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连春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68063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检测水体中氮和磷浓度,并计算出水体中氮磷比;调整水体氮磷比,维持氮磷比为7‑9:1;检测水体中BOD5值,BOD5测定值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中BOD5标准值进行比较,若BOD5测定值大于或等于BOD5标准值,则向水体中加入微生物复合剂,若BOD5测定值小于BOD5标准值,则3d后重新检测水体中BOD5值并与BOD5标准值进行比对;调整水体生态结构,水体鱼群中鲢鱼占比维持在45‑50%,鳙鱼占比维持在50‑55%,水体底栖生物保有量大于等于1只/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水质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
技术介绍
水源地水库是集防洪、灌溉、城乡供水及渔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供水水库,是居民饮水安全的保障。随着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及人口激增,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和流失,使水库水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库水体氮磷比例严重失调,库区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不加治理,会导致水藻爆发,水体缺氧,鱼虾绝迹,水质恶化等严重后果,直接威胁了居民的饮水安全。且目前针对居民饮水的处理工艺多为针对水厂内水处理进行,对饮用水源水的预处理缺乏相关支撑技术,且现有技术消耗的电能、药剂量都很大,运行成本高昂,维护管理复杂,不适用于水源水的保护和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通过将水体氮磷比调整为适宜浮游生物生长的比例,利用浮游生物生长将水体中的无机氮磷污染物转变成氮磷有机物,浮游生物又可作为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的食物,最终以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为终极产品将水体内富余的氮和磷从水体中分离出去;向水体添加微生物复合剂,利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将水体内的动植物的排泄物、腐败体及富余的氮磷有机物分解成无机氮磷分解物,从而实现氮磷的循环转化利用,通过自然生态调节的方法达到净化水库水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达到的: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检测水体中氮和磷的浓度,并计算出水体中氮磷比;(2)根据计算的氮磷比向水体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维持水体氮磷比为7-9:1;(3)检测水体中BOD5值,BOD5测定值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中BOD5标准值进行比较,若BOD5测定值大于或等于BOD5标准值,则向水体中加入微生物复合剂,若BOD5测定值小于BOD5标准值,则3d后重新检测水体中的BOD5值并与BOD5标准值进行比对;(4)调整水体生态结构,水体鱼群中鲢鱼占比维持在45-50%,鳙鱼占比维持在50-55%,水体底栖生物保有量大于等于1只/m2,水体植物覆盖率为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所述氮磷比维持为8: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微生物复合剂添加量为0.03-0.25g/m3。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微生物复合剂包括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所述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添加比为3:6:1。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所述鲢鱼和鳙鱼的年龄结构维持在2-5龄。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水体5米深鲢鱼和鳙鱼的保有量为8.5g/m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通过将水体氮磷比调整为适宜浮游生物生长的比例,利用浮游生物生长将水体中的无机氮磷污染物转变成氮磷有机物,浮游生物又可作为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的食物,最终以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为终极产品将水体内富余的氮和磷从水体中分离出去;向水体添加微生物复合剂,利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将水体内的动植物的排泄物、腐败体及富余的氮磷有机物分解成无机氮磷分解物,从而实现氮磷的循环转化利用,通过自然生态调节的方法达到净化水库水质的目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检测水体中氮和磷的浓度,并计算出水体中氮磷比。(2)根据计算的氮磷比向水体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维持水体氮磷比为7-9:1,具体的,所述氮磷比维持为8:1,以利于生物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调整氮磷比例后3-10d内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数量会有较大增加,利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无机氮磷污染物的吸收,将无机氮磷污染物转变成氮磷有机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又可作为鱼群或其它水生生物的食物。(3)调整氮磷比例3d后,检测水体中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值,BOD5测定值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中BOD5标准值进行比较,若BOD5测定值大于或等于BOD5标准值,则向水体中加入微生物复合剂,若BOD5测定值小于BOD5标准值,则3d后重新检测水体中的BOD5值并与BOD5标准值进行比对。具体的,所述微生物复合剂包括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所述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添加比为3:6:1,所述微生物复合剂添加量为0.03-0.25g/m3。利用微生物将水体中动植物的排泄物、腐败体及富余的氮磷有机物分解成氮磷无机物,减少水体中氮磷有机物的含量,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和过量营养,消除水体黑臭,同时,将水体中的氮磷污染以无机物的形式重新释放到水体中,重新被浮游生物吸收,进而被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吸收,实现氮磷在水体中以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的循环过程,最终以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等最终产品的形式排出水体。同时,微生物复合剂的添加还可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整水体生态环境,促进水体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光合细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氨等作为供氢体兼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因而能使水体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污染得到净化,改善水质,减少鱼病。通过菌种的快速繁殖,与藻类生长形成竞争,既能快速削减水体营养,又可限制藻类生长。同时,微生物的快速生化分解能力,强化了水体对污染物的自然降解和浄化功能,从而达到利用和强化水体的自然降解净化能力,去除水体中藻类、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目的。(4)调整水体生态结构,水体鱼群中鲢鱼占比维持在45-50%,鳙鱼占比维持在50-55%,水体底栖生物保有量大于等于1只/m2,水体植物覆盖率为1%。具体的,水体5米深鲢鱼和鳙鱼的保有量为8.5g/m3,所述鲢鱼和鳙鱼的年龄结构维持在2-5龄,可通过捕捞维持鲢鱼和鳙鱼的占比及保有量,捕捞的鲢鱼以4龄为主体,鳙鱼以5龄为主体。水体鱼群还包含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刮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完善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链条,实现通过捕捞将水体中的氮磷转移出去。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主要针对封闭性的水库、湖泊、池塘和半封闭性的河流、海港等非流动性或流动性很差的富营养化的水体,对其直接进行长效治理净化和生态修复,以防止水质腐败发臭和藻类生长,使之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要求,以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1)检测水体中氮和磷的浓度,并计算出水体中氮磷比;/n(2)根据计算的氮磷比向水体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维持水体氮磷比为7-9:1;/n(3)检测水体中BOD5值,BOD5测定值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中BOD5标准值进行比较,若BOD5测定值大于或等于BOD5标准值,则向水体中加入微生物复合剂,若BOD5测定值小于BOD5标准值,则3d后重新检测水体中的BOD5值并与BOD5标准值进行比对;/n(4)调整水体生态结构,水体鱼群中鲢鱼占比维持在45-50%,鳙鱼占比维持在50-55%,水体底栖生物保有量大于等于1只/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检测水体中氮和磷的浓度,并计算出水体中氮磷比;
(2)根据计算的氮磷比向水体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或尿素维持水体氮磷比为7-9:1;
(3)检测水体中BOD5值,BOD5测定值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中BOD5标准值进行比较,若BOD5测定值大于或等于BOD5标准值,则向水体中加入微生物复合剂,若BOD5测定值小于BOD5标准值,则3d后重新检测水体中的BOD5值并与BOD5标准值进行比对;
(4)调整水体生态结构,水体鱼群中鲢鱼占比维持在45-50%,鳙鱼占比维持在50-55%,水体底栖生物保有量大于等于1只/m2,水体植物覆盖率为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源地水库保水净水的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连春王彬彬王继业
申请(专利权)人:张连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