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49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1
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弯头、封头,多根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在壳体内相间横向平行排列,相邻的第一换热管的连接采用弯头进行连接,相邻第二换热管之间也采用弯头相连,封头连接在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端头上,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均采用翅片管,相比于一般的换热器采用光管作为其换热管传热效率高,相同的换热面积下,翅片管比光管的体积小,节省了壳体内的空间。弯头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相接的部位为裸露弯头,弯头和换热管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焊缝裸露在外面,这种结构更易于发现泄漏等缺陷,易于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又称为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等其它许多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应用。换热管作为换热器中最核心的部分,决定着换热效率的高低,传统的换热管换热效率低下,如果要提高换热效率需要通过增加换热面积的方式来实现,这就势必需要增加换热管的长度或者数量来实现,但是在外型尺寸确定的前提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并且,若外形尺寸没有确定,为了增加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必将加大换热器的外型尺寸,又增添了换热管,则大大增加了其制作成本。换热管有采用弯头进行连接,也有直接采用螺旋形的换热管,在大量工作以后,换热管极易损坏,需要不定时地维修,若直接采用螺旋形的换热管,则不利于维修,但是在采用弯头进行连接时,弯头置于换热管中,也不容易观察到它的损坏,不利于及时进行修理。一般换热管内流体流动,由于压力和流体性质给换热管造成了很大的磨损,换热管经常需要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提高了企业成本。因此,上述问题是在对换热器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当予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弯头、封头,多根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壳体内相间横向平行排列,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连接采用所述弯头进行连接,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也采用所述弯头相连,所述封头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端头上,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采用翅片管,所述弯头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相接的部位为裸露弯头。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封头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封头与最上端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端头相连,另一个所述封头与最下端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相连,所述封头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弯头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采用扁平状的圆管制成,在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壁上涂敷有缓蚀剂和抗压膜。本技术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第一换热管采用弯头进行互相连接,使得整体的第一换热管呈螺旋状在壳体内排布,流体可以由最上端的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进入,连续流动至最下端的第一换热管,在最下端的第一换热管的末端出去,第二换热管和第一换热管结构相似,多根第一换热管和多根第二换热管在壳体中交错排列开,使用时只需在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通入不同的冷热流体,在封头的作用下流体在换热管和弯头内不断流动,达到传热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的换热器采用翅片管作为其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相比于一般的换热器采用光管作为其换热管传热效率高,相同的换热面积下,翅片管比光管的体积小,节省了壳体内的空间。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各自之间的连接部位采用裸露的弯头,弯头和换热管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焊缝裸露在外面,这种结构更易于发现泄漏等缺陷,更加易于维修。换热管采用扁平状的圆管相比于一般的圆管传热系数有很大的提高,在换热管内又涂敷上缓蚀剂和抗压膜,有效防止并抑制了水垢或污垢的产生,换热管内不易结构,不会造成污堵。提高了换热管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更换换热管的次数,大大节省了资源,减少了企业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壳体,2-第一换热管,3-第二换热管,4-弯头,5-封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弯头、封头,多根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壳体内相间横向平行排列,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的连接采用所述弯头进行连接,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也采用所述弯头相连,所述封头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端头上,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采用翅片管,所述弯头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相接的部位为裸露弯头。所述封头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封头与最上端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端头相连,另一个所述封头与最下端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相连,所述封头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弯头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均采用扁平状的圆管制成,在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壁上涂敷有缓蚀剂和抗压膜。本实施例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第一换热管采用弯头进行互相连接,使得整体的第一换热管呈螺旋状在壳体内排布,流体可以由最上端的第一换热管的一端进入,连续流动至最下端的第一换热管,在最下端的第一换热管的末端出去,第二换热管和第一换热管结构相似,多根第一换热管和多根第二换热管在壳体中交错排列开,使用时只需在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内通入不同的冷热流体,在封头的作用下流体在换热管和弯头内不断流动,达到传热的目的。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计的换热器采用翅片管作为其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相比于一般的换热器采用光管作为其换热管传热效率高,相同的换热面积下,翅片管比光管的体积小,节省了壳体内的空间。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各自之间的连接部位采用裸露的弯头,弯头和换热管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焊缝裸露在外面,这种结构更易于发现泄漏等缺陷,更加易于维修。换热管采用扁平状的圆管相比于一般的圆管传热系数有很大的提高,在换热管内又涂敷上缓蚀剂和抗压膜,有效防止并抑制了水垢或污垢的产生,换热管内不易结构,不会造成污堵。提高了换热管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更换换热管的次数,大大节省了资源,减少了企业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换热管(2)、第二换热管(3)、弯头(4)、封头(5),多根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在所述壳体(1)内相间横向平行排列,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2)的连接采用所述弯头(4)进行连接,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3)之间也采用所述弯头(4)相连,所述封头(5)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的端头上,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均采用翅片管,所述弯头(4)与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相接的部位为裸露弯头(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换热管(2)、第二换热管(3)、弯头(4)、封头(5),多根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在所述壳体(1)内相间横向平行排列,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2)的连接采用所述弯头(4)进行连接,相邻所述第二换热管(3)之间也采用所述弯头(4)相连,所述封头(5)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的端头上,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均采用翅片管,所述弯头(4)与所述第一换热管(2)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相接的部位为裸露弯头(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节能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齐坤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翼顺庆通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