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传感光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3152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变形传感光缆,其中的每根光纤1的首段与圆细杆2连为一体。外壳3每隔一间距有一空腔4。空腔4之间的圆细杆2与外壳内腔有间隙,但在中间处与外壳3固连。光纤1在空腔4内的裸露部分成一曲线。每根光纤的没有与圆细杆2连为一体的后段动配合地穿过其后的光缆。(*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利用微弯原理的光纤传感光缆测应力,应变和变形有关。已有的利用微弯原理的扭曲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当光缆在拉伸或压缩的情况下,微弯发生改变时,将引起通过光纤内的光发生损耗的改变。通过OTDR仪测量光衰减的变化状况,即可了解光纤的变形情况。已有的光纤传感器是将光纤和钢丝彼此之间扭在一起,当传感器受拉力时,钢丝拉直,使光缆微弯发生改变。其缺点是测试范围不大和测试精度较差。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测试范围大,测试精度高的轴向变形传感器光缆。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每根光纤1的首段与细杆2连为一体。光纤外壳3内每隔一间距有一空腔4。空腔4之间的细杆2与外壳3内腔有间隙,但在中间有一处与外壳3固连。光纤1在空腔2内成一曲线。每根光纤1没有与细杆2连为一体的后段动配合地穿过其后的光缆。本技术的每根光纤1与细杆2连为一体段有光纤盘5,光纤1挠在盘上,盘外有壳体6,盘上光纤1的两端与细杆2连为一体。本技术的细杆2和光纤盘5有通道与光纤1的后段动配合。本技术的外壳3的外表面有螺纹7。本技术用于测量被测物的变形和应力应变大小。测试原理为当变形传感光缆埋入被测物中,被测物发生变形时,引起光缆长短发生改变。由于园细杆只在中间有一点同外壳固定,两端与外壳内腔动配合,外壳变形不会引起园细杆发生长短的变形,只是使园细杆在空腔4内的间距发生变化,而使空腔4内自由光纤弯曲发生改变,使通过光纤的光损耗发生改变,通过OTDR仪测光损耗的改变,从而反映变形的大小。由于光纤的微弯部分在空腔内,光缆受横向力和剪切力对光纤的微弯无影响,排除了横向力和剪切力的藕合作用对测量变形的影响。每根光缆中有数根或数十根传感光纤,因此可测长度数百米至数公里内的被测物的变形。由于微弯的大小和每米中微弯的多少能随意改变,因此本技术的测试范围大,每根光纤的测量长度可达100米,精度可高达0.1με,最大测值可达2万με,适合于任何水电工程和大型结构的监测。本技术的测试方法简便,直观,准确性高,易于分析。如下是本技术的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图。图3为图1的I-I剖视图。图4为图2的II-II剖视图。如下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外壳3内每隔200mm的间距有一个直径为φ14mm园柱形空腔4。空腔4由直径为φ5的园细杆2连接。园细杆2与外壳3内腔有间隙,但在中间处A点连为一体。光纤1与园细杆2连为一体,在空腔4裸露部分微弯成曲线。光缆的某两个空腔4之间的与园细杆2连为一体的光纤1的中间段有光纤盘5,光纤1裸露地挠于盘上约60-120m,盘外有壳体6,盘上光纤的两端与园细杆连为一体。其作用是克服光损耗缓减区,使光缆的测试连续。光纤1在空腔4产生微弯时光发生损耗,衰减。其损耗有一缓减区。其距离为60-120m范围内,为了避免缓减区影响光缆对微弯的连续测试,利用光纤盘将光纤挠60-120米在盘上,使缓减区在空间距离上缩短成一点,从而避免了缓减区对测试的影响。每根光纤1与园细杆连为一体段的长度为100米,每根光缆中首端与末端另有数150左右光纤以克服仪器的测试盲区。每根光纤1的后段穿过后面光缆园细杆2上的孔,光纤盘上也有孔8供光纤延伸段穿过。每根光缆中有数根或数十根光纤1。每根光缆的背向光损耗控制在30dB以内。一根光纤的测试参数如下表 </tables>*测值范围中,负号为拉,正号为压。表中所给参数为一根传感光纤的测值范围。权利要求1.变形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每根光纤(1)的首段与细杆(2)连为一体,外壳(3)内每隔一间距有一空腔(4),空腔(4)之间的细杆(2)与外壳内腔有间隙,但有一处与外壳(3)固连,光纤(1)在空腔(4)内的部分成一曲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光缆,其特征在于每根光纤(1)与细杆(2)连为一体部分有光纤盘(5),其上挠有光纤(1),盘外有壳体(6),盘上光纤的两端与细杆(2)连为一体。每根光纤(1)的没有与细杆(2)连为一体的后段动配合地穿过其后的所有光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形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细杆(2)和光纤盘(5)有通道(8)与光纤(1)的后段动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形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外壳(3)的外表面有螺纹(7)。专利摘要本技术为变形传感光缆,其中的每根光纤1的首段与圆细杆2连为一体。外壳3每隔一间距有一空腔4。空腔4之间的圆细杆2与外壳内腔有间隙,但在中间处与外壳3固连。光纤1在空腔4内的裸露部分成一曲线。每根光纤1的没有与圆细杆2连为一体的后段动配合地穿过其后的光缆。文档编号G01B11/16GK2280284SQ96233580公开日1998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19日专利技术者唐剑虹, 甘霖 申请人: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变形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每根光纤(1)的首段与细杆(2)连为一体,外壳(3)内每隔一间距有一空腔(4),空腔(4)之间的细杆(2)与外壳内腔有间隙,但有一处与外壳(3)固连,光纤(1)在空腔(4)内的部分成一曲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剑虹甘霖
申请(专利权)人: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