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如源专利>正文

一种牵引环、组合牵引环及牵引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62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牵引环、组合牵引环及牵引组件,其中牵引环包括:第一封闭环;第二封闭环,与所述第一封闭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伸入至所述第一封闭环内部的软组织夹夹臂的外径;所述第二封闭环的内径>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牵引环,不仅解决了牵引环在人体内容易从软组织夹上脱落的问题,还解决了后续第二个软组织夹的夹臂难以伸入至牵引环内部,导致手术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牵引环、组合牵引环及牵引组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牵引环、组合牵引环及牵引组件。
技术介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内窥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etion,EMR)技术就被用来治疗胃肠道浅表肿瘤,但EMR在“整块切除”和切除深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产生出新的内镜术式——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可以弥补EMR的部分缺陷,并可应用于原来EMR技术下认为不能切除的病变,如肿瘤过大或是合并溃疡瘢痕等。虽然内镜下治疗较传统开放手术来说具有更低的侵袭性,但ESD技术较为复杂和困难,与EMR相比操作时间长,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技术上的难题也影响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西方国家中,ESD技术仍未被普遍接受。近年来,多种新技术新概念被用来辅助ESD的操作,其中之一就是牵引技术。牵引技术用来在术中制造张力,从而帮助在内窥镜下有效识别黏膜下层,进而准确确定切除范围以及黏膜下血管。牵引技术有可能降低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并有助于促进ESD的广泛使用。ESD最早作为治疗胃肿瘤的一种方法,现已陆续应用于咽部、食道、结直肠肿瘤中。中国专利文献CN209611212U就公开了一种牵引装置以及用于牵引装置的牵拉环,牵引装置包括夹持部和牵引部;夹持部包括夹持主体和夹臂,夹持主体能够穿过内镜的活检通道,夹臂可以夹住所述封闭牵引结构;牵引部含有封闭牵引结构,封闭牵引结构由弹性材料制成。牵拉环为一个封闭牵引结构或若干个封闭牵引结构连接而成,牵拉环由弹性材料制成。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牵拉环,包括有至少一个相同大小的子环,虽然可以起到牵引病灶的作用,但却存在如下技术缺陷(以牵拉环包含两个子环为例):1)使用第一夹持装置夹持牵引环的一个子环通过内镜的活检通道后,再使用第二夹持装置,使夹臂穿过牵引环的另一个子环,将另一个子环夹持固定在病变对侧的黏膜上,由于牵引环本身的体积就比较小,另一子环的通孔更小,当操作第二夹持装置,使其夹臂穿过另一子环时,操作困难,效率很低;2)第一夹持装置夹持牵引环进入人体内部后,操作稍有不当,就会导致牵引环从第一夹持装置的夹持臂上脱落,脱落后需要在人体内再次寻找到牵引环,并操作第一夹持装置,使其夹臂穿过至少一个子环以再次夹住,同样会导致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牵引环操作困难,效率低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手术效率高的牵引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组合牵引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有牵引环或组合牵引环的牵引组件。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牵引环,包括:第一封闭环;第二封闭环,与所述第一封闭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伸入至所述第一封闭环内部的软组织夹夹臂的外径;所述第二封闭环的内径>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为1-3mm;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的内径为7-20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为1-3mm;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的内径为8-12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为1mm、1.5mm、2mm、2.5mm、3mm中的任意一个;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的内径为8mm、9mm、10mm、11mm、12mm中的任意一个。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封闭环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采用弹性材料或非弹性材料制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封闭环与所述第二封闭环外切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封闭环与所述第二封闭环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组合牵引环,包括至少两个牵引环,以及将相邻两个牵引环连接到一起的连接件;所述牵引环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牵引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具有两个连接位,第一连接位连接一个所述牵引环的第一封闭环,第二连接位连接另一个所述牵引环的第二封闭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牵引组件,包括:软组织夹,至少为一个,包括夹体和释放装置,所述夹体与所述释放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夹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臂;牵引环,所述牵引环为如上中任一项所述的牵引环;一个所述夹臂伸入至所述牵引环的第一封闭环内部后,能够被所述第一封闭环紧缚固定。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牵引组件,包括:软组织夹,至少为一个,包括夹体和释放装置,所述夹体与所述释放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夹体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臂;组合牵引环,所述组合牵引环为如上所述的组合牵引环;一个所述夹臂伸入至所述牵引环的第一封闭环内部后,能够被所述第一封闭环紧缚固定。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牵引环,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封闭环和第二封闭环,其中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伸入至第一封闭环内部的软组织夹夹臂的外径,这样在体外将软组织夹的夹臂穿过第一封闭环后,第一封闭环就会紧缚固定在软组织夹的夹臂上;连接有牵引环的软组织夹进一步通过内镜的活检通道进入人体内部时,第一封闭环始终紧缚固定在软组织夹的夹臂上,不易脱落,方便操作软组织夹夹持在病灶边缘;第二封闭环的内径>第一封闭环的内径,通过内镜的活检孔道进入第二个软组织夹,将第二个软组织夹的夹臂伸入第二封闭环后,再夹持到与病灶位置相对的人体腔道内壁上时,由于第二封闭环的孔径大,因而操作快捷;本技术的牵引环,不仅解决了牵引环在人体内容易从软组织夹上脱落的问题,还解决了后续第二个软组织夹的夹臂难以伸入至牵引环内部,导致手术效率低的问题。2.本技术的牵引环,第一封闭环的内径为1-3mm,适于紧缚固定在软组织夹的夹臂上;第二封闭环的内径为7-20mm,内径较大,便于第二个软组织夹的夹臂在人体内部穿过,并进一步夹持到与病灶位置相对的人体腔道内壁上。3.本技术的牵引环,第一封闭环和/或第二封闭环优选采用弹性材料制成,这样当牵引环的第一封闭环通过软组织夹与病灶位置相连,第二封闭环通过第二个软组织夹与人体腔道内壁相连时,牵引环被拉伸;随着病灶被逐步切除,牵引环逐步回缩,逐步牵拉病灶,从而始终充分暴露病灶底部的待切割部位;第一封闭环和/或第二封闭环也可以采用非弹性材料制成,当牵引环的第一封闭环通过软组织夹与病灶位置相连,第二封闭环通过第二个软组织夹与人体腔道内壁相连时,牵引环拉扯病灶;随着病灶被逐步切除,拉扯力度变小,可以再使用第三、第四个软组织夹,使其夹臂穿过第二封闭环后再夹持到人体腔道内壁上,增大拉扯力度,从而继续充分暴露病灶底部的待切割部位;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封闭环和/或第二封闭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时,如果弹力不足以充分暴露待切割部位,也可以增加第三、第四或更多个软组织夹,以增加拉扯力度。4.本技术的牵引环,第一封闭环和第二封闭环外切连接,作为变形方案,第一封闭环和第二封闭环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当病灶和与其相对的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牵引环,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封闭环(1);/n第二封闭环(2),与所述第一封闭环(1)固定连接;/n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伸入至所述第一封闭环(1)内部的软组织夹夹臂的外径;所述第二封闭环(2)的内径>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引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封闭环(1);
第二封闭环(2),与所述第一封闭环(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伸入至所述第一封闭环(1)内部的软组织夹夹臂的外径;所述第二封闭环(2)的内径>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为1-3mm;
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2)的内径为7-2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为1-3mm;
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2)的内径为8-12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牵引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封闭环(1)的内径为1mm、1.5mm、2mm、2.5mm、3mm中的任意一个;
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2)的内径为8mm、9mm、10mm、11mm、12mm中的任意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环(1)和/或所述第二封闭环(2)采用弹性材料或非弹性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环(1)与所述第二封闭环(2)外切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如源
申请(专利权)人:李如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