定连接有吊带(20);所述吊带(20)末端连接有固定件;/n电缆芯(23)中轴线处设置有承重加强芯(12);所述承重加强芯(12)外围套接有承压环(13);所述承压环(13)外围圆周分布有至少三个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包括第一内弯弧(14),所述第一内弯弧(14)末端设置有第二内弯弧(15);所述第一内弯弧(14)外侧或第二内弯弧(15)外侧与电缆芯(23)内侧相切;/n相邻两缓冲板之间形成的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承式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芯(23);所述电缆芯(23)外围从内向外依次设置有第一屏蔽层(6)、第一绝缘层(5)、内护套(4)、芳纶层(2)、第一外护套(1);所述第一外护套(1)一端固定连接有吊带(20);所述吊带(20)末端连接有固定件;
电缆芯(23)中轴线处设置有承重加强芯(12);所述承重加强芯(12)外围套接有承压环(13);所述承压环(13)外围圆周分布有至少三个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包括第一内弯弧(14),所述第一内弯弧(14)末端设置有第二内弯弧(15);所述第一内弯弧(14)外侧或第二内弯弧(15)外侧与电缆芯(23)内侧相切;
相邻两缓冲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对绞线、光纤(11)、填充条(19);所述对绞线,由不同的两条单线(7)组成;所述单线(7)包括导体线芯(10),所述导体线芯(10)外围设置有第二屏蔽层(9);所述第二屏蔽层(9)外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承式通信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绞线分别与同一个缓冲板中的第一内弯弧(14)内侧、第二内弯弧(15)内侧相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建彭丹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有容蒂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