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建文专利>正文

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73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仅三层材料,从上而下依次包括面层、吸水树脂层、底层,所述吸水树脂层由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和高吸水纤维组成;面层和底层均为亲水型无纺布,底层与吸水树脂和面层复合后,两侧多出的部分与面层折合,面层未折合的部分与底层的边缘形成导流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底层折合导流槽设计,高吸水纤维吸液膨胀为高分子吸水树脂提供吸液空间,提升液体吸收速度,改进吸收体扩散性能,提高芯体利用率,降低尿液返渗和漏尿,且芯体厚度仅为1.3mm,吸收体更薄,透气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
本技术涉及纸尿裤
,特别是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
技术介绍
吸收体直接影响纸尿裤的吸收性能和体验感受,是纸尿裤最重要核心技术部件,吸收体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纸尿裤品质。现有市场上的吸收体主要以木浆芯体和复合芯体为主。木浆芯体由绒毛浆和吸水树脂混合而成,木浆芯体吸液速度快,产品较柔软,但绒毛浆与吸水树脂通常为1:1混合,芯体较厚,绒毛浆吸液后膨胀,吸收通道变小,不易透气;芯体强度难以维持,易起陀,断层,宝宝穿戴后会出现不舒适感;木浆芯体多次吸收扩散较短,长时间使用局部吸收量过大,液体易回渗析出,造成漏尿,引发湿疹,甚至红屁屁。复合芯体由无纺布、高分子吸水树脂、蓬松布等构成,通常为五层材料结构。复合芯体较薄,透气性较好,吸收后不起坨,不断层。但复合芯体需要在整个覆盖布面上涂覆热熔胶固定高分子树脂,部分高分子表面被热熔胶包裹,难以完全发挥吸水性能,从而造成复合芯体吸水速度慢,当尿液一次大量排出时,吸水树脂来不及吸液,存在漏尿风险。五层结构的复合芯体中高吸水树脂于夹持在片层之间,吸水膨胀过程会受阻,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一些未完全吸收的液体以及部分吸收的液体返渗到面层,影响与皮肤接触面的干爽性和舒适性。针对现木浆芯体和复合芯体多次扩散性较差,干爽性能不足,芯体较厚,透气性偏差,且长时间使用后引起漏尿和红屁屁等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包括吸水树脂层、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复合在吸水树脂层的上表面上,所述吸水树脂层复合在底层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底层的宽度大于吸水树脂层的宽度,位于吸水树脂层外侧的底层向上翻折,并覆盖在面层上,所述底层的两侧边缘在面层的上方形成导流槽,所述面层与底层之间、所述吸水树脂层与底层之间分别通过热熔胶层粘合成一体,所述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的总厚度a不超过1.3mm。进一步地,所述面层为无尘纸、涤纶木浆水刺布、黏胶涤纶水刺布、聚丙烯亲水纺粘布中的一种,克重为15~50gsm。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层为黏胶涤纶水刺布、聚乙烯聚酯双组分亲水热风布的一种,克重为30~50gsm。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槽的槽宽b为15~40mm。进一步地,所述吸水树脂层的克重为100~300gsm。进一步地,所述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的幅宽c为80~120mm。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吸收体仅由三层材料构成,与五层结构复合芯体相比,有效节约材料,降低成本;且厚度仅为1.3mm,更薄,透气性更好。2、底层与吸水树脂,面层复合后;两侧多出的部分与面层折合,面层未折合的部分形成导流槽,提升液体吸收速度,改进吸收体扩散性能,提高芯体利用率,降低尿液返渗和漏尿。3、吸水树脂层使用高吸水纤维,吸水倍数超过200倍;纤维均匀与高分子吸水树脂混合分布,吸液后纤维膨胀,给高分子吸水树脂提供吸收空间,保证吸收通道不堵塞,改善吸液后的闷热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吸水树脂层,2-面层,3-底层,4-热熔胶层,5-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包括吸水树脂层1、面层2和底层3,所述吸水树脂层1由高分子吸水树脂、高吸水纤维组成;高分子吸水树脂与高吸水纤维均匀分布,具体地,所述吸水树脂层1由质量比为80%~95%的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与5%~20%的吸水纤维组成,所述吸水纤维为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纤维、聚丙烯晴高吸水纤维的一种,所述面层2复合在吸水树脂层1的上表面上,所述吸水树脂层1复合在底层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底层3的宽度大于吸水树脂层1的宽度,位于吸水树脂层1外侧的底层3向上翻折,并覆盖在面层2上,所述底层3的两侧边缘在面层2的上方形成导流槽5,所述面层2与底层3之间、所述吸水树脂层1与底层3之间分别通过热熔胶层4粘合成一体,所述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的总厚度a不超过1.3mm。进一步地,所述面层2为无尘纸、涤纶木浆水刺布、黏胶涤纶水刺布、聚丙烯亲水纺粘布中的一种,克重为15~50gsm。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层3为黏胶涤纶水刺布、聚乙烯聚酯双组分亲水热风布的一种,克重为30~50gsm。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槽5的槽宽b为15~40mm。进一步地,所述吸水树脂层1的克重为100~300gsm。进一步地,所述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的幅宽c为80~120mm。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由上而下依次为:面层2、吸水树脂层1、底层3。其中面层2为无尘纸,绒纤质量比为7:3,克重为50gsm;吸水树脂层1为质量比90%的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与10%的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纤维组成,克重为200gsm;底层3为黏胶涤纶水刺布,黏胶纤维与涤纶质量比为1:1,克重为35gsm;底层3与吸水树脂层1和面层2复合后;两侧多出的部分喷热熔胶后与面层2折合,面层2未折合的部分与底层3的边缘形成导流槽5,宽度为15mm;材料复合后,芯体幅宽为90mm;面层2、吸水树脂层1、底层3相互之间通过热熔胶粘合。实施例2: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由上而下依次为:面层2、吸水树脂层1、底层3。其中面层2为聚丙烯亲水纺粘布,克重为25gsm;吸水树脂层1为质量比95%的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与5%的聚丙烯晴纤维组成,克重为300gsm;底层3为聚乙烯聚酯双组分亲水热风布,为皮型结构,克重为30gsm;底层3与吸水树脂层1和面层2复合后;两侧多出的部分喷热熔胶后与面层2折合,面层2未折合的部分与底层3的边缘形成导流槽5,宽度为30mm;材料复合后,芯体幅宽为100mm;面层2、吸水树脂层1、底层3相互之间通过热熔胶粘合。实施例3: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由上而下依次为:面层2、吸水树脂层1、底层3。其中面层2为涤纶木浆水刺布,涤纶与木浆质量比为1:1,克重为40gsm;吸水树脂层1为质量比80%的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类吸水树脂与20%的聚丙烯晴纤维组成,克重为100gsm;底层3为黏胶涤纶水刺布,黏胶纤维与涤纶质量比为3:7,克重为50gsm;底层3与吸水树脂层1和面层2复合后;两侧多出的部分喷热熔胶后与面层2折合,面层2未折合的部分与底层3的边缘形成导流槽5,宽度为40mm;材料复合后,芯体幅宽为120mm;面层2、吸水树脂层1、底层3相互之间通过热熔胶粘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树脂层(1)、面层(2)和底层(3),所述面层(2)复合在吸水树脂层(1)的上表面上,所述吸水树脂层(1)复合在底层(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底层(3)的宽度大于吸水树脂层(1)的宽度,位于吸水树脂层(1)外侧的底层(3)向上翻折,并覆盖在面层(2)上,所述底层(3)的两侧边缘在面层(2)的上方形成导流槽(5),所述面层(2)与底层(3)之间、所述吸水树脂层(1)与底层(3)之间分别通过热熔胶层(4)粘合成一体,所述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的总厚度a不超过1.3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树脂层(1)、面层(2)和底层(3),所述面层(2)复合在吸水树脂层(1)的上表面上,所述吸水树脂层(1)复合在底层(3)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底层(3)的宽度大于吸水树脂层(1)的宽度,位于吸水树脂层(1)外侧的底层(3)向上翻折,并覆盖在面层(2)上,所述底层(3)的两侧边缘在面层(2)的上方形成导流槽(5),所述面层(2)与底层(3)之间、所述吸水树脂层(1)与底层(3)之间分别通过热熔胶层(4)粘合成一体,所述超薄导流型吸收体的总厚度a不超过1.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导流型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2)为无尘纸、涤纶木浆水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建文
申请(专利权)人:邓建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