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飞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664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磨飞织面料。包括上耐磨层、耐拉层Ⅰ、耐拉层Ⅱ和下耐磨层,其中上耐磨层与下耐磨层为连续圈状;耐拉层Ⅰ、耐拉层Ⅱ位于上耐磨层与下耐磨层之间,耐拉层Ⅰ、耐拉层Ⅱ均为连续的反向“S”形;耐拉层Ⅰ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下耐磨层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Ⅱ与耐拉层Ⅰ错开一个反向“S”形的距离,耐拉层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下耐磨层的圈状线重合。采用上下两层耐磨层,增大了面料的耐磨性,并采用圈状线,具有一定的弹力,中间耐拉层均采用反向“S”状线,扩大面料的延展性,提高了拉伸范围,两层耐拉层错位重叠进一步提高了面料的耐拉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磨飞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
,具体为一种耐磨飞织面料。
技术介绍
飞织面料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纺织面料,主要用在运动鞋的鞋面上。飞织面料具有吸汗透气、穿着舒适、柔软轻便的优点,与网布相比不会有压脚背的感觉,并且可以纺织多种花色,较为时尚。但是由于飞织面料主要用于运动鞋,而运动鞋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碰撞和剧烈的摩擦,因此需要一种耐磨耐拉的飞织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耐磨飞织面料,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耐磨层、耐拉层Ⅰ、耐拉层Ⅱ和下耐磨层,其中上耐磨层与下耐磨层为连续圈状;耐拉层Ⅰ、耐拉层Ⅱ位于上耐磨层与下耐磨层之间,耐拉层Ⅰ、耐拉层Ⅱ均为连续的反向“S”形;耐拉层Ⅰ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下耐磨层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Ⅱ与耐拉层Ⅰ错开一个反向“S”形的距离,耐拉层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下耐磨层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Ⅰ上部和上耐磨层重合的部分与其后的耐拉层Ⅱ下部和下耐磨层重合的部分采用拉线连接;耐拉层Ⅱ上部和上耐磨层重合的部分与耐拉层Ⅱ下部和下耐磨层重合的部分采用拉线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磨飞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耐磨层(1)、耐拉层Ⅰ(2)、耐拉层Ⅱ(3)和下耐磨层(4),其中上耐磨层(1)与下耐磨层(4)为连续圈状;耐拉层Ⅰ(2)、耐拉层Ⅱ(3)位于上耐磨层(1)与下耐磨层(4)之间,耐拉层Ⅰ(2)、耐拉层Ⅱ(3)均为连续的反向“S”形;耐拉层Ⅰ(2)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1)、下耐磨层(4)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Ⅱ(3)与耐拉层Ⅰ(2)错开一个反向“S”形的距离,耐拉层Ⅱ(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1)、下耐磨层(4)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Ⅰ(2)上部和上耐磨层(1)重合的部分与其后的耐拉层Ⅱ(3)下部和下耐磨层(4)重合的部分采用拉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飞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耐磨层(1)、耐拉层Ⅰ(2)、耐拉层Ⅱ(3)和下耐磨层(4),其中上耐磨层(1)与下耐磨层(4)为连续圈状;耐拉层Ⅰ(2)、耐拉层Ⅱ(3)位于上耐磨层(1)与下耐磨层(4)之间,耐拉层Ⅰ(2)、耐拉层Ⅱ(3)均为连续的反向“S”形;耐拉层Ⅰ(2)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1)、下耐磨层(4)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Ⅱ(3)与耐拉层Ⅰ(2)错开一个反向“S”形的距离,耐拉层Ⅱ(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上耐磨层(1)、下耐磨层(4)的圈状线重合;耐拉层Ⅰ(2)上部和上耐磨层(1)重合的部分与其后的耐拉层Ⅱ(3)下部和下耐磨层(4)重合的部分采用拉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善钢黄金荣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鼎辉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