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稠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31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稠厚器,涉及分离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澄清液直接放出会影响最后放出沉降悬浊浓液浓度的问题。所述外壳体上端面的外围设置有进液管,且外壳体的下端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外壳体内部的中间设置有沉降腔,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外围设置有澄清液腔,且澄清液腔与沉降腔通过内壳体连接,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澄清液流通孔,所述澄清液腔一侧的下端设置有澄清液出管,所述外壳体前端面中间的两侧设置有透明观察管,所述透明观察管上安装有球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稠厚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分离
,具体为一种新型稠厚器。
技术介绍
稠厚器又称增稠器或增浓器,用以浓集悬浮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器,有锥形、圆筒形、方形等型式,为了某些需要,也可设计成多层式。大型增稠器多是锥形底的圆筒,悬浮液由中央送液槽流入,清液由周边溢出经流出槽排出,增稠器中有缓慢移动的耙,使沉淀物或沉渣集向器底中心,集中后经排出导管排出。但稠厚器的澄清液直接放出,没有保险措施,若进入液体中悬浊颗粒较多,或者有轻微扰动,则放出的澄清液中清澈程度会受影响,有少量的悬浊颗粒,以此影响最后放出沉降悬浊浓液的浓度;因此市场急需研制一种新型稠厚器来帮助人们解决现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稠厚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澄清液直接放出会影响最后放出沉降悬浊浓液浓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稠厚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上端面的外围设置有进液管,且外壳体的下端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外壳体内部的中间设置有沉降腔,所述外壳体内部的外围设置有澄清液腔,且澄清液腔与沉降腔通过内壳体连接,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澄清液流通孔,所述澄清液腔一侧的下端设置有澄清液出管,所述外壳体前端面中间的两侧设置有透明观察管。优选的,所述透明观察管倾斜设置,所述透明观察管上安装有球阀。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外侧的上端设置有冲洗管,所述外壳体外侧的下端设置有冲洗液出管,所述外壳体的下端设置有浓液出管。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上端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筒,所述第一转筒与第二转筒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第二转筒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杆,所述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的上下两端均与外壳体通过轴承连接。优选的,所述移动杆包括上螺杆、下光圆杆和防过移挡块,且防过移挡块、上螺杆和下光圆杆从上至下依次设置,防过移挡块、上螺杆和下光圆杆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上螺杆与第二转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上螺杆和下光圆杆之间设置有突起块。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包括内螺纹块,且内螺纹块与固定杆一体成型,内螺纹块与上螺杆通过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下端设置有耙架,且耙架与移动杆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耙架的下端面设置有耙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专利技术非直接流出澄清液,而是设置有澄清液腔进行过渡,若进入液体的悬浊颗粒较多,直接送出的澄清液中可能还存在颗粒,通过澄清液腔过滤后,观察透明观察管内情况来判断澄清液腔中澄清液状态后再分情况放出,使流出的澄清液更加清澈;2、该专利技术通过澄清液流通孔的设置,不影响澄清液的流动,是一个简易的连通器,保持澄清液腔与沉降腔的液面水平,而澄清液流通孔高于澄清液出管的高度,不影响澄清液的流出,且澄清液流通孔在冲洗过程中发挥缓流作用;3、该专利技术相比于传统急流冲洗方式,本装置采用缓流冲洗,通过澄清液腔的过度作用,对澄清液腔内可能存在的固体颗粒进行冲洗,再通过澄清液流通孔渗出,沿着内壁向下流动,带走外壳体下椎体、耙架和耙刀上附着的固体颗粒,从冲洗液出管和浓液出管流出,急流冲洗时会使附着的固体颗粒激荡流出,在此过程中对冲洗效果不利,而缓流冲洗省水,且冲洗效果更好;4、该专利技术中设置有冲洗液出管,虽然最后冲洗液也会有部分从浓液出管流出,但外壳体下椎体内壁有段距离,而本装置采用的冲洗非急流冲洗,因此只有浓液出管进行冲洗液的流出,可能会使部分固体颗粒在流动过程中附着于外壳体下椎体内壁,因此设置有冲洗液出管,缩短冲洗液的出液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稠厚器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稠厚器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稠厚器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机构的主视图。图中:1、外壳体;101、进液管;102、冲洗管;103、澄清液出管;104、冲洗液出管;105、浓液出管;106、澄清液腔;107、沉降腔;108、澄清液流通孔;109、透明观察管;1091、球阀;110、内壳体;2、驱动机构;201、驱动电机;202、第一转筒;203、皮带;204、第二转筒;3、固定杆;301、内螺纹块;4、移动杆;401、上螺杆;402、下光圆杆;403、防过移挡块;5、连接杆;6、耙架;7、耙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稠厚器,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上端面的外围设置有进液管101,且外壳体1的下端设置为锥形结构,外壳体1内部的中间设置有沉降腔107,外壳体1内部的外围设置有澄清液腔106,进行过渡,在沉降阶段来提高澄清液的清澈程度,使增稠悬浊液的浓度有提高,在冲洗阶段来放缓冲洗速度,且使澄清液腔106内部也能被冲洗,现有专利中有解决澄清液出液不清的问题,但是其设置的结构上没有冲洗相关结构,长久使用,该结构上会附着颗粒物使后续使用中出液逐渐浑浊,且澄清液腔106与沉降腔107通过内壳体110连接,内壳体110上设置有澄清液流通孔108,澄清液腔106一侧的下端设置有澄清液出管103,外壳体1前端面中间的两侧设置有透明观察管109。进一步,透明观察管109倾斜设置,透明观察管109上安装有球阀1091,沉降完成后,观察透明观察管109,若透明观察管109内无沉降的颗粒,则直接打开澄清液出管103连接的阀门和球阀1091,通过澄清液出管103和透明观察管109将澄清液放出,若透明观察管109内有沉降的颗粒,只打开澄清液出管103连接的阀门,通过澄清液出管103将澄清液放出,使流出的澄清液更加清澈,即使进入液体中悬浊颗粒较多,或者有轻微扰动,放出的澄清液中清澈程度也不会受到影响。进一步,外壳体1外侧的上端设置有冲洗管102,外壳体1外侧的下端设置有冲洗液出管104,外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浓液出管105,冲洗管102放入冲洗水,最后通过冲洗液出管104和浓液出管105放出。进一步,外壳体1的上端安装有驱动机构2,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电机201,驱动电机20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转筒202,第一转筒20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筒204,第二转筒204内有螺纹,第一转筒202与第二转筒204通过皮带203连接,第二转筒204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杆4,第一转筒202和第二转筒204的上下两端均与外壳体1通过轴承连接。进一步,移动杆4包括上螺杆401、下光圆杆402和防过移挡块403,防过移挡块403的设置避免向上移动过度导致的脱落问题,且防过移挡块403、上螺杆401和下光圆杆40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防过移挡块403、上螺杆401和下光圆杆402设置为一体式结构,结构上抗冲击能力更好,上螺杆401与第二转筒204通过螺纹连接,上螺杆401和下光圆杆402之间设置有突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稠厚器,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上端面的外围设置有进液管(101),且外壳体(1)的下端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中间设置有沉降腔(107),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外围设置有澄清液腔(106),且澄清液腔(106)与沉降腔(107)通过内壳体(110)连接,所述内壳体(110)上设置有澄清液流通孔(108),所述澄清液腔(106)一侧的下端设置有澄清液出管(103),所述外壳体(1)前端面中间的两侧设置有透明观察管(10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稠厚器,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上端面的外围设置有进液管(101),且外壳体(1)的下端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中间设置有沉降腔(107),所述外壳体(1)内部的外围设置有澄清液腔(106),且澄清液腔(106)与沉降腔(107)通过内壳体(110)连接,所述内壳体(110)上设置有澄清液流通孔(108),所述澄清液腔(106)一侧的下端设置有澄清液出管(103),所述外壳体(1)前端面中间的两侧设置有透明观察管(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稠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观察管(109)倾斜设置,所述透明观察管(109)上安装有球阀(10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稠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外侧的上端设置有冲洗管(102),所述外壳体(1)外侧的下端设置有冲洗液出管(104),所述外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浓液出管(1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稠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上端安装有驱动机构(2),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电机(201),所述驱动电机(20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转筒(202),所述第一转筒(20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奥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