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528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一种模具的改良结构,该模具包含相互结合的母模及公模,其中该模具位于母模内部贯设有入料通道,并在入料通道一侧处设有浇道口,而模具位于公模一侧表面上设有与入料通道同一轴向且与入料通道另一侧形成连通的浇道,且浇道内部设有至少一个与入料通道呈相互垂直的拉料销,再在模具内部设有与入料通道及浇道相连通的分流道,而分流道另一侧连通有至少一个模穴,当模具内成形有成形物,且该公模欲分离于母模时,即可通过拉料销来提升成形物的拉拔力道,进而使成形物可确实从入料通道内脱离,以避免发生成形物断裂或粘着于入料通道内侧处的情形,如此防止模具发生夹模或停机等使制程停摆的情况,进而提升制造的流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的改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的改良结构,尤指模具的浇道内部设有至少一个与入料通道呈相互垂直的拉料销,当公模向外位移时,该拉料销即会提升成形物的次料头的拉拔力,以使成形物的主料头确实从母模侧的入料通道内脱离,进而防止发生夹模或停机的情况。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生产塑胶制品的成型模具,主要是通过母模与公模相互结合而成,其模具会在母模及公模内形成有模穴及浇注流道,且可再配合塑胶射出成型机(PlasticInjectionMachine)来将塑料由浇注流道注入模穴内,并经过一段时间冷却后,其模穴内部便会成型出所需的塑胶制品,即可再将公模打开,以从模穴中取出塑胶制品。再者,一般位于母模侧的浇注流道一侧设有供塑料浇入的浇注口,且位于母模侧的浇注流道的轴向为平行于公模打开时的方向,然而,当塑料注入于模穴内成形后,其位于母模浇注流道内的料头会发生沾粘于浇注流道内壁面的情况,且因母模侧的浇注流道的轴向为平行于公模打开时的方向,所以若公模打开时的拉拔力不足,该浇注流道内的料头便无法随之拔出,以致于会发生停机或夹模的情形,导致影响整体制造流程。是以,要如何设法解决上述现有的缺失与不便,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始设计出此种模具的改良结构的专利技术专利。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的改良结构,该模具包含相互结合的母模及公模,该母模内部贯设有入料通道,并在该入料通道一侧处设有供预设原料浇入的浇道口,该公模一侧表面上设有与该入料通道同一轴向且与该入料通道另一侧形成连通的浇道,再在该模具内部设有与该入料通道及该浇道相连通的分流道,且该分流道相反于该入料通道及该浇道的一侧连通有至少一个模穴,而该预设原料即会在该模具内成形出预设成形物,且该预设成形物位于该入料通道、该浇道、该分流道及该至少一个模穴中分别成型出预设主料头、预设次料头、预设分料头及至少一个预设成品,其特征在于:该模具的浇道内部设有使该预设次料头中对应成形出穿孔的至少一个拉料销,且该至少一个拉料销与该入料通道呈相互垂直。其中:该模具的入料通道的轴向垂直于该模具的分流道的轴向。其中:该模具的母模底面处设有向外倾斜的复数杆体,且该公模上设有能够作横向相对位移的二滑块,并在该二滑块表面上凹设有向外倾斜且供该复数杆体插设而使该二滑块相对向内位移的复数插槽。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当公模分离于母模时,该拉料销即会提升次料头的拉拔力道,进而使成形物的主料头可确实从入料通道内脱离,以避免发生主料头断裂或粘着于入料通道内侧处的情形,如此防止模具发生夹模或停机等使制程停摆的情况,以可顺畅进行脱模的作业,进而达到提升制造流畅度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还在于,该模具的母模底面处设有向外倾斜的复数杆体,而该公模上设有可作横向相对位移的二滑块,且二滑块表面上凹设有向外倾斜的复数插槽,当公模结合于母模上时,该复数杆体即会插入于复数插槽中,以带动二滑块相对向内位移,进而使二滑块内部形成出浇道及至少一个模穴,而当模具内浇注成形有成形物后,便可将公模分离于母模,此时,该复数杆体即会分离于复数插槽中,以使二滑块相对向外位移,进而使拉料销自动向外脱离次料头的穿孔中,如此方便将成形物从公模内取出,以达到提升制造作业的便利性及流畅度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浇注后的侧视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浇注后公模分离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成形物的立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1-模具;11-母模;111-杆体;12-公模;121-滑块;122-插槽;13-入料通道;14-浇道口;15-浇道;151-拉料销;16-分流道;17-模穴;2-成形物;21-主料头;22-次料头;221-穿孔;23-分料头;24-成品。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的模具1包含相互结合的母模11及公模12,其中该模具1位于母模11内部贯设有入料通道13,并在入料通道13一侧处设有浇道口14,而模具1位于公模12一侧表面上设有与入料通道13同一轴向且与入料通道13另一侧形成连通的浇道15,且浇道15内部设有至少一个与入料通道13呈相互垂直的拉料销151,再在模具1内部设有与入料通道13及浇道15相连通的分流道16,且分流道16另一侧连通有至少一个模穴17。上述模具1的入料通道13的轴向垂直于模具1的分流道16的轴向。再者,上述浇道15的拉料销151可为圆柱体、三角体、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形状的柱体。然而,上述浇道15的拉料销151较佳为可活动插设或组装于浇道15中,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一体成形于浇道15内壁面处,然而,有关浇道15内成形出拉料销151的方式很多,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都应受本专利技术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再请搭配参阅图4、图5、图6、图7所示,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剖面图、浇注后的侧视剖面图、浇注后公模分离的示意图及成形物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专利技术可先将模具1的母模11及公模12相互结合,并通过射出成型的方式来将原料(如:塑胶或橡胶等软料材质)灌入至模具1的浇道口14内,其原料即会沿着入料通道13流入至浇道15中,且该原料便会填满浇道15,并包覆住浇道15内部的拉料销151,且待原料填满浇道15后,该原料则会流入于分流道16中,再凭借分流道16来将原料流入填充于模具1的至少一个模穴17内,而待模穴17内填满原料且冷却后,便会于模具1内成形出成形物2,且该成形物2即会于模具1的入料通道13、浇道15、分流道16及至少一个模穴17中分别成型出主料头21、次料头22、分料头23及至少一个成品24,而该次料头22内便会形成有供拉料销151穿过的穿孔221,的后便可将模具1的公模12分离于母模11,此时,其因次料头22内部为穿设有拉料销151,且该拉料销151的轴向垂直于模具1的入料通道13的轴向,所以当公模12向外位移时,该拉料销151即会提升次料头22的拉拔力道,进而使成形物2的主料头21可确实从入料通道13内脱离,以避免发生主料头21断裂或粘着于入料通道13内侧处的情形,如此防止模具1发生夹模或停机等使制程停摆的情况,以可顺畅进行脱模的作业,进而达到提升制造流畅度的效用。而待模具1的公模12向外分离于母模11,且该成形物2完全脱离于母模11后,即可将成形物2从公模12中取出,此时,该次料头22的穿孔221内的拉料销151即会脱出,进而完成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的改良结构,该模具包含相互结合的母模及公模,该母模内部贯设有入料通道,并在该入料通道一侧处设有供预设原料浇入的浇道口,该公模一侧表面上设有与该入料通道同一轴向且与该入料通道另一侧形成连通的浇道,再在该模具内部设有与该入料通道及该浇道相连通的分流道,且该分流道相反于该入料通道及该浇道的一侧连通有至少一个模穴,而该预设原料即会在该模具内成形出预设成形物,且该预设成形物位于该入料通道、该浇道、该分流道及该至少一个模穴中分别成型出预设主料头、预设次料头、预设分料头及至少一个预设成品,其特征在于:/n该模具的浇道内部设有使该预设次料头中对应成形出穿孔的至少一个拉料销,且该至少一个拉料销与该入料通道呈相互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的改良结构,该模具包含相互结合的母模及公模,该母模内部贯设有入料通道,并在该入料通道一侧处设有供预设原料浇入的浇道口,该公模一侧表面上设有与该入料通道同一轴向且与该入料通道另一侧形成连通的浇道,再在该模具内部设有与该入料通道及该浇道相连通的分流道,且该分流道相反于该入料通道及该浇道的一侧连通有至少一个模穴,而该预设原料即会在该模具内成形出预设成形物,且该预设成形物位于该入料通道、该浇道、该分流道及该至少一个模穴中分别成型出预设主料头、预设次料头、预设分料头及至少一个预设成品,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仁龙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