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149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包括窗框,所述窗框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均连接转轴,所述转轴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连接窗扇;所述窗扇框架的第一侧框架的侧面为凹面,所述上框架中设有第一空腔,所述下框架中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均开口于所述凹面上;所述第一侧框架连接曲面扣板,所述曲面扣板卡扣连接转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内开式全平开窗可以实现180度的全平开状态,内开式窗扇打开后不占用室内的空间,避免与人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
本技术涉及门窗
,尤其涉及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
技术介绍
在建筑市场上窗户通常会用到推拉窗和平开窗两类。平开窗分为内开式和外开式两种,外开式只能朝外开启,不会占用室内空间,但在关闭窗户时,需要将身体探出窗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窗扇朝外的一面很难清理;内开式的窗扇只能朝内开启,虽然方便清洗窗扇的外侧,但是打开后会占用内部空间。平开窗主要利用风撑将窗框与窗扇铰接,由于结构限制,其开启角度在90度以内,不能实现180度的全平开状态,内开式窗扇打开后会占用室内的部分空间,并且打开的窗扇容易和人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包括窗框,所述窗框包括上边框、侧边框和下边框,所述下边框连接转轴,所述转轴连接上边框;所述转轴与侧边框平行设置;所述转轴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连接窗扇;所述窗扇包括窗扇框架和玻璃,所述窗扇框架包括上框架、下框架、第一侧框架和第二侧框架,所述第一侧框架为邻近转轴的侧框架,所述第一侧框架邻近转轴的侧面为凹面,所述凹面与转轴对应配合,所述上框架中设有第一空腔,所述下框架中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均开口于所述凹面上;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铰链连接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连接转轴,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第一空腔的腔壁;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三伸缩杆,所述第三伸缩杆铰链连接第四伸缩杆,所述第三伸缩杆连接转轴,所述第四伸缩杆连接第二空腔的腔壁;所述第一侧框架连接曲面扣板,所述曲面扣板与转轴对应配合,所述曲面扣板设有卡扣,所述转轴表面设有卡槽,所述卡扣和卡槽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下框架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一磁铁,所述侧边框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磁性相吸,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位置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上框架的内侧面上设有第三磁铁,所述侧边框的内侧面上设有第四磁铁,所述第三磁铁与第四磁铁的磁性相吸,所述第三磁铁与第四磁铁的位置对应设置。优选地,所述侧边框的外侧设有挡板。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框架(3.14)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设有把手。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内开式平开窗可以实现180度的全平开状态,内开式窗扇打开后贴近墙壁,不会占用室内的空间,避免与人或其他物体发生碰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内开式全平开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中所述内侧为朝向室内的一侧,所述外侧为朝向室外的一侧。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包括窗框1,所述窗框1包括上边框1.1、侧边框1.2和下边框1.3,所述下边框1.3螺纹连接转轴2,所述转轴2螺纹连接上边框1.1;所述转轴2与侧边框1.2平行设置。所述转轴2分别螺钉连接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所述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均螺钉连接窗扇3。所述第一连接器4包括第一伸缩杆4.1,所述第一伸缩杆4.1铰链连接第二伸缩杆4.2,所述第二伸缩杆4.2可以相对第一伸缩杆4.1在水平方向旋转,所述第一伸缩杆4.1螺钉连接转轴2,所述第二伸缩杆4.2螺钉连接窗扇3的第一空腔3.16的腔壁;所述第二连接器5包括第三伸缩杆5.1,所述第三伸缩杆5.1铰链连接第四伸缩杆5.2,所述第四伸缩杆5.2可以相对第三伸缩杆5.1在水平方向旋转,所述第三伸缩杆5.1螺钉连接转轴2,所述第四伸缩杆5.2螺钉连接窗扇3的第二空腔3.17的腔壁。所述第一伸缩杆4.1与第三伸缩杆5.1为同型号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4.2与第四伸缩杆5.2为同型号伸缩杆。所述窗扇3包括窗扇框架3.1和玻璃3.2,所述窗扇框架3.1包括上框架3.11、下框架3.12、第一侧框架3.13和第二侧框架3.14,所述第一侧框架3.13为邻近转轴2的侧框架,所述第二侧框架3.14为远离转轴2的侧框架。所述第一侧框架3.13邻近转轴2的侧面为凹面3.15,所述凹面3.15与转轴2对应配合;所述上框架3.11中设有第一空腔3.16,所述下框架3.12中设有第二空腔3.17,所述第一空腔3.16、第二空腔3.17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空腔3.16、第二空腔3.17均开口于所述凹面3.15上。所述第二侧框架3.14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设有把手,两个把手相对设置,便于窗扇3的开关。所述第一侧框架3.13铰链连接曲面扣板6,所述曲面扣板6与转轴2对应配合,所述曲面扣板6设有卡扣6.1,所述转轴2表面设有卡槽2.1,所述卡扣6.1和卡槽2.1对应设置,所述曲面扣板6通过卡扣6.1连接转轴2。所述下框架3.12的内侧面上粘结连接第一磁铁7,所述侧边框1.2的内侧面上粘结连接第二磁铁8,所述第一磁铁7与第二磁铁8的磁性相吸,所述第一磁铁7与第二磁铁8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上框架3.11的内侧面上粘结连接第三磁铁,所述侧边框1.2的内侧面上粘结连接第四磁铁,所述第三磁铁与第四磁铁的磁性相吸,所述第三磁铁与第四磁铁的位置对应设置。所述侧边框1.2的外侧焊接连接挡板1.21,所述挡板1.21与上边框1.1和下边框1.3均焊接连接,所述挡板1.21用于遮挡灰尘和风进入室内。本技术提供的内开式全开窗的窗扇3与转轴2有两种连接方式,当窗扇3通过曲面扣板6卡扣连接转轴2时,转轴2旋转就会带着窗扇3一起绕着转轴2旋转,拉动把手,窗扇3可以向内开启0-90°,此时第一连接器4位于第一空腔3.16内,第二连接器5位于第二空腔3.17内。当窗扇3开启至90°后,打开卡扣6.1,曲面扣板6与转轴2分离,拉拽窗扇3,使第一伸缩杆4.1、第二伸缩杆4.2、第三伸缩杆5.1、第四伸缩杆5.2拉伸至最长,然后将窗扇3以第一连接器4、第二连接器5的铰链处为轴,向墙壁方向旋转至窗扇3与墙壁平行,第一磁铁7与第二磁铁8相吸,第三磁铁与第四磁铁相吸,窗扇3即贴近墙壁,窗扇3实现开启1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1),所述窗框(1)包括上边框(1.1)、侧边框(1.2)和下边框(1.3),所述下边框(1.3)连接转轴(2),所述转轴(2)连接上边框(1.1);所述转轴(2)与侧边框(1.2)平行设置;所述转轴(2)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所述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均连接窗扇(3);/n所述窗扇(3)包括窗扇框架(3.1)和玻璃(3.2),所述窗扇框架(3.1)包括上框架(3.11)、下框架(3.12)、第一侧框架(3.13)和第二侧框架(3.14),所述第一侧框架(3.13)为邻近转轴(2)的侧框架,所述第一侧框架(3.13)邻近转轴(2)的侧面为凹面(3.15),所述凹面(3.15)与转轴(2)对应配合,所述上框架(3.11)中设有第一空腔(3.16),所述下框架(3.12)中设有第二空腔(3.17),所述第一空腔(3.16)、第二空腔(3.17)均开口于所述凹面(3.15)上;/n所述第一连接器(4)包括第一伸缩杆(4.1),所述第一伸缩杆(4.1)铰链连接第二伸缩杆(4.2),所述第一伸缩杆(4.1)连接转轴(2),所述第二伸缩杆(4.2)连接第一空腔(3.16)的腔壁;所述第二连接器(5)包括第三伸缩杆(5.1),所述第三伸缩杆(5.1)铰链连接第四伸缩杆(5.2),所述第三伸缩杆(5.1)连接转轴(2),所述第四伸缩杆(5.2)连接第二空腔(3.17)的腔壁;/n所述第一侧框架(3.13)连接曲面扣板(6),所述曲面扣板(6)与转轴(2)对应配合,所述曲面扣板(6)设有卡扣(6.1),所述转轴(2)表面设有卡槽(2.1),所述卡扣(6.1)和卡槽(2.1)对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开式全平开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1),所述窗框(1)包括上边框(1.1)、侧边框(1.2)和下边框(1.3),所述下边框(1.3)连接转轴(2),所述转轴(2)连接上边框(1.1);所述转轴(2)与侧边框(1.2)平行设置;所述转轴(2)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所述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器(5)均连接窗扇(3);
所述窗扇(3)包括窗扇框架(3.1)和玻璃(3.2),所述窗扇框架(3.1)包括上框架(3.11)、下框架(3.12)、第一侧框架(3.13)和第二侧框架(3.14),所述第一侧框架(3.13)为邻近转轴(2)的侧框架,所述第一侧框架(3.13)邻近转轴(2)的侧面为凹面(3.15),所述凹面(3.15)与转轴(2)对应配合,所述上框架(3.11)中设有第一空腔(3.16),所述下框架(3.12)中设有第二空腔(3.17),所述第一空腔(3.16)、第二空腔(3.17)均开口于所述凹面(3.15)上;
所述第一连接器(4)包括第一伸缩杆(4.1),所述第一伸缩杆(4.1)铰链连接第二伸缩杆(4.2),所述第一伸缩杆(4.1)连接转轴(2),所述第二伸缩杆(4.2)连接第一空腔(3.16)的腔壁;所述第二连接器(5)包括第三伸缩杆(5.1),所述第三伸缩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
申请(专利权)人:阜阳国润幕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