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60006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8
一种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构成为即使由于掉落的冲击等而被施加外力也不易破损。带减速机马达包括:具有转轴的马达;引导丝杆;螺母状构件,其具有卡合部并与引导丝杆螺合;第一引导构件,其以同心状位于引导丝杆和螺母状构件的周围;以及第二引导构件,其以同心状位于第一引导构件的外周侧或内周侧,第一引导构件设置有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构件设置有第二引导槽,第二引导构件在马达一侧的第一端部处具有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第一凹凸部,在与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处具有旋转输出部,在与第二引导构件的第一端部相向的位置处具有卡合构件,卡合构件具有与第一凹凸部卡合并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的第二凹凸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
本技术的一形态涉及一种对马达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并传递的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正在开发一种小型的带减速机马达,用于在智能手机或电子设备中通过马达来驱动摄像头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减速机马达。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769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包括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的现有带减速机马达中,在装设了该马达的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掉落或被施加意料外的外力的情况下,有时破损防止机制不足。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等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技术而以带括号的方式注上附图中的符号,但本技术的各结构要素并不受这些注上的符号所限定,而是应被宽泛地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技术上所能理解的范围。本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减速机马达,包括:马达(1),所述马达具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施加的电力而旋转;引导丝杆(20),所述引导丝杆通过从所述转轴传递来的旋转力而旋转;螺母状构件(30),所述螺母状构件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合部(31),并与所述引导丝杆螺合;第一引导构件(40),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引导丝杆和所述螺母状构件的周围;以及第二引导构件(50),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外周侧或内周侧,所述第一引导构件(40)设置有第一引导槽(41A),所述第一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沿着转轴的方向引导,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有第二引导槽(51A),所述第二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绕转轴的螺旋方向引导,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在所述马达一侧的第一端部处具有第一凹凸部(54),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处具有旋转输出部(42B),所述第一凹凸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所述旋转输出部输出旋转力,在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向的位置处具有卡合构件(60),所述卡合构件具有第二凹凸部(62),所述第二凹凸部与所述第一凹凸部卡合,并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构成为第一凹凸部与第二凹凸部卡合,从而在对与旋转输出部连接的摄像头等旋转体施加了旋转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使第二引导构件的第一凹凸部相对于马达侧的第二凹凸部空转。由此,可阻断动力从第二引导构件朝马达侧的结构传递。也就是说,由于能阻断施加于旋转输出部的外力传递至马达,因此,能防止因外力而导致马达破损和故障。在所述带减速机马达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40)的外周侧,所述卡合部(31)贯穿所述第一引导槽并与所述第二引导槽卡合。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能够形成小型且能防止因外力而导致的破损和故障的结构。在所述带减速机马达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凹凸部与所述第二凹凸部在周向上的抵接部分以成钝角的方式接触。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构成为在施加了旋转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使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空转。在所述带减速机马达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凹凸部一边被沿轴向施力,一边与所述第二凹凸部卡合。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能够构成为能通过作用力对用于使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空转的旋转方向的外力进行适当调节。由此,能构成为在施加了期望的外力时使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空转。本技术包含一种包括上述任意带减速机马达的电子设备。根据上述电子设备,能够形成即使被施加有掉落或意料外的外力也能防止因该外力而导致马达破损和故障的电子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拆除了盖构件10的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包括通过带减速机马达的输出进行驱动的电动机构的电子设备的图。(符号说明)A带减速机马达1马达1A转轴1B马达壳体1B1端子1C轴支部1D支架2减速装置10盖构件11通孔13圆环突出部20引导丝杆21进给螺纹部30螺母状构件31卡合部40第一引导构件41大径筒部41A第一引导槽42小径筒部42A转轴面42B旋转输出部42B1卡合部50第二引导构件51主体筒部51A第二引导槽53筒部53A轴承部54凸部60卡合构件61圆环部62凹凸部100电子设备101摄像头单元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特征之一在于以下方面:构成为为了防止外力传递至马达而导致马达破损等,在从旋转输出部至马达的路径上设置由凹凸构成的卡合结构(离合机构),该卡合结构在施加有一定以上的外力时空转。根据以下结构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技术的一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有时会省略其说明。1.实施方式2.本技术的特征3.补充事项<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不同图中的相同符号表示相同功能的部位,有时会省略各图中的重复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有时将减速装置在转轴方向上的输出侧称作“前”,将其相反方向一侧即马达侧称作“后”。图1表示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带减速机马达A包括马达1和减速装置2,上述减速装置2与上述马达1的输出侧连接。<马达1>马达1例如是直流马达,包括:转轴1A(参照图2);转子(未图示),该转子固定于上述转轴1A的外周;定子(未图示),该定子设置于上述转子的周围;筒状的马达壳体1B,该马达壳体1B将上述定子固定于内周面;轴支部1C,该轴支部1C设置于马达壳体1B的前端侧;以及支架1D,该支架1D固定于马达壳体1B的前端部。根据图示例,马达壳体1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其外周部具有用于连接供电配线的端子1B1。轴支部1C内置有推力轴承或滚珠轴承等轴承构件,通过该轴承构件将转轴1A的前端侧支承为旋转自如。支架1D形成为与转轴1A的轴向正交的平板状,通过插通轴支部1C而不动地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减速机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n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施加的电力而旋转;/n引导丝杆,所述引导丝杆通过从所述转轴传递来的旋转力而旋转;/n螺母状构件,所述螺母状构件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合部,并与所述引导丝杆螺合;/n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引导丝杆和所述螺母状构件的周围;以及/n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外周侧或内周侧,/n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有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沿着转轴的方向引导,/n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有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绕转轴的螺旋方向引导,/n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在所述马达一侧的第一端部处具有第一凹凸部,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处具有旋转输出部,所述第一凹凸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所述旋转输出部输出旋转力,/n在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向的位置处具有卡合构件,所述卡合构件具有第二凹凸部,所述第二凹凸部与所述第一凹凸部卡合,并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2 JP 2019-0307191.一种带减速机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施加的电力而旋转;
引导丝杆,所述引导丝杆通过从所述转轴传递来的旋转力而旋转;
螺母状构件,所述螺母状构件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合部,并与所述引导丝杆螺合;
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引导丝杆和所述螺母状构件的周围;以及
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外周侧或内周侧,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有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沿着转轴的方向引导,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有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二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绕转轴的螺旋方向引导,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在所述马达一侧的第一端部处具有第一凹凸部,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处具有旋转输出部,所述第一凹凸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所述旋转输出部输出旋转力,
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百濑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