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式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6046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入耳式耳机,旨在解决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对于部分使用者而言存在佩戴不舒适的问题,包括入耳部、手持部、气囊、气泵、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所述入耳部用于在耳机佩戴期间插入到人体的耳道中;所述手持部连接所述入耳部或者与所述入耳部一体成型,在耳机佩戴期间外露耳朵;所述气囊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入耳部;所述气泵连接所述气囊,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中的气体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的充放气过程,并在充气过程中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在检测到气囊中的气体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泵停止充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入耳式耳机对于不同内耳机结构的耳机用户均能舒适佩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入耳式耳机
本技术属于音频输出设备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是一种电声转换设备,它可以接收媒体播放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人耳可以听到的音波,从而实现音频播放功能。使用耳机的好处是用户可以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独自聆听音频;亦可以隔开周围的环境音,使通过耳机播放的音频即便在嘈杂的环境下也能被耳机用户清晰地收听到,这对于身处录音室、酒吧、旅途、运动等场合下使用的人群很有帮助。耳机从佩戴方式上可以分为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两种类型。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通常包括入耳部1和手持部2,如图1所示。其中,入耳部1在耳机佩戴时伸入到人体的耳道内,与耳道皮肤接触;手持部2在耳机佩戴时位于耳朵外部,便于用户手持、取放。为了提高耳机佩戴的舒适性,有些入耳式耳机还会在其入耳部1的端部增加硅胶套3,利用柔软材质的硅胶套3与人耳的耳道皮肤接触,以改善用户的佩戴体验。由于人体的内耳结构各不相同,耳道形状各有差异,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其入耳部1的外壳形状(针对无硅胶套的入耳式耳机而言)或者硅胶套3的形状和尺寸(针对配置有硅胶套的入耳式耳机而言)不可能设计得与所有人体的耳道均贴合,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人体佩戴不舒适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对于某些无硅胶套的入耳式耳机而言,其入耳部1的外壳尺寸相比于某些人体的耳道尺寸略小,在佩戴过程中容易出现耳机意外掉落遗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入耳式耳机对于部分使用者而言存在佩戴不舒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结构的入耳式耳机,可以使耳机的入耳部分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人体的内耳结构,满足所有耳机用户的佩戴舒适性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入耳部、手持部、气囊、气泵、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所述入耳部用于在耳机佩戴期间插入到人体的耳道中;所述手持部连接所述入耳部或者与所述入耳部一体成型,在耳机佩戴期间外露耳朵;所述气囊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入耳部;所述气泵连接所述气囊,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中的气体压力;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气泵的充放气过程,并在充气过程中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在检测到气囊中的气体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泵停止充气。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设置所述气泵内置于耳机壳体中,所述气泵包括第一气口和第二气口;所述第一气口连通开设在耳机壳体上的通气孔,通过所述通气孔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第二气口连通所述气囊。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泵优选内置于耳机的所述手持部中,通过设计气泵远离耳机的入耳部,可以减弱人耳听到的气泵运行噪声,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部包括具有出音孔的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端部与手持部之间的壳体周面,所述气囊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壳体周面。设计气囊避开具有出音孔的端部,可以保证耳机的音频输出效果。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设计所述气囊在所述壳体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一圈完整包覆,以进一步提升耳机佩戴的舒适性。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优选安装在所述入耳部的壳体周面上,以提高对气囊内气体压力检测的准确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机还包括佩戴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耳机的佩戴状态,并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佩戴检测模块在检测到耳机佩戴后,启动所述气泵为所述气囊充气;在检测到耳机取下时,控制所述气泵泄放所述气囊中的气体。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检测模块包括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接近感应开关;其中,所述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耳机的壳体中,用于检测耳机的运动轨迹;所述接近感应开关设置于耳机壳体上,用于检测耳机与耳道的接近程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近感应开关优选采用红外感应开关,并优选设置在耳机的入耳部上且避开所述气囊的位置,由此可以准确地检测出耳机的入耳部是否插入到人体的耳道内。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耳式耳机也可以采用在耳机上设置充放气按键的方式来控制气泵的充放气过程。具体而言,可以将所述充放气按键设置在耳机的手持部上,并连接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充放气按键的触发状态控制所述气泵的充放气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入耳式耳机的入耳部上增设气囊,在耳机佩戴后通过向气囊充气,并根据气囊内的气体压力自动结束充气过程,由此可以使得充气后的气囊的形状和尺寸均能与耳机佩戴者的耳道形状和尺寸相适合,进而使得不同内耳结构的耳机用户均能舒适地佩戴耳机,改善了所有耳机用户的佩戴体验。同时,利用充气气囊与人体耳道的紧密贴合,可以有效防止耳机从人耳中意外掉落,进而减少了耳机遗失给用户造成的经济损失。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的入耳式耳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入耳式耳机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入耳式耳机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图4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入耳式耳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入耳式耳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入耳式耳机包括在耳机佩戴期间用于插入到人体耳道内的入耳部10以及在此期间外露于人耳的手持部20。所述入耳部10和手持部20可以采用独立加工再连接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当然,亦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式进行结构设计,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制。为了在耳机佩戴后,其入耳部10能够适应不同佩戴者的内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n入耳部,其用于在耳机佩戴期间插入到人体的耳道中;/n手持部,其连接所述入耳部或与所述入耳部一体成型,在耳机佩戴期间外露耳朵;/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气囊,其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入耳部;/n气泵,其连接所述气囊,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n压力传感器,其用于检测气囊中的气体压力;/n控制器,其控制所述气泵的充放气过程,并在充气过程中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在检测到气囊中的气体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泵停止充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耳式耳机,包括:
入耳部,其用于在耳机佩戴期间插入到人体的耳道中;
手持部,其连接所述入耳部或与所述入耳部一体成型,在耳机佩戴期间外露耳朵;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囊,其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入耳部;
气泵,其连接所述气囊,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
压力传感器,其用于检测气囊中的气体压力;
控制器,其控制所述气泵的充放气过程,并在充气过程中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在检测到气囊中的气体压力达到设定阈值时,控制所述气泵停止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内置于耳机壳体中,包括:
第一气口,其连通开设在耳机壳体上的通气孔,通过所述通气孔与外界大气连通;
第二气口,其连通所述气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内置于耳机的所述手持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入耳部包括具有出音孔的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端部与手持部之间的壳体周面,所述气囊至少部分地包覆所述壳体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耳式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