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
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的
,尤其是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特别涉及其机械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宜采用主跨钢梁、边跨混凝土梁的混合梁结构。该结构形式能在显著减轻主跨主梁重量的同时解决边跨压重问题。传统的钢混结合段,采用承压板、配合竖向2至4排剪力键的钢格室,已被运用于较大跨径的混合梁斜拉桥或小跨径的自锚式悬索桥。但对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由于主梁内力随跨径增加而迅速增大,其钢混结合段须较常规结构更为复杂。基于此,亟需一种适应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钢-混结合段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型钢-混结合部的连接效果好且受力合理。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所述钢混结合段结构依次包括混凝土横梁段、钢格室段、钢梁加劲变高段和钢梁加劲等高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混结合段结构依次包括混凝土横梁段(1)、钢格室段(2)、钢梁加劲变高段(3)和钢梁加劲等高段(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混结合段结构依次包括混凝土横梁段(1)、钢格室段(2)、钢梁加劲变高段(3)和钢梁加劲等高段(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格室段(2)由位于顶部的钢格室顶板(5)和位于底部的钢格室底板(6)构成,钢格室段(2)由上部钢格室层(7)和下部钢格室层(8)层构成,上部钢格室层(7)和下部钢格室层(8)内均纵向分布有若干块钢格室隔板(9),钢格室隔板(9)用于纵向支撑上部钢格室层(7)和下部钢格室层(8)的顶部和底部,上部钢格室层(7)和下部钢格室层(8)之间设有第一支撑用腹板,第一支撑用腹板上下支持上部钢格室层(7)和下部钢格室层(8),下部钢格室层(8)的两侧形成钢格室斜向段(11),钢格室斜向段(11)与上部钢格室层(7)形成连接,钢格室斜向段(11)与上部钢格室层(7)连接处的钢格室段(2)外壁上设第一腹板(12),两片第一支撑用腹板之间设有水平分布的第一支撑用腹板连接件(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跨径自锚式悬索桥的有格室钢混结合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加劲变高段(3)由变高段上层(14)和变高段下层(15)构成,变高段上层(14)的顶部为变高段顶板(16),变高段上层(14)的底部为变高段上层格栅板(17),变高段下层(15)的底部为变高段底板,变高段下层(15)的顶部为变高段下层格栅板(19),在变高段上层(14)和变高段下层(15)内,沿着钢梁加劲变高段(3)长度走向均分布有若干块变高纵向加劲肋(20),变高纵向加劲肋(20)在变高段上层(14)内分别向上支支撑变高段顶板(16),向下支撑变高段上层格栅板(17),变高纵向加劲肋(20)在变高段下层(15)内分别向上支撑变高段下层格栅板(19),向下支撑变高段底板,变高段下层(15)的两侧形成斜向分布的斜向变高段下层段(21),两侧的斜向变高段下层段(21)的外侧与上述变高段上层(14)两侧形成连接,该连接处外壁设有第二腹板(22),变高段上层(14)和变高段下层(15)之间设有第二支撑用腹板(27),第二支撑用腹板(27)用于向上支撑变高段上层(14),向下支撑变高段下层(15),变高段上层(14)和变高段下层(15)与钢格室段(2)连接处均设有承压板(23),变高段上层(14)和变高段下层(15)与钢梁加劲等高段(4)的连接处设有横隔板(24),变高纵向加劲肋(20)处等间距分布有竖向加劲肋(25),变高段上层(14)内的竖向加劲肋(25)的两端分别抵住变高段顶板(16)和变高段上层格栅板(17),变高段下层(15)内的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济,李洞明,戴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