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572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6
设为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该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具有:第1管座部件(1、1a),其在表面搭载有光学模块等温度控制对象体;第2管座部件(2),其与所述第1管座部件(1、1a)相对;以及热电冷却器(5),其被所述第1管座部件(1、1a)和所述第2管座部件(2)夹着,对所述温度控制对象体进行控制,并且将所述第1管座部件(1、1a)和所述第2管座部件(2)之间的空间以导热率低的绝缘性树脂(6)进行了填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现光学模块的温度控制功能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具有热电冷却器(下面有时也称为TEC:ThermoelectricCooler)及光学结构要素的同轴冷却光学模块中,在管座上表面(有时也称为孔眼(eyelet)的上表面)搭载TEC,在TEC上表面堆叠地安装光学部件、其它部件,构成同轴冷却光学模块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公开了在TEC的上表面安装部件的箱型光纤模块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公开了使得在珀耳帖元件安装用作光源的发光元件变得容易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另外,公开了不与引线电极周缘的凸起部干涉,减少高频传播损耗的光元件用管座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并且,公开了使用已有的CAN封装件,将珀耳帖元件配置于管座之下而对元件整体进行冷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093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32524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5789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50182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508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现有的方法中,由于需要向热电冷却器其本身堆叠光学部件,因此通过由搭载部件造成的应力等,有可能使光学部件的光轴不稳定,产生光路的变动等,对与光轴相关的光学部件的特性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热电冷却器对热电元件的应力也大,因此存在由于下落的冲击、振动等干扰而使热电冷却器破损这样的问题。下面使用图8对该问题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在构成光学模块的情况下,例如如图8所示,需要在热电冷却器5的正上方的位置搭载光学部件7。在该情况下,从管座20算起的高度变高,其姿势容易成为不稳定的状态,因此由于热应力等,担心光学部件7的一个部件即LD芯片10的光轴变得容易偏移等与光轴相关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光学部件7所使用的堆叠部件的自重施加于热电冷却器5,因此在施加了振动、冲击时,施加于热电冷却器5的应力变大,容易发生成为热电冷却器5的支撑柱的热电元件5a的破损、从热电冷却器5的基板5b和管座20之间的接合部分出现的剥离。特别地,在通过导电性树脂将热电冷却器5和管座20键合的情况下,由冲击导致的剥离的可能性变高。此外,将电信号供给至LD芯片的引线3a、及将电信号供给至热电冷却器5的引线3b从管座20的上表面凸出地安装于管座20。另外,引线3b在连接点部4处与热电冷却器5的基板5b连接。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是将CAN型的光学模块的温度控制功能作为管座的一个功能而实现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特别地,其目的在于实现下述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该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抑制了由相对于部件的应力变动等造成的光轴的位置变动等与光轴相关的特性变动的发生。另外,特别地,其目的在于实现下述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为了对由外部空气的影响导致的热电冷却器的破损进行抑制,该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以使得在管座的一个部件中内置的结构部件的延伸轮廓线将热电冷却器包围的方式构成。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管座部件,其在表面搭载有温度控制对象体;第2管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管座部件的背面侧,在所述第2管座部件与所述第1管座部件之间夹入热电冷却器,该热电冷却器进行所述温度控制对象体的温度控制;以及绝缘性树脂,其填充在所述第1管座部件及所述第2管座部件之间。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能够减小管座上表面的搭载部件的高度尺寸,能够通过使施加至部件的应力的变动减小,从而抑制对光学模块的与光轴相关的特性变动的影响。另外,能够保护内置的热电冷却器不受下落的冲击、振动等干扰损害。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搭载有光学模块的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外部空气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影响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外部空气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影响的图。图6是用于详细说明图3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第1管座部件的构造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课题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一个例子的图。另外,图2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搭载有光学模块的图。在图1中,在用于对光学模块等温度控制对象体进行搭载的圆板状的第1管座部件1的紧下侧,用于将该光学模块冷却为适当的温度的热电冷却器5(下面,有时也称为TEC5。TEC:ThermoelectricCooler)搭载于与第1管座部件1相对地以同轴方式配置的圆板状的第2管座部件2的上表面。这里,热电冷却器5通过焊料、导电性树脂等导电性材料接合于第1管座部件1及第2管座部件2的表面。另外,在上述第1管座部件1和第2管座部件2处,在2个管座的轴向贯穿地设置有将电信号供给至上述光学模块的引线3a。而且,如图2所示,该引线3a在第1管座部件1的上表面凸出,从而与在第1管座部件1的上表面搭载的作为光学部件7的一个结构部件的LD(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的简称)芯片10通过(未图示的)Au导线等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来自外部的动作控制。另外,将电信号供给至上述热电冷却器5的引线3b是将第2管座部件2贯穿而设置的,在连接点部4处与热电冷却器5的基板5b连接。另外,作为热电冷却器5的电极的(未图示的)阳极和阴极在上述连接点部4处,通过焊料等与上述引线3b接合。由此,上述阳极和阴极这2个端子能够用作来自热电冷却器5的外部的控制用端子(电极)。并且,在上述第1管座部件1和第2管座部件2之间,以将第1管座部件1和第2管座部件2之间的空间填满的方式填充、或以将热电冷却器5包围的方式填充有导热率小的绝缘性树脂6。由此,起到使热电冷却器5所产生的热的影响在第1管座部件1和第2管座部件2之间分散开的作用。另外,除此之外,实现保护热电冷却器5不受由下落的冲击、振动等造成的干扰损害的作用。此外,将第1管座部件1和第2管座部件2贯穿的引线3a在第1管座部件1及第2管座部件2的适当的同一半径之上,以大致等间隔地分离的方式设置4处,与绝缘性树脂6一起成为用于保护热电冷却器5的加强件。接着,使用图2,说明在第1管座部件1的上表面构成热电冷却器5之外的部件的情况下的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的作用。如该图所示,是在第1管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其特征在于,具有:/n第1管座部件,其在表面搭载有温度控制对象体;/n第2管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管座部件的背面侧,在所述第2管座部件与所述第1管座部件之间夹入热电冷却器,该热电冷却器进行所述温度控制对象体的温度控制;以及/n绝缘性树脂,其填充在所述第1管座部件及所述第2管座部件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管座部件,其在表面搭载有温度控制对象体;
第2管座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管座部件的背面侧,在所述第2管座部件与所述第1管座部件之间夹入热电冷却器,该热电冷却器进行所述温度控制对象体的温度控制;以及
绝缘性树脂,其填充在所述第1管座部件及所述第2管座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将所述第1管座部件及所述第2管座部件贯穿,将电信号供给至所述温度控制对象体的引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电冷却器内置型管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电冷却器具有成为支撑柱的热电元件以及与所述第1管座部件及所述第2管座部件各自接合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渊孝浩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