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172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杆式连接器(10)具备电线(24)、壳体(14)、罩盖(32)、杆(16)及捆扎带(44),其中,杆相对于壳体安装为能够转动,杆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结束位置之间转动,罩盖具备:电线导出部(34),将从壳体引出的电线向与其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而导出;及电线固定部(36),将电线固定于电线导出部,电线固定部具备位于罩盖的内部侧的第一侧壁38、位于罩盖的外部侧的第二侧壁(40)及配置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底壁(42),在嵌合开始位置处通过杆的一部分与第二侧壁抵接而进行杆的止转,底壁具有供捆扎带插通的一对带插通孔(46)。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杆式连接器实现罩盖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杆式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杆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连接器壳体、电线盖及杆而构成的杆式连接器。杆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接器壳体。从而,杆能够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杆在处于初始位置时是在上下方向上立起的姿态,在处于嵌合位置时是以顶端侧高于后端侧的方式倾斜的姿态。电线盖以覆盖连接器壳体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电线盖具有改变导入到其内部的电线的朝向并向外部导出的导出部。在电线盖的导出部设置有安装用于固定电线的捆扎带的带安装凹部。带安装凹部从电线盖的导出部向电线的导出方向突出设置。带安装凹部具备位于电线盖的内部侧的第一侧壁及位于电线盖的外部侧的第二侧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459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的杆式连接器中,由于在初始位置处通过杆与第一侧壁抵接而进行杆的止转,因此带安装凹部成为从杆的侧缘突出的姿态,成为电线盖大型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杆式连接器具备电线、壳体、罩盖、杆及捆扎带,所述杆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为能够转动,所述杆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结束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罩盖具备:电线导出部,将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所述电线向与其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而导出;及电线固定部,将所述电线固定于所述电线导出部,所述电线固定部具备位于所述罩盖的内部侧的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罩盖的外部侧的第二侧壁及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底壁,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通过所述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而进行所述杆的止转,所述底壁具有供所述捆扎带插通的一对带插通孔。专利技术效果能够使罩盖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杆式连接器的后方立体图,是对杆位于嵌合开始位置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2是杆位于嵌合开始位置的状态下的杆式连接器的后视图。图3是杆位于嵌合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的杆式连接器的后方立体图。图4是杆位于嵌合开始位置的状态下的杆式连接器的侧视图。图5是杆位于嵌合结束位置的状态下的杆式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是杆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的杆式连接器的侧视图。图7是在收纳位置处取下了罩盖的状态下的杆式连接器的侧视图。标号说明10:杆式连接器12:对方侧壳体14:壳体16:杆18:第一罩部20:第二罩部22:突起部24:电线26:滑块28:臂部28A:侧缘30A:顶端侧连结部30B:基端侧连结部32:罩盖34:电线导出部36:电线固定部38:第一侧壁40:第二侧壁40A:侧部42:底壁44:捆扎带46:带插通孔L:长度R1:后方区域R2:侧方区域W1、W2:宽度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进行说明。(1)本专利技术的杆式连接器具备:电线、壳体、罩盖、杆及捆扎带,所述杆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为能够转动,所述杆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结束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罩盖具备:电线导出部,将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所述电线向与其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而导出;及电线固定部,将所述电线固定于所述电线导出部,所述电线固定部具备位于所述罩盖的内部侧的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罩盖的外部侧的第二侧壁及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底壁,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通过所述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而进行所述杆的止转,所述底壁具有供所述捆扎带插通的一对带插通孔。当杆从嵌合结束位置向嵌合开始位置转动时,通过杆的一部分与第二侧壁抵接而进行杆的止转。由于在嵌合开始位置处电线固定部不从杆突出,因此能够使罩盖以相应的程度小型化。当在电线固定部形成卷绕捆扎带的沟槽时,由于在沟槽的外周侧未留有底壁,因此成为电线固定部的强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当不在电线固定部设置带插通孔而在外周直接卷绕捆扎带时,在使杆向嵌合开始位置转动时,杆与捆扎带抵接,担心嵌合操作性降低。为了不使杆与捆扎带接触需要使电线固定部变细,则电线固定部的强度降低。所以如果在电线固定部设置一对带插通孔,则至少在带插通孔的周围留有底壁,由于无需使电线固定部变细,因此能够避免电线固定部的强度降低。(2)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杆具备一对臂部及将所述一对臂部的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所述一对臂部的侧缘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两侧部抵接。由于一对臂部的侧缘与第二侧壁的两侧部抵接,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杆的止转。(3)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杆的所述连结部具备将所述臂部的顶端部彼此连结的顶端侧连结部及将所述臂部的基端部彼此连结的基端侧连结部,所述顶端侧连结部在所述嵌合结束位置处不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侧方区域而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后方区域。由于顶端侧连结部不配置于壳体的侧方区域,因此例如在以左右对称的方式接近地配置一对杆式连接器,并且以顶端侧连结部彼此接近的方式使杆转动时,能够避免顶端侧连结部彼此干涉。(4)优选为如下结构:所述杆能够转动到收纳位置,该收纳位置是所述顶端侧连结部不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后方区域而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侧方区域的位置。由于顶端侧连结部不配置于壳体后方区域,因此例如在将端子插入于壳体的内部时,顶端侧连结部不会造成阻碍,能够在将杆组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将端子插入于壳体的内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杆式连接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这些例示,由请求保护的范围所示,意图包含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杆式连接器10具备壳体14及能够转动地安装于壳体14的杆16。如图3所示,壳体14嵌合于对方侧壳体12。在此,将壳体14与对方侧壳体12的嵌合脱离方向视作前后方向,并将彼此的嵌合面侧视为前侧。图3如所示,对方侧壳体12具备第一罩部18及第二罩部20。在第一罩部18的内部嵌合壳体14。在第二罩部20的内部嵌合与壳体14不同的其他的壳体(未图示)。在第一罩部18的外周面及第二罩部20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多个突起部22。如图1所示,壳体14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在壳体14以向前后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有多个腔室。在多个腔室中分别收纳有未图示的多个端子。在多个端子分别连接有电线24,如图2所示,电线24在从腔室向后方(图2的D1箭头线示出的方向)引出之后,向与该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而向侧方(图1的D2箭头线示出的方向)引出。在此,如从图4到图7所示,壳体14的嵌合方向后方的区域为后方区域R1。另外,壳体14的侧方(从图4到图7的S箭头线示出的方向)的区域为侧方区域R2。在壳体14的两个侧面安装有呈板状的一对滑块26,在图4中仅图示出了前侧的滑块26。滑块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杆式连接器,具备电线、壳体、罩盖、杆及捆扎带,其中,/n所述杆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为能够转动,所述杆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结束位置之间转动,/n所述罩盖具备:电线导出部,将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所述电线向与其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而导出;及电线固定部,将所述电线固定于所述电线导出部,/n所述电线固定部具备位于所述罩盖的内部侧的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罩盖的外部侧的第二侧壁及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底壁,/n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通过所述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而进行所述杆的止转,/n所述底壁具有供所述捆扎带插通的一对带插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05 JP 2019-0394911.一种杆式连接器,具备电线、壳体、罩盖、杆及捆扎带,其中,
所述杆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为能够转动,所述杆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结束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罩盖具备:电线导出部,将从所述壳体引出的所述电线向与其引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弯曲而导出;及电线固定部,将所述电线固定于所述电线导出部,
所述电线固定部具备位于所述罩盖的内部侧的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罩盖的外部侧的第二侧壁及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底壁,
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通过所述杆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而进行所述杆的止转,
所述底壁具有供所述捆扎带插通的一对带插通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川直孝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