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土壤修复间接热脱附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320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染土壤修复间接热脱附工艺,在土壤中添加修复成分,其步骤包括: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强化剂,添加到污染土壤/地下水中,用于处理污染源区或污染羽流中的苯系物、卤代烃、硝基芳烃类及苯酚类有机污染物质,加入活化剂,通过活化过硫酸根离子,产生氧化能力更强的自由基离子氧化更多更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固体性状,通过加热砖窑直接或/和间接加热的方式将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的沸点;尾气通过过滤装置取出颗粒物质,继续通过急冷装置进行冷却,冷却壶通过油水分离器进行油水分离,油排入油罐,经过脱水装置进行排出洁净尾气,水处理装置将回收洁净水;接着,进行药剂反应,在催化条件下,从而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降解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染土壤修复间接热脱附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染土壤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在自然环境中,根据场地调查报告及修复技术方案显示,大型场地地土壤关注污染物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该类污染物分布范围最广,主要有多环芳烃类(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二苯[a,h]蒽和茚并[1,2,3-Cd]芘等)、联苯胺和二(2-氯乙基)醚;第二类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主要有苯、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烷;第三类为农药,主要有水胺硫磷、异稻瘟净、速灭磷和戊唑醇;第四类为总石油烃(TPH);第五类为重金属,主要为镍。场地土壤污染情况更为严重,从场地土壤污染状况表可以看出,X号地块污染类型复杂,多环芳烃污染大面积分布,各层均有分布,但重污染区集中在0-2m区域,苯并[a]芘最大浓度8.01mg/kg,苯并[a]蒽最大浓度9.34mg/kg,苯并[b]荧蒽最大浓度10.27mg/kg;农药主要分布在0~2m部分区域,其中异稻瘟净浓度1.42mg/kg,水胺硫磷浓度范围为0.224~33.4mg/kg,速灭磷浓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染土壤修复间接热脱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土壤中添加修复成分,其步骤包括:/n步骤一: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强化剂,强化剂包括:过硫酸盐900-1200份,芬顿试剂60-180份,臭氧30-60份,过氧化氢8-12份,高锰酸钾25-35份;添加到污染土壤/地下水中,当氧化剂接触到污染物时,污染物被化学分解氧化成为毒性更小的产物或无毒的产物,过硫酸盐为固体性状,直接搅拌使用或者配成溶液状态后注入含水层,用于处理污染源区或污染羽流中的苯系物、卤代烃、硝基芳烃类及苯酚类有机污染物质;/n步骤二:还加入活化剂,活化剂包括:碱3-8份、亚铁离子20-38份和过氧化氢28-37份,通过活化过硫酸根离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染土壤修复间接热脱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土壤中添加修复成分,其步骤包括:
步骤一: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强化剂,强化剂包括:过硫酸盐900-1200份,芬顿试剂60-180份,臭氧30-60份,过氧化氢8-12份,高锰酸钾25-35份;添加到污染土壤/地下水中,当氧化剂接触到污染物时,污染物被化学分解氧化成为毒性更小的产物或无毒的产物,过硫酸盐为固体性状,直接搅拌使用或者配成溶液状态后注入含水层,用于处理污染源区或污染羽流中的苯系物、卤代烃、硝基芳烃类及苯酚类有机污染物质;
步骤二:还加入活化剂,活化剂包括:碱3-8份、亚铁离子20-38份和过氧化氢28-37份,通过活化过硫酸根离子,产生氧化能力更强的自由基离子氧化更多更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固体性状,通过加热砖窑直接或/和间接加热的方式将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的沸点,出料后处理土壤,使污染物挥发成气态后再进行分离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回填继续利用;尾气通过过滤装置取出颗粒物质,继续通过急冷装置进行冷却,冷却胡通过油水分离器进行油水分离,油排入油罐,经过脱水装置进行排出洁净尾气,水处理装置将回收洁净水;
步骤三:药剂反应为:过硫酸盐在水中8电离产生过硫酸根离子S2O2-,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为E0=+2.01V,接近于臭氧(E0=+2.07V),其分子中含有过氧基-O-O-,是一类氧化性较强的氧化剂,在催化条件下,S2O2-可活化分解为·SO4-,·SO4-中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焜蒋俊吴荣印登峰吴正意张维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