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056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至少4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内预制有下层横向分布筋及纵向分布筋,所述底板本体内设有至少两道桁架钢筋且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多个板厚控制垫块分布在底板本体内并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上设置有上排过孔和下排过孔,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下端预埋在底板本体内并通过下排过孔套设在下层横向分布筋上且避开下层纵向分布钢筋及桁架钢筋,所述板厚控制垫块的上排过孔用于套设在上层横向分布筋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便于预制底板堆放,有效控制叠合楼板的厚度,提高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
技术介绍
为全面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模式,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装配式建筑已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符合工业化发展的结构形式,具有高效减排、绿色低碳、构件质量高、减轻劳动力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装配式楼板的形式多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叠合楼板构造是先在工厂预制模板上配置分布筋和桁架筋,然后浇筑混凝土,制成预制底板,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运送到施工现场,再配以上部钢筋和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在后浇混凝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混凝土浇筑厚度难以准确控制的情况,导致混凝土浇筑过厚,为后期竖向预制构件的吊装施工带来影响。由于目前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竖向连接大多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插入套筒内的连接钢筋作为不同预制构件荷载传递的主要承担者。下层预制构件顶部的预留钢筋,除了要插入上层预制构件底部的套筒外,还要经过上下层预制构件之间的叠合楼板及水平接缝,叠合楼板的现浇层如果厚度控制不好,会影响连接钢筋插入套筒的深度。然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叠合板厚度控制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减少了套筒内连接钢筋的有效锚固长度,导致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强度达不到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控制叠合板的厚度至关重要。目前,在叠合板施工过程中,后浇层要对浇筑面进行找平,以控制整个叠合板的高度。传统的找平技术在四周弹上标高控制线,确定高度后进行浇筑再水平刮平,该技术不仅过于繁琐,且易出现偏差,导致叠合板浇筑过厚。另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中对叠合板的堆放方式有具体规定:堆放时堆放场地应平整夯实,堆放时底板与地面之间应有一定空隙,垫木放置位置在桁架侧边,板两端(至板端200mm)及跨中位置均应设置垫木且间距不大于1.6m,垫木应上下对齐,不同板号应分别堆放,堆放高度不宜大于6层。在实际堆放过程中,由于垫木人为放置,需量定垫木的放置位置,再放置通长垫木条,操作过于繁琐,一些构件厂甚至不放置垫木,直接将通长垫木条架设在桁架钢筋上进行堆放,这样会导致桁架钢筋被压弯。为此,亟需一种便于控制叠合板厚及堆放的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能够便于堆放且有效控制叠合楼板厚度,提高施工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本体和至少4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内预制有下层横向分布筋及纵向分布筋,所述底板本体内设有至少两道桁架钢筋且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多个板厚控制垫块分布在底板本体内并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所述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各布置不少于2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布置的板厚控制垫块与预制底板纵向板端边距为200mm;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上设置有上排过孔和下排过孔,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下端预埋在底板本体内并通过下排过孔套设在下层横向分布筋上且避开下层纵向分布筋及桁架钢筋,所述板厚控制垫块的上排过孔用于套设在上层横向分布筋上;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为预制且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板厚控制垫块外表面粗糙,且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小于4mm。进一步的,所述板厚控制垫块的高度与叠合楼板的厚度一致。进一步的,所述上排过孔的直径大于等于上层横向分布筋的直径,所述下排过孔的直径大于等于下层横向分布筋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为长方体结构或者圆柱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板厚控制垫块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底板本体使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进一步的,预制底板在堆叠摆放时,堆叠层数小于等于6层,相邻的板厚控制垫块与底板本体之间设置有垫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板厚控制垫块控制了混凝土现浇时的标高,同时作为控制叠合板厚度的依据;2、预制底板堆放时,板厚控制垫块同时具有支撑上层预制底板的功能,减少了木方的使用,同时达到更好的传力效果;3、板厚控制垫块皆为预制且外表面粗糙,使其与叠合板粘结性能更强;4、上排过孔和下排过孔穿入上下层横向分布钢筋,保证了分布钢筋有足够的混凝土保护层;5、一定程度上减少保护层垫块的使用,节省了材料。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预制底板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预制底板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板厚控制垫块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堆叠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的一实施例,包括底板本体1和4个板厚控制垫块2,板厚控制垫块分布在底板本体表面,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各布置2个板厚控制垫块,底板本体内预制有下层横向分布筋及纵向分布钢筋,底板本体表面设置有三个桁架钢筋3。当板厚控制垫块的数量大于4个时,先保证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各布置不少于2个板厚控制垫块,其余的优先在纵向跨中位置进行布置。板厚控制垫块上设置有上排过孔4和下排过孔5,板厚控制垫块下端预埋在底板本体内并通过下排过孔套设在下层横向分布筋上且避开下层纵向分布筋及桁架钢筋,板厚控制垫块的上排过孔用于套设在上层横向分布筋上。在制备底板本体时,先将板厚控制垫块通过下排过孔套设在下层横向分布钢筋上,初步确定板厚控制垫块的安放位置,然后绑扎下层横向分布筋以及纵向分布筋,在绑扎的同时将桁架钢筋根据设计要求固定在相应位置上,随后根据桁架钢筋以及纵向分布筋的位置调整板厚控制垫块的安放位置,最后浇筑制备,板厚控制垫块与浇筑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实现预埋固定。上述的上排过孔的直径大于等于上层横向分布筋的直径,下排过孔的直径大于等于下层横向分布筋的直径,以保证施工的便捷性。该板厚控制垫块露出底板本体表面的部分具有上排过孔,用于在浇筑叠合楼板上半部分前,供上层横向分布筋穿设,在制备完成叠合楼板后,板厚控制垫块与叠合楼板完全结合,形成一体,因此无需拆卸,操作便捷,并且由板厚控制垫块套设在上层横向分布筋上,能够起到对上层横向分布筋定位,也起到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效果。因为整个叠合板厚度高于桁架钢筋高度,板厚控制垫块高度与叠合板厚度一致,因此板厚控制垫块也高于桁架钢筋,在预制底板堆叠摆放时,上层的底板本体则通过垫木7与下层的板厚控制垫块表面抵接,因此板厚控制垫块也具有支撑上层预制底板的功能,实现满足规定的堆放要求。再者,将板厚控制垫块的高度设置为与叠合楼板的厚度一致,这样板厚控制垫块即是判定叠合楼板厚度的标准,起到标高作用,提高施工的便捷度及施工质量。在堆放时,位于预制底板长度方向上的两个板厚控制垫块之间均设置有木方8,通过在堆叠时人工进行摆放,而木方的高度则与板厚控制垫块凸出预制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本体和至少4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内预制有下层横向分布筋及纵向分布筋,所述底板本体内设有至少两道桁架钢筋且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多个板厚控制垫块分布在底板本体内并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所述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各布置不少于2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布置的板厚控制垫块与预制底板纵向板端边距为200mm;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上设置有上排过孔和下排过孔,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下端预埋在底板本体内并通过下排过孔套设在下层横向分布筋上且避开下层纵向分布筋及桁架钢筋,所述板厚控制垫块的上排过孔用于套设在上层横向分布筋上;/n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为预制且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板厚控制垫块外表面粗糙,且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小于4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叠合楼板预制底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本体和至少4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内预制有下层横向分布筋及纵向分布筋,所述底板本体内设有至少两道桁架钢筋且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多个板厚控制垫块分布在底板本体内并凸出于预制底板表面,所述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各布置不少于2个板厚控制垫块,所述底板本体纵向两端布置的板厚控制垫块与预制底板纵向板端边距为200mm;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上设置有上排过孔和下排过孔,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下端预埋在底板本体内并通过下排过孔套设在下层横向分布筋上且避开下层纵向分布筋及桁架钢筋,所述板厚控制垫块的上排过孔用于套设在上层横向分布筋上;
所述板厚控制垫块为预制且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板厚控制垫块外表面粗糙,且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小于4mm。


2.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晓原义伟孙良君程栋华姜程鹏刘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五嘉晨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