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2824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首先对对象湿地的水域进行分段抽水清淤,将抽出的湿地水体存放至厌氧池,将清理出来的淤泥进行除杂、浸泡、曝气、沉淀和分离,获得活性污泥和沉积淤泥;将沉积淤泥干燥至含水量不超过5%,粉碎后加入EM菌粉、氨氧化细菌粉、枯草芽孢杆菌粉、普罗生物促生剂、火山泥进行混合均匀,获得菌泥;将活性污泥放入湿地水体中,进行间断性曝气;将菌泥回填至该抽水清淤的水域段,在菌泥上种植沉水植物和设置微生物附着基,并将所述湿地水体灌注回该水域段;在该水域段设置生态浮床,并投放底栖动物、鱼类和虾类。本申请可以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构建完整的水生动物生态链和微生物群落,促使湿地污染物削减、水质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湿地水体修复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由于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湿地污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当水中的氮磷聚集到一定浓度就会导致蓝藻暴发,由于蓝藻爆发导致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不能进行必须的光合作用;加上氧气供给等生境条件恶劣,水生植被的恢复非常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恢复措施,改善水体环境,才能达到修复湿地的目的。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去除污染水体中过多的N、P养分以及Hg、Cr、Zn、Cu等重金属离子;通过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生动物、好氧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水平,防止水体恶臭变质,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水体美观。但是,在修复湿地的水体环境时,通过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水生动物的生态链来吸收、降解水体的污染物质,减轻水体的污染程度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湿地污染修复最难的是浊水变清澈,一旦变成清水了,就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S1:对对象湿地的水域进行分段抽水清淤,将抽出的湿地水体存放至厌氧池,将清理出来的淤泥进行除杂、浸泡、曝气、沉淀和分离,获得活性污泥和沉积淤泥;/n步骤S2:将所述沉积淤泥暴晒或高温干燥至含水量不超过5%,再将干燥后的沉积淤泥进行粉碎,加入EM菌粉、氨氧化细菌粉、枯草芽孢杆菌粉、普罗生物促生剂、火山泥进行混合均匀,获得菌泥;/n步骤S3:将所述活性污泥放入所述湿地水体中,进行间断性曝气;/n步骤S4:将菌泥回填至该抽水清淤的水域段,回填厚度为35~50cm,在菌泥上种植沉水植物和设置微生物附着基,并将步骤S3的湿地水体灌注回该水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对对象湿地的水域进行分段抽水清淤,将抽出的湿地水体存放至厌氧池,将清理出来的淤泥进行除杂、浸泡、曝气、沉淀和分离,获得活性污泥和沉积淤泥;
步骤S2:将所述沉积淤泥暴晒或高温干燥至含水量不超过5%,再将干燥后的沉积淤泥进行粉碎,加入EM菌粉、氨氧化细菌粉、枯草芽孢杆菌粉、普罗生物促生剂、火山泥进行混合均匀,获得菌泥;
步骤S3:将所述活性污泥放入所述湿地水体中,进行间断性曝气;
步骤S4:将菌泥回填至该抽水清淤的水域段,回填厚度为35~50cm,在菌泥上种植沉水植物和设置微生物附着基,并将步骤S3的湿地水体灌注回该水域段;
步骤S5:在该水域段设置生态浮床,并投放底栖动物、鱼类和虾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所沉水植物为靖西海菜花、菹草、水毛茛、黑藻、大茨藻、小茨藻、凤凰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湿地水体曝气次数为3~8次,每隔10~16h曝气6~8h,每次曝气水中氧的溶解量8mg/L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淤泥浸泡20h~24h,浸泡与曝气同步进行,曝气强度为10~20L/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暴晒或高温干燥的时间不少于24h,温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贵英何俊梅苏洁莹张敏华段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广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