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2724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包括透气纱网、内侧软垫、外侧软垫、外侧下壳体、缓冲弹簧、内壳体、内侧防护网以及外侧上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的外侧上壳体,其下端面上设有缓冲弹簧,受到外接压力时,缓冲弹簧收缩,抵消外力,避免外力触碰伤口,从而保护伤口,设有的内壳体、外侧下壳体以及缓冲弹簧,避免伤口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内壳体使伤口周围的皮肤被牢牢粘紧,外侧下壳体与缓冲弹簧使缓冲弹簧受到外力时,外侧下壳体可以抵消外力,从而保证内壳体稳定不动,进而避免内壳体内侧的伤口受到拉扯损伤,设有的透气纱网以及内侧防护网,不仅阻挡来外界的细菌感染,同时对伤口进行有效透气,加速伤口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护理装置
;具体是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在普外科护理领域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手术后的刀口进行恢复护理是最常见的护理治疗,当今针对手术后的刀口护理一般采用消毒和包扎方式进行恢复,为避免刀口受到外界空气中的细菌等感染,刀口通常采用绷带包扎。虽然避免了伤口暴露在外发生的触碰和感染,但是纱布长期的覆盖于伤口的表面不利于伤口的恢复和愈合,另外由于纱布过软,对于偶然性的物理碰撞不能防范,容易造成刀口破裂,同时传统的纱布包扎,对伤口周围的皮肤没有保护,很容易因为患者的翻身或者移动,导致伤口周围的皮肤受到拉扯,从而拉扯到伤口,使伤口撕裂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以解决传统的纱布包扎使纱布长期的覆盖于伤口的表面不利于伤口的恢复和愈合,另外由于纱布过软,对于偶然性的物理碰撞不能防范,容易造成刀口破裂,同时传统的纱布包扎,对伤口周围的皮肤没有保护,很容易因为患者的翻身或者移动,导致伤口周围的皮肤受到拉扯,从而拉扯到伤口,使伤口撕裂造成二次伤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包括透气纱网、内侧软垫、外侧软垫、外侧下壳体、缓冲弹簧、内壳体、内侧防护网以及外侧上壳体,所述透气纱网固定于外侧上壳体上端面上,所述外侧上壳体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下壳体,且外侧上壳体与外侧下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外侧下壳体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软垫,所述内侧防护网设于透气纱网下侧,且内侧防护网固定于内壳体上端面上,所述内壳体下端面上固定有内侧软垫,所述内壳体设于外侧下壳体内侧,且内壳体外侧面上通过第一铰链与缓冲弹簧一端铰接,所述缓冲弹簧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外侧下壳体内侧壁铰接。进一步地,所述透气纱网为80目医用纱布,所述透气纱网通过密封胶固定于外侧上壳体上端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内侧软垫为圆环形,内侧软垫上端面通过密封胶与内壳体下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内侧软垫下端面上涂有医用热熔胶;所述外侧软垫结构与内侧软垫结构相似,区别在于,所述外侧软垫内径大于内侧软垫外径,所述内侧软垫与外侧软垫皆采用聚氨酯制成的医用海绵。进一步地,所述外侧下壳体包括下壳壳体、环形槽、限位滑槽、下壳铰链座槽以及下壳铰链轴,所述下壳壳体为圆环形,所述下壳壳体内外径与外侧软垫内外径相同,所述环形槽内嵌于下壳壳体上端面上,所述环形槽内侧壁上均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下壳铰链座槽均匀内嵌于下壳壳体内侧面上,所述下壳铰链轴固定于下壳铰链座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弹簧包括弹簧、第一铰链头以及第二铰链头,所述第一铰链头与弹簧一端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第二铰链头连接;所述第一铰链头设于下壳铰链座槽内,且通过下壳铰链轴与外侧下壳体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为圆环形,其内、外径与内侧软垫内外径相同,所述内壳体上端面上通过密封胶与内侧防护网固定连接,所述内壳体外侧壁上均匀设有内壳铰链座槽,所述内壳铰链座槽内固定有内壳铰链轴;所述内壳铰链座槽内设有第二铰链头,且第二铰链头通过内壳铰链轴与内壳体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内侧防护网为200目金属网。进一步地,所述外侧上壳体包括上壳壳体、限位滑块、上壳缓冲弹簧以及环形滑台,所述上壳壳体为圆环形,所述上壳壳体内、外径与下壳壳体内、外径完全相同,所述环形滑台固定于上壳壳体下端面上,且环形滑台与环形槽相配合,所述限位滑块均匀布置于环形滑台内、外侧壁上,且所述限位滑块设于限位滑槽内,所述上壳缓冲弹簧一端固定于限位滑块下端面上,另一端与限位滑槽槽底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外侧下壳体、内壳体以及外侧上壳体皆采用天然橡胶制成。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工作步骤及原理:1)将内侧软垫下端的胶带密封条撕掉;2)将内壳体覆盖在伤口周围,反复轻轻的按压内壳体,使内壳体下端的内侧软垫牢牢的粘在伤口周围完好的皮肤上;3)之后撕掉外侧软垫下端的胶带密封条,将外侧下壳体覆盖在皮肤上,反复按压外侧上壳体,使外侧下壳体下端的外侧软垫牢牢的粘在皮肤上;4)当受到外界的竖直碰撞时,外侧上壳体下移,同时压缩上壳缓冲弹簧,此时上壳缓冲弹簧收缩抵消外界压力,避免碰触到伤口;5)当受到皮肤的水平拉扯,或水平碰撞时,外侧下壳体移动,此时外侧下壳体内侧的处于受力方向的缓冲弹簧收缩,从而抵消水平方向的拉扯力或者碰撞力,使内壳体下侧的皮肤不受干扰,从而避免伤口拉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有的外侧上壳体,其下端面上设有缓冲弹簧,使其受到外接压力时,缓冲弹簧收缩,通过缓冲弹簧的弹力抵消外力,避免外力触碰到伤口,从而保护伤口,设有的内壳体、外侧下壳体以及缓冲弹簧,避免伤口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干扰,内壳体的设置,使伤口周围的皮肤被牢牢粘紧,外侧下壳体与缓冲弹簧的设计,使缓冲弹簧受到外力时,外侧下壳体可以抵消外力,从而保证内壳体稳定不动,从而避免内壳体内侧的伤口损伤,设有的透气纱网以及内侧防护网,不仅阻挡来外界的细菌感染,同时对伤口进行有效透气,加速伤口恢复,内侧防护网为200目金属网,则是避免外界杂物穿透纱布触碰到伤口,金属网具有支撑外界杂物作用。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的外侧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的缓冲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的外侧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包括透气纱网1、内侧软垫2、外侧软垫3、外侧下壳体4、缓冲弹簧5、内壳体6、内侧防护网7以及外侧上壳体8,透气纱网1固定于外侧上壳体8上端面上,外侧上壳体8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下壳体4,且外侧上壳体8与外侧下壳体4滑动连接,外侧下壳体4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软垫3,内侧防护网7设于透气纱网1下侧,且内侧防护网7固定于内壳体6上端面上,内壳体6下端面上固定有内侧软垫2,内壳体6设于外侧下壳体4内侧,且内壳体6外侧面上通过第一铰链与缓冲弹簧5一端铰接,缓冲弹簧5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外侧下壳体4内侧壁铰接。透气纱网1为80目医用纱布,透气纱网1通过密封胶固定于外侧上壳体8上端面上。内侧软垫2为圆环形,内侧软垫2上端面通过密封胶与内壳体6下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内侧软垫2下端面上涂有医用热熔胶。外侧软垫3结构与内侧软垫2结构相似,区别在于,外侧软垫3内径大于内侧软垫2外径,内侧软垫2与外侧软垫3皆采用聚氨酯制成的医用海绵。如图2所示,外侧下壳体4包括下壳壳体41、环形槽42、限位滑槽43、下壳铰链座槽44以及下壳铰链轴45,下壳壳体41为圆环形,下壳壳体41内外径与外侧软垫3内外径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气纱网(1)、外侧下壳体(4)、内侧防护网(7)以及外侧上壳体(8),所述透气纱网(1)固定于外侧上壳体(8)上端面上,所述外侧上壳体(8)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下壳体(4),且外侧上壳体(8)与外侧下壳体(4)滑动连接,所述外侧下壳体(4)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软垫(3),所述内侧防护网(7)设于透气纱网(1)下侧,且内侧防护网(7)固定于内壳体(6)上端面上,所述内壳体(6)下端面上固定有内侧软垫(2),所述内壳体(6)设于外侧下壳体(4)内侧,且内壳体(6)外侧面上通过第一铰链与缓冲弹簧(5)一端铰接,所述缓冲弹簧(5)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外侧下壳体(4)内侧壁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气纱网(1)、外侧下壳体(4)、内侧防护网(7)以及外侧上壳体(8),所述透气纱网(1)固定于外侧上壳体(8)上端面上,所述外侧上壳体(8)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下壳体(4),且外侧上壳体(8)与外侧下壳体(4)滑动连接,所述外侧下壳体(4)下端面上固定有外侧软垫(3),所述内侧防护网(7)设于透气纱网(1)下侧,且内侧防护网(7)固定于内壳体(6)上端面上,所述内壳体(6)下端面上固定有内侧软垫(2),所述内壳体(6)设于外侧下壳体(4)内侧,且内壳体(6)外侧面上通过第一铰链与缓冲弹簧(5)一端铰接,所述缓冲弹簧(5)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外侧下壳体(4)内侧壁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纱网(1)为80目医用纱布,所述透气纱网(1)通过密封胶固定于外侧上壳体(8)上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软垫(2)为圆环形,内侧软垫(2)上端面通过密封胶与内壳体(6)下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内侧软垫(2)下端面上涂有医用热熔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普外科术后刀口恢复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下壳体(4)包括下壳壳体(41)、环形槽(42)、限位滑槽(43)、下壳铰链座槽(44)以及下壳铰链轴(45),所述下壳壳体(41)为圆环形,所述下壳壳体(41)内外径与外侧软垫(3)内外径相同,所述环形槽(42)内嵌于下壳壳体(41)上端面上,所述环形槽(42)内侧壁上均匀设有限位滑槽(43),所述下壳铰链座槽(44)均匀内嵌于下壳壳体(41)内侧面上,所述下壳铰链轴(45)固定于下壳铰链座槽(44)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普外科术后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莹凌泽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