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837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该装置由基座层、升降底层和升降顶层通过滑槽结构和限位结构相配合依次叠层安装,在升降底层的底端顺次安装有支护柱I和支护柱II,在升降底层的内部安装有支护触发装置和气孔自动调节装置,支护触发装置中复位锁舌分别连接固位支撑、复位弹簧和联动轴,联动轴穿过弹簧限位梁与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连接,弹簧限位梁与支护柱II底端通过弹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洪灾条件下作业运行稳定可靠,增加了防洪高度和过流能力,不仅大幅节省了抗洪劳力,还为下游抗洪抢险提供了错峰和筹备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洪水防治
,尤其涉及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
技术介绍
洪水引发的自然洪灾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洪水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局限性,目前尚且无法预知洪水发生的确切时间、地点、规模和过程,加之经济条件限制和出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避免洪水灾害的影响,而堤防建筑的设计在减轻洪灾损失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堤防建筑结构设计和可靠性分析时的主要可变荷载是水压力,而水压力与地方建筑的设防洪水位密切相关。目前,河岸堤防的设防洪水位的确定主要依据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和设计规范,此外,对于已修建的防洪水工建筑,其加高的设防水位还需要收集一定较长时间系列的观测水位做辅助参考,但要确切地对不同河段的设防洪水位进行分析是比较困难的,其受到上游降水、汇流、调度等因素影响较强,其概率模型及统计参数计算较为复杂。加之极端气候频繁,往往会导致水位迅速上涨漫过堤防。传统的防汛应急方案是在密切关注水文数据的条件下,组织人力机械用沙袋等临时加高堤防建筑,该方法对抗洪时间和人力要求较高,实施过程消耗极大,安全风险极高。为了克服以上困难,提出了可升降的防洪墙。例如,申请号为201821872841.1的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升降防洪墙,其通过水位传感器启动液压缸将防洪堤坝容纳槽内的自动防洪墙升起的方式来实现防洪墙的自升降功能。该技术存在如下缺陷:在作业时,在洪灾极端条件下传感器等带电作业设备极易遭到破坏,设备功能丧失的概率增加,降低了其整体的可靠性,对于其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此外,传感器、液压缸等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其变相增加了防洪成本和人力的投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利用洪水水位涨落实现防洪墙的提升、防洪墙的支护以及防洪墙的复原,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无需电力等能源供给,在洪水环境下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易方便,安装后实现了自主防洪的功能,能够节省人工。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的基座层1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底层2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所述升降底层2能够沿着基座层1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底层2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顶层3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升降顶层3能够沿着升降底层2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迎水面均安装有进水格栅4,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内部安装有气孔自动调节装置11,在所述升降底层2的底端安装有支护收缩装置7。支护收缩装置7包括支护触发装置12、支护柱I9和支护柱II10,所述支护触发装置12的复位锁舌19与复位弹簧20的一端固装,所述复位弹簧20的另一端与自动收缩装置外壳21相固装,所述复位锁舌19的一端与固位支撑17轴连,另一端与联动轴18轴连,所述联动轴18依次穿过进水滤网22与弹簧限位梁23与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相轴连,所述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通过刚性闭合支撑结构轴28安装在弹簧限位板26上,且弹簧限位板26的限位柱29穿过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的滑道30。升降底层2的底端安装有支护柱I9,所述支护柱I9与支护柱II10同轴安装,在所述支护柱I9底端外侧与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和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的相对位置安装有限位层24;所述升降底层2通过进水滤网22与支护柱I9和支护柱II1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在所述支护柱I9内固装有弹簧限位梁23,所述弹簧限位梁23与弹簧16的一端相固装,所述弹簧16穿过弹簧限位板26的预留孔与支护柱II10的底端相固装,在所述支护柱II10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孔31。气孔自动调节装置11由气孔限位结构15、气孔闭合板14和气孔浮力板13构成,所述气孔限位结构15上预留有排气孔8,所述排气孔8能够分别连通外界与升降顶层3、外界与升降底层2的空间;在所述气孔限位结构15内安装有气孔闭合板14,在所述气孔闭合板14上固装有气孔浮力板13。本专利技术创造结构新颖、合理、简单,无需提供电力等能源输入,能够根据洪水水位涨落自行升降、支护及复位,节省了大量人力及抗洪资源,在安装之后即可实现全天候防洪所需;此外,本专利技术在提升防洪墙高度之外,也拓宽了防洪河道的断面,增加了过洪流量,变相增加了容洪能力,为下游抗洪抢险增加了缓冲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工作状态迎水面结构示意轴侧图;图2是工作状态背水面结构示意轴侧图;图3是工作状态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是气孔自动调节装置细部结构示意图;图5支护收缩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支护收缩装置细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7支护收缩装置刚性闭合支撑连接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件号说明:1、基座层;2、升降底层;3、升降顶层;4、进水格栅;5、限位结构;6、滑槽结构;7、支护收缩装置;8、排气孔;9、支护柱I;10、支护柱II;11、气孔自动调节装置;12、支护触发装置;13、气孔浮力板;14、气孔闭合板;15、气孔限位结构;16、弹簧;17、固位支撑;18、联动轴;19、复位锁舌;20、复位弹簧;21、自动收缩装置外壳;22、进水滤网;23、弹簧限位梁;24、限位层;25、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6、弹簧限位板;27、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8、刚性闭合支撑结构轴;29、限位柱;30、滑道;31、排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的基座层1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底层2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所述升降底层2能够沿着基座层1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底层2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顶层3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升降顶层3能够沿着升降底层2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迎水面均安装有进水格栅4,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内部安装有气孔自动调节装置11,在所述升降底层2的底端安装有支护收缩装置7。支护收缩装置7包括支护触发装置12、支护柱I9和支护柱II10,所述支护触发装置12的复位锁舌19与复位弹簧20的一端固装,所述复位弹簧20的另一端与自动收缩装置外壳21相固装,所述复位锁舌19的一端与固位支撑17轴连,另一端与联动轴18轴连,所述联动轴18依次穿过进水滤网22与弹簧限位梁23与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相轴连,所述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通过刚性闭合支撑结构轴28安装在弹簧限位板26上,且弹簧限位板26的限位柱29穿过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的滑道30。升降底层2的底端安装有支护柱I9,所述支护柱I9与支护柱II10同轴安装,在所述支护柱I9底端外侧与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和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的相对位置安装有限位层24;所述升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其特征在于: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的基座层(1)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底层(2)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所述升降底层(2)能够沿着基座层(1)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底层(2)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顶层(3)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升降顶层(3)能够沿着升降底层(2)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迎水面均安装有进水格栅(4),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内部安装有气孔自动调节装置(11),在所述升降底层(2)的底端安装有支护收缩装置(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其特征在于: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的基座层(1)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底层(2)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所述升降底层(2)能够沿着基座层(1)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底层(2)上固装有滑槽结构(6),所述滑槽结构(6)与固装在升降顶层(3)底端的限位结构(5)相互契合,使得升降顶层(3)能够沿着升降底层(2)上斜面相对滑动而不脱落,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迎水面均安装有进水格栅(4),所述升降顶层(3)和升降底层(2)的内部安装有气孔自动调节装置(11),在所述升降底层(2)的底端安装有支护收缩装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力自升降防洪墙,其特征在于:支护收缩装置(7)包括支护触发装置(12)、支护柱I(9)和支护柱II(10),所述支护触发装置(12)的复位锁舌(19)与复位弹簧(20)的一端固装,所述复位弹簧(20)的另一端与自动收缩装置外壳(21)相固装,所述复位锁舌(19)的一端与固位支撑(17)轴连,另一端与联动轴(18)轴连,所述联动轴(18)依次穿过进水滤网(22)与弹簧限位梁(23)与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相轴连,所述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I(25)、刚性闭合支撑结构I(27)通过刚性闭合支撑结构轴(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林岚崔亚锋侯琳崔丽艳
申请(专利权)人:松辽水利委员会流域规划与政策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